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93
地黄饮子
【方源】:《易简方》
【组成】:人参、生地黄、熟地黄、炙黄芪、天门冬、麦门冬、枳壳、石斛、枇杷叶、泽泻、炙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水煎服。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养阴益气,润燥生津。
【主治】:消渴,口燥咽干,口渴引饮,尿频量多,面红心烦,形瘦疲乏,脉虚大。
【方解】:本方中石斛、二冬、二地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人参、黄芪、炙甘草补益元气;枇杷叶清肺胃之热,泽泻、枳壳疏导两腑,使上僭之热下泄。配伍成方,具有益气养阴,润燥生津之功,适用于消渴而见有气阴两虚之症者。
【按语】:本方以形瘦疲乏、口渴引饮、尿频量多、脉虚大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慢性咽喉炎、肺结核等。如肺胃热炽,加知母、生石膏;尿多,加桑螵蛸、益智仁、五味子、覆盆子、疮痈,则加连翘、银花、蒲公英。
【附方】:
1、生津养血汤(《古今医鉴》),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知母、黄柏、麦门冬、天花粉、石莲肉、黄莲、乌梅、薄荷、炙甘草构成。功能清热止渴、生津养血。主治烦渴引饮,上消火盛。
1、参芩饮子(《卫生宝鉴》),由麦门冬、白芍药、五味子、熟地黄、黄芪、白茯苓、天门冬、甘草、人参、生姜、大枣、乌梅构成。功能益气养阴,生津增液。主治消渴口干,饮食不思。
2、乌龙汤(《医醇剩义》),由元武版、天冬、生地、南沙参、蛤粉、女贞子、山药、茯苓、料豆、泽泻、车前、藕构成。功能滋阴固肾。主治下消,孤阳无依,肾阴久亏,不安其宅,饮一溲一,夹有浊淋,腿股枯瘦。
3、白茯苓丸(《普济方》),由白茯苓、覆盆子、瓜蒌根、黄莲、萆薢、人参、玄参、熟地、石斛、蛇床子、鸡内金构成。功能养阴清热,益气生津。主治下消,口渴多饮,形体消瘦,小便频数,尿液混浊,腿脚乏力倦怠等。
麦门冬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麦门冬60克,半夏9克,人参6克,甘草4克,粳米6克,大枣3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养肺胃,降逆和中。
【主治】:肺阴不足,咳逆上气,咳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胃阴不足,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解】:方中重用麦门冬甘寒清润,入肺、胃经、养阴生津、滋液润燥、以清虚热,为主药;辅以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胃气,养胃阴,中气充盛,则津液自能上归于肺,于是肺得其养,即所谓“培土生金”;佐以少量半夏降逆下气,化气涎沫,虽属辛温之性,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不嫌其燥,且麦门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其中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以为使。药仅六味,主从有序,润降得宜。合而成方,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止浊唾,乃虚则补母之法也。
【按语】:本方以口干咽燥、咳逆、呕吐、舌红少苔、脉虚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硅沉着病、失音、慢性萎缩性胃炎、呕吐、消化性溃疡、神经官能症、倒经、妊娠恶阻等。如火盛,加竹茹、
1/3
竹叶、知母;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津伤过重,则半夏宜轻用,加沙参、玉竹、石斛、天花粉;呕吐频作,加竹茹、陈皮、枇杷叶;胃脘灼痛、便秘,加石斛、糯稻根、白芍。
【同名方】:
1、《外台秘要》麦门冬汤,由麦门冬、茅根、竹茹、生姜、人参、炙甘草构成。功能清热滋阴,和中降逆。主治烦热呕逆,饮食不下,食则吐者。
2、《备急千金要方》麦门冬汤,由麦门冬、甘草、人参、黄芩、干地黄、生姜、阿胶、大枣构成。功能益气安胎,养阴清热。主治妊娠六月胎动不安,腹内胀满,寒热往来,身体肿,惊悸,忽有所下,腹痛如欲产,手足烦疼。
3、《重订严氏济生方》麦门冬汤,由麦门冬、半夏、橘皮、白茯苓、白术、人参、炙甘草、生姜、小麦、乌梅构成。功能健脾化湿,生津止渴。主治霍乱愈后,烦热多渴,小便不利。
4、《圣济总录》麦门冬汤,由麦门冬、黄莲、冬瓜构成。功能养阴清热。主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饮后小便即利。
5、《证治准绳》麦门冬汤,由麦门冬、秦皮、赤茯苓、玉竹、生大黄、升麻、竹叶朴硝组成。功能清肝泻火。主治敢惹上攻于目,亦肿痛痒。
【附方】:
加味麦门冬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本方去粳米,加山药、白芍、丹参构成。功能活血调经,益气养阴。主治妇女倒经。
2、麦门冬饮子(《宣明论方》),由麦门冬、瓜蒌实、炙甘草、知母、生地黄、葛根、人参、茯神、竹叶构成。功能生津益气,主治隔消,胸满烦心,短气,津液燥少。
3、麦门冬散(《太平圣惠方》),由麦门冬、陈皮、半夏、白茯苓、炙甘草、枇杷叶、生姜、人参、大枣构成。功能益气养阴,降逆止呕。主治反胃,烦热,呕哕吐食。
琼玉膏
【方源】:《洪氏集验方》
【组成】:人参750克,生地黄8000克,白茯苓1500克,白蜜5000克。
【用法】:上药制成膏。每服6~9克,早晚各1次,米酒或温开水调下。
【功效】: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方解】:本方中生地黄滋阴壮水,为君药;白蜜养肺润燥,为臣药;二药配伍,有金水相生之义,壮水制火之功。佐以茯苓、人参、以补脾益气,不仅培后天之本,且可使土旺金生;且茯苓又能化痰,以消肺失输布所聚之痰。诸药共用,有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之功,使水盛则火制,土旺则金生,肺得濡润,治节有权,干咳自愈。
【按语】:本方以口干咽燥、短气乏力、虚劳干咳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肺气肿、肺结核等。若肺阴虚甚,加百合,沙参、玉竹;咳嗽有痰,加川贝母、款冬花、杏仁。
现代药理分析证实,本方中的药物均有滋补强壮和延年益寿的功能;三药复方研究证明,本方对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同名方】:
1、《张氏医通》琼玉膏,本方去白蜜,加沉香、冰糖、琥珀构成。功能与上方略为相同。主治虚劳干咳,喉中带血,胸中隐痛。
2、《臞仙活人心方》琼玉膏,由本方加琥珀、沉香构成,较成本增加强了降气宁心之功。主治干咳虚劳。
天行3日外至7日不歇,肉热,令人更相染着
大青消毒汤
【处方】 大青4两,香豉8合(熬,绵裹),干葛4两,栀子4两,生干地黄1升(切),芒消3两(1方有石膏8两)。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天行3日外至7日不歇,肉热,令人更相染着。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卷一五一引作“大青消毒散”。
【注意】 忌芜荑、热面、酒、蒜等物。
【摘录】 《外台》卷三引《删繁方》
外感时行疫毒,发热七日不退者
大青消毒汤
【处方】 大青12克 香豉9克(熬,绵裹)干葛 栀子各12克 生干地黄9克(切)芒消90克
【制法】 上六味,切。
【功能主治】 主外感时行疫毒,发热七日不退者。
【用法用量】 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芜荑、热面、酒、蒜等物。
【摘录】 《外台秘要》卷三引《删繁方》
食痫发搐及有惊积者
大青丸
【处方】 青黛(炒)5钱,蜈蚣1对(全者,微炒),蝎21个(全者,微炒),巴豆21个(去皮心膜,出油尽用)。
【制法】 上为末,用鹅梨汁煎,绿豆粉作糊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 食痫发搐及有惊积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酒1匙,水1匙,乳食前用薄荷汁少许同化下。
【摘录】 《卫生总微》卷五引许宣赞方
增液承气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玄参30克,麦冬25克,生地25,大黄9克,芒硝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主治】: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
【方解】:增液承气汤用大黄、芒硝、但重用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增液,润肠通便,为“增水行舟”之剂,主治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之症。
【按语】:本方以口干唇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萎缩性胃炎、习惯性便秘、痔疮硬秘、病毒性脑炎、黏膜干燥症、高血压脑病、眩晕等。如阴亏甚者,加石斛、天花粉;兼有气虚,加党参、黄芪。
【附方】:
1、护肝承气汤(《温病条辩》)本方去芒硝,加丹皮、知母构成。功能护养胃阴,通腑泻热。主治温病下后,口燥咽干,邪气复聚,舌苔干黑,或呈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2、承气养营汤(《瘟疫论》)由知母、当归、大黄、枳实、厚朴、生地、白芍构成。功能泄热通便,润燥滋阴。主治救下亡阴,唇燥口裂,咽干渴饮,身热不解,腹硬满而痛,大便不畅者。
1、生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由生地、大枣、大黄、甘草、芒硝构成。功能增液滋阴,泻热通便,主治虚赢少气,伤寒有热,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畅。
十枣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大枣10枚。
【用法】:芫花、甘遂、大戟研细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时,以大枣煎汤送服。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胁下有水气,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满,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
【方解】:本方为峻下逐水之药。方中芫花辛温有毒,善消胸胁之水,《本草纲目》谓其“治水饮痰癖,胁下痛”,故为主药;甘遂苦寒有毒,善行径隧水湿,大戟苦寒有毒,善泻六府之水,共为辅佐之药;《本草纲目》说:“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因而用大肥枣十枚,取其培土制水,益气扶正,能缓和诸种峻药之毒,使下不伤正,为使药。《医方论》说:“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之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故以十枣名汤,寓意深刻。
【按语】:本方以咳唾短气、水肿腹胀、胸胁引痛、舌苔白、脉沉弦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渗出性胸膜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急、慢性肾炎水肿等。
本方为逐水峻剂,起初服用应为小剂量,视病情需要逐渐增加,中病即止;如泻后精神、胃纳俱好,而水饮未尽去者,可再用本方;如泻后食欲减退,精神疲乏,则宜暂停攻逐;体虚邪实者,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之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若服本方后泄泻不止,可食冷粥以止之。
体弱者慎服,孕妇忌用。
【附方】:
1、十枣丸(《丹溪心法》)将本方改为丸剂,功效、主治与本方相同。服用较为方便,为“治之以峻,行之以缓”之法。
2、深师朱雀汤(《外台秘要》)本方加大枣2枚,功效与本方基本相同。主治停痰不消,久病癖饮,在胸隔上液液,苦挛,时头眩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也可以治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
舟车丸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黑丑120克,甘遂30克,芫花30克,大戟30克,大黄60克,青皮15克,陈皮15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轻粉3克。
【用法】:上药为末,水糊丸如小豆大,每服3~6克,每日1次,清晨空腹温开水送下。
【功效】:行气逐水。
【主治】:用于水肿水胀,形气俱实,口渴,气粗,腹坚,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数有力。
【方解】:方中主用黑丑,苦寒有毒,通利二便,逐水退肿,为主药;大黄荡涤泻下,甘遂、大戟、芫花逐水消肿,共为辅药;浊水停聚,每致气机失降失司,故以青皮破气散结,陈皮理气燥湿,木香、槟榔疏利三焦之气,使气行则水行,又入少量轻粉,即水银粉,辛寒大毒,取其走而不守,逐水通便,以上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峻下逐水,行气破滞之功,使水热壅实滞邪从二便排出,犹如顺流之舟,下坡之车,顺势而下,故方以“舟车”名之。
【按语】:本方以对体实、证实、腹大而坚的肝硬化腹水有一定效果。注意:(1)本方是在十枣汤的基础上加味组成,为逐水峻剂。对体弱气虚者不可使用,孕妇忌用,并忌与甘草通用。(2)病体强壮,次日或隔日可再服1次。但方中有轻粉、芫花、甘遂、大戟等,毒性剧烈,万万不可过量和久服,以防中毒。
【同名方】:
1、《丹溪心法》舟车丸,本方去槟榔、轻粉构成。功能行气逐水。主治气促,水湿中阻,水肿胀满,二便不利。
【附方】:
1、濬川散(《张氏医通》)由酒大黄、郁李仁、芒硝、牵牛子头末、木香、甘遂、生姜汁构成。功能峻下逐水。主治水肿胀急,大便不畅,大实大满者。
2、濬川丸(《证治准绳》)由大戟、芫花、沉香、木香、檀香、槟榔、莪术、桑白皮、大腹皮、黑白牵牛、巴豆(去壳、心)构成。功能行气逐水。主治水肿,或单腹胀满,气促食减。
3、三花神佑丸(《宣明论方》)本方去陈皮、青皮、木香、槟榔构成。功能峻下逐水。主治肿满腹胀,水湿停留。
阳毒伤寒,烦躁不解,或下利危困
大青汤
【处方】 大青2两,秦艽(去苗土)1两,犀角(镑)半两,山栀子仁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黄连(去须)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阳毒伤寒,烦躁不解,或下利危困。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豉100粒,薤白7寸,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小儿诸热,服药吐利后,身壮热,精神昏昧,或微利而内有热结
大青汤
【处方】 大青半两,大黄(锉,炒)1分,甘草(炙)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诸热,服药吐利后,身壮热,精神昏昧,或微利而内有热结。
【用法用量】 2-3岁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食后服,相继3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伤寒久热不解者
大青汤
【处方】 大青3钱,元参2钱,山栀2钱,黄芩1钱,黄柏1钱5分,黄连6分,甘草8分。
【功能主治】 伤寒久热不解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通》
疏凿饮子
【方源】:《济生方》
【组成】:泽泻12克,赤小豆15克,商陆6克,羌活9克,大腹皮15克,椒目9克,木通12克,秦艽9克,槟榔9克,茯苓皮30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主治】:水湿壅盛,遍身浮肿,喘促气急,烦躁多渴,二便不利。
【方解】:本方中商陆泻下逐水,以通利二便;配合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水,茯苓皮、木通、泽泻、椒目、赤小豆祛湿利水,使在里之水从二便而去。羌活、生姜、秦艽善走皮肤,疏风发表,使在表之水从肌肤而泄。诸药并用、疏表攻里,内消外散,有如疏江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湿迅速分消,故有疏凿之称。
【按语】:本方以喘促口渴、遍身水肿、大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水肿等。如大便不通,腹满不减,加防己、大黄、葶苈子;尿痛、尿血,加白茅根、大小蓟;水邪迫肺,气喘粗满,倚息不能卧,加葶苈子、苏子、桑白皮。
已椒苈黄丸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30克,椒目30克,葶苈子30克,大黄30克。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服1丸,日3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攻逐水饮,利水通便。
【主治】:水饮停聚,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脉沉弦。
【方解】:方中防己善走下行,利水消肿,为主药。椒目利水消肿,葶苈子泻肺行水,导水从小便而出,大黄通利大便,逐水从大便而去,均为辅佐药。如此前后分消,水饮得以排除,津气输布无阻,则病症自愈。
【加减】:口渴者,加芒硝。
【按语】:本方以口舌干燥,腹满肠鸣、二便涩带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炎、哮喘、胸膜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肾炎、急性胰腺炎等。如兼见咳喘,加麻黄、杏仁;水肿,加茯苓、泽泻、大腹皮;痰涎壅盛,莱菔子、加苏子;脘腹胀满较甚,加厚朴、槟榔;阳虚肢冷,加附子、干姜。气虚,加黄芪、白术。
本方泻下之力较强,脾胃阳虚而致水饮停留者不宜使用本方;得效即止,不可久服。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对家兔体外肠管有兴奋作用,对麻醉家兔有轻微的利尿作用。
清震汤
【方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升麻、苍术各15克,全荷叶1个。
【用法】:上药水煎服。
【功效】:健脾燥湿,升清解毒。
【主治】:雷头风。
【方解】:本方以风热外攻,痰火内郁为辩证要点。方中升麻提升清气,解百毒;苍术燥湿健脾,解肌发汗。荷叶提升胃中清气,助辛温升散之药上行而发散,并保护胃气,使邪不传里。诸药配伍,功效显著。
厚朴三物汤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厚朴15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用法】:水煎服。先煮枳实、厚朴、后下大黄。
【功效】:行气除满,导滞通便。
【主治】:实热内枳,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方解】:本方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剂量不同。小承气汤意在荡积攻下,故以大黄为主药;本方意在行气泻满,则以厚朴为主。本方中厚朴行气除满;枳实、大黄泻热导滞,去积通便。三药配伍,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则诸症自愈。
【按语】:本方以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涩结、脉弦有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肠麻痹、肠梗阻、肠功能紊乱、便秘等。如食滞,加山楂、麦芽、莱菔子;腹胀甚者,加大腹皮、莱菔子;血瘀,加桃仁、赤芍、丹参;蛔虫梗阻肠道,加槟榔、苦楝根皮、川椒。
使用本方,以大便通利为度。虚寒性便秘者忌用,体虚者慎服。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水煎液对家兔的离体肠管,在小量时呈现明显的兴奋作用,随着剂量增大逐渐出现抑制作用。
【附方】:
厚朴大黄汤(《金匮要略》)药味于本方略为相同,而重用厚朴、大黄。功能下气除满,破结泻实。主治支饮兼见胸腹痞满,大便秘结等病症。
小儿口疮
大青汤
【处方】 大青3分,黄连(去须)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口疮。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2分,去滓,食后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
麻疹之出,浑身如锦纹黑斑者
大青汤
【处方】 元参、大青、桔梗、人中黄、知母、升麻、石膏、栀子仁、木通。
【功能主治】 麻疹之出,浑身如锦纹黑斑者。
【用法用量】 水煎,调烧人屎服之。
便闭者,加酒蒸大黄。
【摘录】 《痘疹全书》卷下
喉痧得透,惟口渴烦躁,小便短少,热盛舌绛
大青汤
【处方】 大青3分,知母8分,荆芥1钱,木通6分,石膏4钱,生地3钱,甘草6分,地骨皮2钱,元参1钱。
【功能主治】 喉痧得透,惟口渴烦躁,小便短少,热盛舌绛。
【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
【摘录】 《痧喉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