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奇 安然
7月8日,启迪控股发布公告,两笔发行额度分别为4亿美元(2021.8.15到期)、5.5亿美元(2022.6.18到期)的美元债(均由启迪科华有限公司发行,启迪控股提供无条件且不可撤销担保),由于发行人及担保人截至公告日尚未支付于2021年6月18日到期的2022年债券的1910万美元利息,构成实质性违约。据公司情报专家财经涂鸦22日消息,启迪控股已开启与其美元债持有人的重组谈判。启迪控股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的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7月成立,是一家背靠清华大学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及品牌号召力,聚焦科技服务领域的科技投资控股集团。
2012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彼时清华控股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44.92%股份,担任总裁的王济武全资持有的北京百骏投资持股30.08%,上海协信和北京鹏康投资分别持股20%和5%,这一结构持续到2020年末。
按照国家给出的方向(2018年5月《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本轮清华对启迪系的改革方案是,不再对启迪控股,不能将启迪控股并表;从清华自身发展考虑,要保留清华科技园对学校的战略价值。
改革的主线是出让控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非核心业务剥离。2019年11月曾与中国雄安集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但转让股权的计划无后续进展。2020年8月和10月,清华控股两次(第一次未成)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启迪控股股权14.84%股权,合计约10733万股,转让底价22.27亿元。当年12月1日,上市公司启迪环境公告,“各方已于2020年11月29日签署相关协议,合肥建投及其一致行动人蜀山城投通过22.2亿元的公开摘牌及22.8亿元增资成为启迪控股并列第一大股东,青岛红景智谷基金通过30亿元增资成为并列第二大股东”。
清华控股转让启迪的控股权完成,也标志着启迪控股历时三年的校企改革全面完成,成为“校企改革样板”。启迪控股国资性质股东份额大幅提升的同时成为没有实际控制人,但是有三个并列第一大股东的怪胎。4月份上海启迪青清总裁助理在“2021金采供应链合作大会”演讲中的启迪控股,“以孵化器、科技园、科技城为载体的创新基地超过300个;形成了全链条的垂直孵化体系”,“覆盖环保、新能源、数字经济、大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下属1000余家并表企业、参控股10余家上市公司,管理资产超过2000亿元”。
伴随着股权转让的,还有经营的迅速下滑,负债节节攀升。且流动负债占比较大,2020年6月流动负债为618.66亿,占比59.27%。有息负债造成巨额财务费用支出,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分别为27.75亿、32.29亿、13.73亿元,侵蚀利润。虽进行了部分业务剥离,对启迪控股整体情况影响不大,2021一季度总资产规模为1350亿。资金链紧张的时候,股权平均成为最大的短板,很难获得资源投入,相信启迪相关的违约还会不断出现。软科曾统计(2020年末)国内42所一流大学自校办企业的情况显示,它们全都加入到了投资办企业的队伍中,且都拥有学校独资企业。2020年末数据宝统计显示,至少有83家公司属于“高校系”上市公司。
北大方正集团在2020年2月被北京法院裁定进行破产重组。今年7月5日,平安发布公告称《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重整计划草案》获依法批准并生效,平安人寿将与各方积极推进。方正的重整正在如期顺利推进。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称,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通知书》,债权人徽商银行以集团资不抵债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其进行破产重整。校企成立之后往往落入内部人控制的陷阱,没有实际控制人的启迪也就是管理层说了算,一旦发生经营困难,作为拨款单位的高校拿什么来进行持续投入?高校经费不能以任何形式进入校企,高校拥有的资源也不应当用来办企业,这种资源既包括土地等有形资产,也应包括名称、品牌和研究成果等无形资产。
注:1.来源软科;2.此处仅展示2021年经费预算过百亿的13所;教育部部属大学合计4725.9亿元。
上述两者与启迪控股很相似,经历了一个大规模举债和跨界收购,快速扩大规模的过程;随后业绩承压,风险暴露。既然这一轮校企改革已经做好应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准备,就要抓住时间窗口推进改革,解决掉被掩盖的问题。两年前我们就曾有文章“校办企业该退出历史舞台”,提及了经营管理混乱、财政经费、贪腐重灾区、大学的教育本质,一语成谶。校企改革方向已定,启迪也好,方正也罢,都是暴露了历史上积累的问题。相信随着改革深入,还会有更多名校加持的所谓校企现出原形。更重要的是,记住启迪的教训,搞教育的不要搞企业,任何情况都不能死灰复燃。两年来校企改革中迅速暴露的一系列问题也表明,这个特定时代的产物该彻底退出了。大学回归教育,将企业作为独立主体去经营,不仅是政策的要求,也是市场环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