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堂】菜鸟也谈“我的中医之路”

主持人说

经方学堂,一个编织光荣与梦想的地方。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经方学堂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与您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说起我的中医之路,有两个人不能不提。一个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张瑞老师,另一个就是我的研究生导师——黄煌教授。如果说是张瑞老师为我选择了中医这条路的话,那么,是黄老师给了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要从高考完说起。

我是1992年参加高考的。当时一心想上的就是哈尔滨金融专科学院,理由很简单,一是因为我喜欢这个专业,另外就是想离家到外地去锻炼锻炼。可老师却希望我能上一个本科,我那个年龄对本科、专科好像还没有太多的认识,但是老师分析得也有道理,最后就在第二栏里给我填了医学院的中医系。结果还是遂了老师的愿,我接到了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就算是开始了我的中医之路。

中医这个专业远没有老师分析的那样适合我,我学得特别费劲。记得第一学期上的是《中医基础理论》,教课的老师是上海人,一口上海话听起来本来就费劲,再加上中医那些陌生而又神秘兮兮的术语,上课简直就像听天书一样。我坐在第二排,经常回过头去看别的同学的表情,大家好像也很木然,不像是和老师产生共鸣的样子。结果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我们班一共40个人,有16个不及格,我自然也在其中。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寒假丝毫没有轻松的感觉,整个寒假都在苦苦地研究那本薄薄的《中医基础理论》,可任凭怎么苦思冥想,却总也不曾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补考的感觉是很糟糕的,这不仅是来自拿到考卷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还有监考老师那种异样的眼光。于是回到宿舍后发誓:从此不再加入补考大军!!我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一句豪言壮语倒也给我的学习增加了不少动力,以后不但没再补考过,而且还得了奖学金。但是究竟学了多少东西,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所以内心总是很焦急,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现在回过头来想,那个时候是处于一种严重的焦虑状态——那时经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1个小时能入睡那都算是好的,后来干脆想了一个“好”办法——戴着耳机睡觉!没想到此举还有意外的收获,就在那个时候英语听力大有长进,后来四、六级很轻松地就通过了。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那时校园流行的歌曲几乎都会唱,到现在只要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我都会驻足聆听,感到非常亲切,思绪就会回到那段时光……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还是很快乐、很美好的,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因为学习毕竟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而且到后来学习也不再是一件费劲的事了。我也想通了,既然搞不懂为什么,就把它全都记下来,干脆就是应付考试,考试倒也变得轻松了不少。难得的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放弃这个专业,一是因为不想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还有就是我常常想,中医能够流传至今而不被淘汰,肯定是有效的,而且自己小时候也确实吃过中药,印象中效果很好,只吃了几付就好了。于是我就想可能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方法不适合我,自然而然地就萌发了考研的念头,想考到外面去看一看,看看其他地方是如何学习中医的。

我很幸运,1997年毕业的时候应届就考上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并几经周折又非常幸运地成了黄煌老师的研究生。这在我中医学习生涯中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记得第一次见到黄老师是在1997年的10月17号,是一个星期一的上午,这个日子我永远都会记得。那天他送了我两本书,一本是《中医临床传统流派》,一本是《中医十大类方》,这两本书对我步入中医殿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我的中医启蒙教材。因为看过这两本书之后,心中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学中医不再像以前那么没有头绪了,感受最深的就是会借书、会买书了,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进步。记得有一天下午上政治课的时候,我忍不住把这份喜悦告诉了我的同桌,她觉得我真是太可爱了,这么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会让我如此兴奋?也难怪,学了五年中医还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中医书籍来看,这也算得上是一个笑话了。后来在图书馆借阅了很多书,也做了一些笔记,逐步有了自己的想法,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我还每周六上午跟黄老师抄方。虽然黄老师的用药思路起初让我感到闻所未闻,但是不知为什么,却非常有亲和力,我非常愿意去钻研,进步也非常快。连我的同桌,后来我们成为舍友、好朋友,她都能感觉到我的进步!我又找回了往日的自信,对中医的兴趣就这样提起来了。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后来到第二个学期末,我就会自己开方子了。这可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记得刚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在打羽毛球,说起班里的一个同学回家给他姥姥看病,开了一个方子效果很好。哎呀,我觉得他真是太了不起了,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见到黄老师,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开方子。当时我就对大家说:“如果哪天我会开方子了,一定要好好庆贺庆贺!”可到后来真会开方子了,也早把自己说过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因为好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回首我的中医之路,从1992年开始学习到现在,屈指算来,也有整整13个年头了,其间有过初学中医的茫然和不知所措,有过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和猜测,当然也有茅塞顿开的狂喜与兴奋。虽然走过一段弯路,但最终还是很幸运地做了一名中医。正值沙龙征文,得此机会回首我的中医之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

我的第一个病例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那是1998年暑假回家,正值我的母亲生病,西医已经治疗一周,病情不见好转。家人取笑我学了这么多年中医还不会开方子,那时我已读研究生一年了,虽然仍没开过方子,但是已跟黄老师抄方近一年,也见了不少病例,而且自己也看了很多医案,正想找个机会试试。可毕竟是自己的母亲,病情又有些特殊,所以开方子时还是提心吊胆的。记得当时的症状是:血压持续升高,收缩压达180mmHg,舒张压正常,伴有畏寒,下利不止,舌苔水滑,脉微细,时有歇止。而且和母亲说话之间,就见她昏昏欲睡。“脉微细,但欲寐”,这不是少阴病的提纲证吗?而且刚刚看了四川名医郑钦安的《医法圆通》、《医理真传》,和里面的四逆汤证正好相符,就开了一剂四逆汤加味。组方如下:制附片5g,干姜10g,炙甘草5g,桂枝10g,菟丝子10g。因为当时正值暑天,如此辛温之剂,确实有些不敢用,但“有是证,用是药”,何况书中也没说暑天忌用的话,就照上方抓了3剂。自己亲自煎煮,晚上服过一次以后,我整夜未能安睡,隔一会儿就跑进去搭搭脉,看有何变化。第二天早晨起来见母亲双眼睑水肿,吓了我一大跳,以为自己用错了药,赶忙翻书,书上明确说这是服药后的正常反应,这真是让我喜出望外,而且母亲也无任何不良反应,精神较前振作。继续服药,到中午时脉搏已无歇止,而且较前有力,收缩压逐渐下降,等3剂药服完后,收缩压已降至120mmHg,腹泻已止,畏寒也有所减轻。可第二天一早出去散步,又感风寒,出现喷嚏频作,流清水鼻涕,“阳虚之体外感”,又在原方中加入生麻黄和细辛,又服3剂,诸症悉除。

我最喜欢的一首方剂是桂苓黄汤(桂枝茯苓丸加大黄)。这首方子的应用范围特别广,适应证多,如果方证相应,往往见效很快,而且经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温小文:

我同楼上的一样,也是在接触到黄教授的学术思想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估计,受益于黄教授学术思想的影响而对中医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除仲景学术的强大生命力和“方证相应说”毋庸置疑的科学性外,黄教授本人对于其学术思想高超的阐释和表达能力、对中医学的那份执著和热爱所构成的个人魅力,也使其增色不少。

最近黄教授说的两句话尤为使我感动,一句是:“经方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另一句是:“让后生们在我们的肩膀上攀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