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中国古代思想轴心时代的源泉

1.稷

“稷”是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地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年》:“五月庚辰,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国人追之,又败诸鹿门。”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32年五月庚辰日,齐都临淄城内发生了动乱。齐国两家大夫陈氏(陈无宇)、鲍氏,与另两家大夫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打起来了。双方先在稷这个地方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被击败;又在临淄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庄道的附近交战,高氏(高强)、栾氏(栾施)又输一场。临淄百姓支持陈氏(陈无宇)、鲍氏,一起将高氏(高强)、栾氏(栾施)撵到鹿门附近,又把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

《左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著。左丘明,约前502年生人,约前422年去世。以此推算,《左传》约写于公元前450年前后。

2.稷门

“稷门”作为齐都临淄城内的一个城门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莒子如齐莅盟,盟子稷门之外。”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公元前520年春季,齐景公讨伐莒国。莒国国君(爵位是子爵,故又称莒子)来齐都临淄求和。齐景公与莒国国君在临淄城的稷门外订立盟约。

3.稷下

“稷下”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兒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服齐稷下之辩者。”意思是宋国人兒说(读“泥月”),能言善辩,持 “白马非马”观点,曾经在辩论中战胜了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

《韩非子》一书,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弟子韩非所著。《韩非子》约创作完成于公元前247年前后。

与《韩非子》创作年代差不多同时的《鲁连子》(又名《鲁仲连子》,反映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先生鲁仲连思想、言行的一部书),也记载了“稷下”之名:“齐辩士田巴,服狙丘,议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

4.稷下先生

稷下先生,即战国时期齐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此词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

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公元前104年至前91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稷下学士

此词,与“稷下先生”同意。最早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6、稷下之学、学堂

“稷下之学”,意思是齐都临淄稷门附近的学校(学堂、大学)。这个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原文是:“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又莒子如齐,盟于稷门。又《史记》云:谈说之士,会于稷下。皆此地也。”

意思是:稷门,是齐都临淄城的西门。门外有学堂,即齐宣王创立的学校所在,所以称为“稷下之学”。《左传》中有明确记载,莒国国君访问齐国,曾与齐君在临淄城稷门会盟。《史记》中也明确记载:谈论辩说的学士们,经常在稷下举行辩论会。都是指的同一个地方。

刘向,西汉末年著名学者。生卒年月为约公元前77年至公元前6年。其《别录》,约作于公元前40年前后。

7、(稷下)博士

“博士”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尊贤》:“于是博士淳于髡仰天大笑而不应”。由此处记载看,稷下先生淳于髡的官职为“博士”。

8、博士之馆

“博士之馆”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五经异义》:“战国时,齐置博士之馆。”

许慎(约58—约147),东汉学者。著有《说文解字》《五经异义》《淮南子注》,后两书已散佚不存。

9、稷下之宫

“稷下之宫”一词,最早出自东汉徐干的《中论》。原文是:“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意思是过去,齐桓公田午创建了稷下学宫,给稷下先生们以“大夫”的名位,招贤纳士,倍加尊崇。从此之后,孟子这样的大学问家纷纷到齐国稷下学宫来讲学、争鸣。

徐干(170--217),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东汉末年杰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中论》是其文集,约创作、定稿于216年前后。徐干墓,位于潍坊市寒亭区朱里镇会泉庄东南500米处。

10、稷下馆

“稷下馆”的说法,最早见于西晋学者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杜预在给《左传》做的注解中,提到“六国时齐有稷下馆。”

杜预(222—285),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11、稷山馆

“稷山馆”的说法,最早见于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中引用虞喜的话:“齐有稷山,立馆其下以待游士,名曰稷山馆。”

虞喜(281—356),东晋学者。司马贞(679—732),唐代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

12、讲室、讲堂

临淄城西有“讲堂”、“讲室”的说法,最早见于十六国时期,南燕国临淄人晏谟的《齐地记》:“齐城西门侧,系水左右有讲室(一说讲堂)趾,往往存焉,盖因侧系水,故曰稷门。古侧、稷音相近尔。”意思是齐都临淄城西门附近,系水河两岸,有古代的讲堂遗迹,现在还有很多保存着。大概因为紧靠着系水,在系水之侧,所以西门的名字叫“稷门”。因为古代,“侧”、“稷”两个字读音十分相似。

晏谟,临淄人。401年,曾陪南燕国皇帝慕容德游览齐都临淄。后任南燕国尚书郎,编写了历史地理著作《齐地记》二卷。

13、稷下学

“稷下学”,也是齐都临淄稷门附近的学校(学堂、大学)之意。此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中引用《郡国志》的语句:“齐桓公宫城西门外有讲堂,齐宣王立此学也,故称为稷下学。莒子如齐,盟于稷门,此也。” 意思与西汉刘向《别录》中的话,基本相同。

《太平御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类书。由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宋太宗赵光义之命编纂而成。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

《郡国志》已亡佚。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编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的一部地理著作。

14、学舍

“学舍”的说法,最早见于元代于钦的《齐乘(shèng)》:“又有稷门下立学舍。所谓稷下学,齐宣王聚文学游说之士邹衍、淳于髠、田骈、驺奭、接子、慎到、环渊之徒,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号稷下学士。荀卿尝为稷下祭酒。”

于钦(1284—1333),山东益都人(今青州市人),元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333年左右,编著成历史地理名著《齐乘》。

15、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这个词,是当代学者根据“稷下之学”“稷下之宫”等历史名词,重新加以定名的。

为什么要重新定名呢?主要是因为“稷下之学”“稷下学”等名词的古今意思发生了变化,容易造成歧义。“稷下之学”“稷下学”在古代,意思是稷下的大学、稷下的学校,而当代的意思则是稷下的学问、稷下的学术。当时的学者,怕二者都用“稷下之学”或“稷下学”表述,容易在意思上造成混淆,因而将2300多年前临淄的这所古代大学重新定名为“稷下学宫”。

据目前查到的资料看,“稷下学宫”一词最早出现于1981年。王德敏先生的文章《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刊于《东岳论丛》1981 年第1期)、孙培青先生的文章《学术自由的稷下学宫》(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1 年第2 期)、胡家聪先生的文章《稷下学宫史钩沉 》(刊于《文史哲》1981 年第4期),是最早一批出现“稷下学宫”词语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稷下学宫创建于齐威王初年,是齐威王变法改革的产物。齐威王是田齐桓公的儿子,据《竹书纪年》推算,他于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共36年。齐威王初即位时,喜好声色,饮酒作乐,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理朝政。但很快在邹忌、淳于髡的劝谏下振作起来,决心改变齐国的现状,进行变法改革。

齐威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国君,他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精神,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变法改革。他从考核官吏,赏罚分明,树立清廉的风气入手,烹了阿大夫,封赏了即墨大夫,并“谨修法律”,实行法治。他还广开言路,奖励批评,从而揭露弊政,以便于改革;重视人才,选贤任能;加强边防,积极奋战。齐威王不以珠玉为宝,而以人才为宝。戍守边防的田忌、檀子、黔夫等都能独当一面。而且用人不受宗室血缘关系的限制,往往破格提拔。邹忌出身为布衣之士,孙膑是从魏国逃来的“刑余之人”,淳于髡本是髡钳家奴,为赘婿,都被委以重任,位在上大夫之列。

稷下学宫的创建当是齐威王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徐干《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这里所说的“齐桓公”,很可能是齐威王之误。因此,郭沫若在1946年群益出版社出版的《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曾主张徐干《中论·亡国篇》中的齐桓公即齐威王,不是没有道理的。徐干该篇不是专论稷下学宫起于何时,而是顺便提到此书而已,其有误是不足为怪的。

齐威王之所以创建稷下学宫,除了受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和广开言路之外,更有他为巩固田氏政权的统治的苦衷。据《史记》记载,田氏欲代姜氏有齐国,非一世也。其中田常(田成子)杀齐简公是最重要的一步。当田常已经杀了简公,害怕诸侯们群起而攻之,于是“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三晋、韩、赵、魏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可见,田氏取代姜氏的过程中,在外交、内政上作了大量的工作。到太公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又在浊泽与魏文侯会盟,请魏文侯出面求立为诸侯,得到周天子与诸侯们的同意,才于“康公三十九年(公元前386年)田和立为齐侯”。田齐政权的建立,也是来之不易,而且害怕落个篡弑的恶名,他们总不忘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制造舆论。因此,齐威王创建稷下学宫是下了很大本钱的。稷下学宫规模宏大,“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稷下先生们也受到尊宠,到齐宣王时,“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徙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以致稷下先生多达千有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由于稷下学宫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因此便出现了《黄帝四经》、《管子》等一大批著名黄老道家著作。

注:文章转载自临淄区齐文化研究中心《齐文化》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稷下学宫名人介绍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 1.孟子 春秋战国 (前372-前289)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 ...

  • 经典荐读|《〈论语〉人物列传》之陈(田)文子

    <论语·公冶长>:"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quo ...

  • 7.齐国成语故事——康庄大道

    康庄大道 [解释]康庄:平坦,通达.在古代,五路通达的大道叫做"康",六路通达的大道叫做"庄". 原意是指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道.比喻光明而美好的前途. [出 ...

  • 从昏君到明主,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公元前357年,齐桓公去世,这位并不是称霸中原的齐桓公,而是田陈氏齐桓公,也是讳疾忌医,扁鹊三劝而不听,最终不治身亡的那位蔡桓公:因为桓公曾迁都于上蔡,按照当时的习惯也称齐国为蔡国(原先的蔡国当时已经 ...

  • 细读《稷下学宫》《中国文脉》感到是“文化大厨”煮的一锅夹生粥

    稷下学宫 <中国文脉>,是某知名作家关于中国文化流经演变的大部头著作,<稷下学宫>是其中的核心章节.对之评说,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又不能不评说,因为它的影响很大--就在昨天还 ...

  •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鲁仲连(稷下学宫)

    鲁仲连(公元前约305-前245年)又名鲁连.鲁连子,战国时齐(今冯官屯镇望鲁店村)人.风流倜傥,善于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旧<茌平县志>多版本数处载有鲁连故居.墓.祠. ...

  • 无言悲歌:稷下学宫、黄老之学、阴阳五行、黄帝内经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建立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的一个具有大学堂.研究院.资政询议等多种性质集政治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机构.该机构由齐桓公田午(B.C.374-B.C.320年)兴办,至齐宣王.泯王(B.C ...

  • 天蚨园之稷下学宫——战国第一大学,到底云集了哪76名大咖牛人?

    天蚨园会议室 嵩山天蚨园位于登封少室山清澈崖下,占地60余亩,黛瓦白墙,茂林修竹,古朴秀丽,环境幽美,宛如世外桃源.非常适合研学旅行.企业培训.旅游接待.团体聚会.禅修辟谷.书画写生.丹道修真.道医养 ...

  • 百家争鸣那些事儿:稷下学宫

    说了太多战国时期打仗的事情,今天说一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事儿,诸子百家的激烈争论,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色,不但造就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战国文化,还深深的震撼了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代,就连法国大 ...

  • 《水经.淄水注》所涉稷下学宫、葵丘等考略

    A7 左思<齐郡赋注>:申池在海滨,齐薮也.余按<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伐齐,戊戌,伐雍门之萩,乙亥,焚雍门,壬寅,焚东北二郭,甲辰,东侵及濰,南及沂,而不言北掠于海.且晋献子 ...

  • 从稷下学宫说起

    稷下学宫,战国时田齐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齐宣王时期最为兴盛,汇集了诸子百家学者多达千人左右,受上大夫称号的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学宫的存在,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造就了战国文化的繁荣 ...

  • 一文理清中国古代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初中教材,新高中历史教材于各单元均有分布,且知识细节更丰富.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习难度.为此,今天螺蛳君为大家梳理古代思想模块的主干知识线索--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