观点有争议不可怕,可怕的是逻辑有陷阱!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大家彼此发生争议很常见。做财税工作,争议的频率似乎更高,有可能是因为业务难以定性,政策有空白,有可能是对文件中同样一句话理解不同,还可能是因为对某事观点截然不同……
观点不同有争论其实是好事,说明大家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各方可以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列依据,众人一起讨论达成共识,即使达不成共识,至少也可以做到兼听则明。
我对争议是持欢迎态度的,但在争议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人会掉进一些常见的逻辑陷阱中,导致讨论没有建设性的发展。这些逻辑陷阱具体有以下十种表现形式:
一、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就是用某人的品格、背景等来作为质疑其观点的理由。
举例来说:“你才工作了几天,哪能理解了这个政策的要点?”
当然我这里只举了一个比较温和的例子,实际上我遇到过一些人,惯用的质疑方式就是,先说脏话骂人,进行人身攻击,类似脑残、白痴之类,然后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你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样还能进行有价值的争论吗?拉黑吧!
二、不当类比
用看似相类似的东西来比较,其实它们是两类东西、不能比较。
比如我说:某个行政案件事实很清楚,专业人一看案情就知道没有任何起诉的必要,浪费国家司法资源。
有人就反驳说:那照你这么说,杀人犯就不用审了,直接枪毙就可以了。
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看起来相似,其实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案件,不能放在一起比较,这样的类比没有意义,也没有讨论的必要。
三、诉诸权威
把专家的话,作为自己论点的理论支撑。比如说:这个问题,某某大咖就是这么认为的。
这种情况很常见,不是不能说这样的话,某专家的观点可以作为讨论中的一个参考,但要注意它不能成为自己某个论点的论据。
四、以偏概全
用局部现象来概括整体。比如有人说:“税务局的人每天就想着怎么刁难企业!”,也有人说“现在的纳税人一个个就像大爷似的!”
持这些看法的人肯定都是遇到了一些难缠的人和不痛快的事,但是据此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确实是以偏概全了,嘴上发发牢骚没事,但有些人是真把这个话当真了,凡事如果先入为主产生偏见,可能对后续做事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遇到问题还是应该尽量中立客观一些。
五、简单归因
意思是把原因简单化。比如有人说:“税收政策一直变,纯粹是上面的人在折腾人。”
每个税收政策的出台都是有背景,有原因的。有些原因可能会比较明显,比如因为疫情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也有些政策尽管我们一时不清楚背景,但不论是什么原因,我相信每一个税收政策都不会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更不会是出于想折腾人这个原因。
这样简单归因,除了不符合逻辑之外,更会对政策变化产生比较强烈的抵触心理,不利于个人心平气和从事财税工作,大可不必。
六、非此即彼
将很多问题归结为只有两种选择。比如在税法中,对追征期的设置就出现了这样的逻辑陷阱。
征管法中及细则规定:偷税的追征期是无限期,纳税人计算错误或失误导致的少缴税款是三到五年,就只有这两种情形。那其他情形呢?没说,没有做出规定。对任何一个事物分类,应该秉持着“不重不漏”的原则,哪怕最后来一个兜底的其他条款,也能保证完整性。
所以说,因为税法制定中的出现的逻辑漏洞,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下面还有一些常见的逻辑陷阱,我暂时还没想到什么财税方面的实例,只想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在讨论的时候也应该尽量避免。
七、预设谬误
在提问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个错误的假设。这一招,在男女谈对象的时候最容易发生,男性尤其需要注意。
比如你女朋友问你:“我一直也减不了肥,该怎么办?”
这时候,如果你回答“你再胖我都喜欢你”,那就中招了,女朋友这句话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我现在很胖。”你真回答了,说明你认可这个前提了。
这个问题本身就设了一个逻辑陷阱,最好的回答是:谁说你胖了?
八、乱赋因果
有些人把时间上有先后关系的事情,当做是因果关系处理。
比如,根据统计数据发现,每当商店婴儿推车的销售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时候,接下来一个月的婴儿出生数量就会增高。于是,有人就得出结论,婴儿车的销售数量导致了婴儿出生增高,想提高人口出生率应该加大对婴儿车的促销力度。这个论点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这个错误很明显,大家都能看出来。但要注意的是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太明显的情形,虽然有时间先后,但事实上并没有因果关系,不要轻易“乱赋因果”,原因没那么简单,要对寻找原因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九、滑坡谬误
有些人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夸大因果的关联度,得到不合理的结论。
比如,《武林外传》中佟掌柜的经典台词:“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如果我不嫁过来,我滴夫君也不会死,如果我的夫君不死,我也不会沦落到这么一个伤心滴地方,如果我不沦落到这么一个伤心滴地方,我就不用……”
佟掌柜用一连串的因果推论,将所有不好事情的发生都归结到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过来。这个台词当然很搞笑,但在讨论中,如果这样陈述,就属于夸大了因果的关联度,是不合逻辑的。
十、稻草人谬误
原本甲说的是意思是A,乙将甲的观点曲解成B,将对方不存在的观点强加给对方,然后乙攻击B结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A观点错误。
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偷换概念”。这种方式很隐蔽,稍不注意就会被带到坑里。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是故意运用的,有的人是无意的。
比如甲说:“我想减肥了,肥胖对身体不好。”
乙说:“你意思是说胖子的身体都不好?”
事实上,肥胖对身体不好是个概率较大的命题,胖子的身体都不好是一个绝对的命题,这两句陈述并不是同一个观点,乙将甲的意思曲解了,然后就此展开的争论,就会偏离最初的主题。
上面这十种是我们常见的一些逻辑陷阱,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警醒,尽量避免在讨论陷入这些逻辑陷阱中,做一个文明理性的讨论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