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事
记得先听歌
故事就在音乐中
你会听懂故事
好妹妹 - 我也可以是流浪诗人
“每个人都有一首歌陪伴了自己”
2021.03.15
你是哪一个
高中时每天面对着课本、试卷、练习题,生活急需清水来稀释着乏味,有手机的人会选择打游戏,当然这是违禁物品,还是有少许人没带。没有手机的人会准备一个mp3,在满是喧嚣的夜自习戴上耳机,倾听歌里的故事
不过听歌容易乏味,所以我们常常会买一些书来看,毕竟上课时也容易隐蔽。三岁买了几套小说,每天上课无时无刻都在艰苦奋战。猪买了一整套的" 疯狂阅读 ",还好数量足够多,可以容纳我们几个人手一本。有些人会选择买本“ 意林 ”,或是“ 高考满分作文一百篇 ”
随着时间的流动,这些类型的书已经不能满足我们这些人的阅读。因此我们开始转换类型,余华的 “ 活着 ”、“ 兄弟 ”、“ 许三观卖血记 ”,三毛的 “ 梦里花落知多少 ”、“ 撒哈拉的故事 ”,“ 雨季不再来 ”...
大冰
言之看到的第一本是大冰的 “ 乖摸摸头 ”,当时觉得封面挺有深意的
书里人们的有趣故事让人意犹未尽,便跟别人借了 “ 好吗好的 ”、“ 阿弥陀佛 么么哒 ”
随着书页的翻动,反倒发觉所有故事似乎都是一样,相似的主题、不同的人物。用满是趣味文笔,粗俗的语言的口头方式,讲述了世界上存在的有趣的人。激发着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去浪迹天涯
在闲余之时阅读倒是有一番风味,不过并不能给予那时我们太多的感触。言之觉得故事单纯地有趣,在满是枯燥无味的生活中,调和了时间
不过有些故事有点魔幻并不切实际。很多思修都是一样的,充满了传奇的夸张色彩来描写生活的故事
因此这些书只能归为“ 故事 ”
不过,书里的插图挺好看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远离了校园闲暇时间也读过大冰的新书 “ 我不 ”,“ 你坏 ”等。反而觉得大冰的书更像是一种存在于幻想中的乌托邦,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给了人们诗和远方,还有浪迹天涯,却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像他一样,遇到那么多有趣的人
在实际上我们走不了,也不敢想,书中的洒脱自由,并不适合普普通通的言之。书里的感悟只在看完一时,但是现在早就忘记了
记得还有一个人也有和言之类似的想法,复读机说:内容的虚让她没有兴趣去阅读,不过插图的确好看才会粗略翻阅
后来就没有再见面了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三毛
三毛
那时拿到了三毛的书,刚开始并读不下去,偶然间读懂了三毛写下的话,才恍然大悟。所有的故事才能慢慢地去理会
三毛的书过于感性,并不适合追求读书价值的人看。她丝毫不考虑别人的阅读感受,只顾着自我去抒发所有感情。不过言之恰好喜欢三毛的不被世俗约束,敢爱敢恨的真性情
别人读了三毛的书,觉得平淡的生活中似乎有了灯塔,如果你读了三毛的书没有读出道理或是舒适那就不要读了,三毛的书不适合你,你也不适合三毛。不过在线言之读了三毛的书,也会有热泪盈眶的错觉
言之在书里看到了她的生活、她的精神,她从来都不是写书的人,只是生活的记录者
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当时看完了以后,反倒觉得是欢声笑语。以为余华的书都是这种类型。后来读了“ 兄弟 ”才发现并不是如此,没有人会像李光头一样记得宋钢记得我们
读了余华的 “ 活着 ”,言之缓了好几天才过来,也只能感叹活着的不容易
大冰、三毛以及余华的书,言之说了再多,也不如你们自己去读来得感受深
三毛和余华的书给予言之的感触其实更深刻,但是奈何有些说不出口,不知道如何去描述。人的欢喜并不相同,只有自己感悟了,才会懂
也想写下很多笔墨去说说这两位作家的书,不过现在也有些懒了,因为很多的精力都被消耗完了
原本写的高中时的生活,到最后有些偏了,那就这样吧
选一本书说自己的生活的话,言之选择余华的 “ 活着 ”。活着比较贴切言之的生活,满是无奈苦涩的生活,只能看着夕阳继续走下去
以上的观点,都是言之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些看法,让你感到不舒服,还请见谅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删
每天只有一首歌
你听了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