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头条:金陵厨王胡长龄
2003年春天,92岁的金陵厨王胡长龄不无担忧地指出:“餐饮业发展目前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无序竞争,二是设立最低消费标准,三是顾客不得自带酒水,四是载歌载舞及自娱自乐,五是用'怪招’和'损招’促销,六是老字号的位置摆不正。”他认为,“货真价实,优质服务,和气生财”,永远是餐饮业的正道。
胡长龄烹饪的美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五道菜,堪称五绝,分别为:一荤,一素,一面,一盅,一卦。荤是炖菜核,选用青菜剥去外层,只留三片菜心,用菜核炖肉,结果菜核比肉还鲜美。素是油炸青菜,先将青菜风干,经过特殊处理,再用油炸,出锅后碧绿青翠,入口鲜脆清香。面是鳝鱼煮面,先把面团揉透,再手工制成刀切面,面条有毛边,入锅后可将鳝鱼原汁吸入面中,面条烂而不断,吃起来很有嚼劲,味道鲜美。盅是冬瓜盅,以一只大冬瓜代替容器,瓜内装满汤汁和海鲜,做法是先将完整的冬瓜剥去外皮和除去内瓤之后,下油锅走油,采用高汤煮沸,放入鸡腿,竹笋,海鲜等原料,冬瓜蒸烂后上桌,用汤勺舀冬瓜时,入口即化,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神奇感和趣味性。卦是八卦汤,即是乌龟肉炖汤,龟肉炖汤,不仅肉质鲜嫩,其汤特别浓稠,富有胶质,喝完汤后上下唇有粘粘感。
胡长龄14岁开始在当时的奇玩街,即今南京建康路的一家酒楼里当学徒。一开始,他整天都在打杂,干粗重的活,杀鸡,宰鹅,做煤球,择菜,洗碗等什么都干,还要给师傅端茶递烟。杂事干完之后,胡长龄就站在炉子旁观看厨师操作,学习烹饪手艺。每天深夜,他独自一人打开厨房,悄悄地练习“颠勺”、“走火”等基本功。
有一天深夜,老板到酒楼里巡查,发现厨房的灯亮着,开门一看胡长龄正在练基本功,顿时火冒三丈,提起旁边的一把鸡毛掸子就要往他身上打去。胡长龄见状,下意识地举锅挡在了自己面前。只听见“当”的一声,老板手里的鸡毛掸子被震落在地,但胡长龄手里依然稳稳地举着炒锅。胡长龄和老板都愣住了。片刻后,老板哼了一声,让胡长龄去储菜间拿几样食材,随便炒几个菜来吃吃。胡长龄取了几样蔬菜,洗净切好后炒了一盘素小炒端给了老板。老板品尝后面无表情,只是叮嘱胡长龄继续练习,练完好好打扫卫生,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此后,在老板的默许下,酒楼里的一位师傅传授给胡长龄刀工、配菜、烧炒、炖焖等烹饪技术。直到17岁满师后,胡长龄便留在店里当师傅的副手。此后,他的烹饪技术不断升级,不仅荤菜做得有特色,素菜也会挖空心思去做,受到了广大食客的热烈欢迎,不到一年就升为酒楼的“头炉”。
一天,一位书法家品尝了胡长龄做的菜,认为他虽然初出茅庐,但比同龄厨师技高一筹,就把他推荐给当时南京夫子庙贡院东街最有名的一家菜馆。在这家菜馆,胡长龄博采众长,刻苦钻研,技艺大涨,19岁得到老板的赏识,又被破格提升为头炉。从1936年开始,胡长龄在南京饮食行业中,被众人列为四大名厨之一,因他是其中最年轻的厨师,又被誉为“少年胡炉子”。
成为名厨后,胡长龄根据书法家的建议,阅读了《易牙遗意》《淮南王食经》《云林堂饮食制度》《随园食单》等饮食文化类书籍,并钻研其中菜肴烹制方法。《随园食单》中提到鸡蛋越煮越嫩,胡长龄就用风炉烧木炭,以文火罐炖三天三夜,剥壳后鸡蛋嫩如豆腐脑。胡长龄还学到了“胡先生豆腐”的做法,将其做法改进成蟹粉豆腐,更受食客的青睐。当时他最具代表性的菜肴有三道:菜核炖海鲜、生敲鳝鱼、大煮干丝。此外。胡长龄还会做桂花盐水鸭、清蒸狮子头、清炖鸭孚、黄焖鸡孚、叉烤酥方、松子熏肉、炖生敲、香炸云雾、大汤黄鱼、红烧肉、红焖牛掌、蛋烧卖、炒软兜等经典名菜。在传统江宁菜的基础上,他融合了京江菜和苏州菜,终于使标榜“京苏大菜”的南京菜名声大振。
有一天,上海来了两位戏曲界的女士,她们点名要让胡长龄做菜,并出了一道难题:只点鸡鸭鱼肉四道菜,全都要有红绿椒。结果胡长龄先做了一道辣而鲜嫩的牛肉丝炒辣椒,又做了一道盖上辣椒酱的清蒸白鱼,再做了“闻着臭,吃着香”的辣椒炒臭干,最后上了一道辣椒鸡茸。辣椒鸡茸是用鸡腿肉剁成鸡茸,加蛋清等佐料调好后,塞入完整的红辣椒中,清蒸后出笼装盘,四周镶嵌切开的咸鸭蛋,配上香菜叶,盘中有大红、雪白、金黄、碧绿,四色俱全,入口辣而不烈,满口鸡香。两位女士品尝后赞不绝口,但也有些疑惑:“为什么没有鸭肉呢?”胡长龄解释道:“两位是江南女士,爱吃清淡菜。今天要是鸡鸭鱼肉全上,油灌满肠,便食之无味。所以上完鱼、肉后便上臭干,改改口味再上鸡肉,舌头就能分辨出鲜味,鸭子就用咸鸭蛋代替了。”
胡长龄不仅是烹饪大师,也是一位烹饪理论教育家。他将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菜肴之魂”在于“味”的“味之说”饮食理论,倡导“适合者珍”的大众化饮食观点。他参与编写了《南京菜谱》《南京教学菜谱》《刀工种种》《金陵美肴经》《正宗苏菜160种》等书,为全国各地培训了大批师资,寄望于“京苏大菜”的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