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波 | 咬文嚼字“二货煽”

咬文嚼字“二货煽”

文|曹红波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邓州干部在南阳开会时,口口相传的一句民谣:“新野憨,内乡奸,镇平尖,邓县尽出二货煽,淅川闹着不是平川”。意思是说,各县都在摆自己的不足与困难和问题,然,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上述了。就其“二货煽”而言,民间也同样流传不同版本,今就其来历,并将已成谜一样的过去,再出新解!

一、“二”的来历

二是一的附着品,有一才有二,有一才有多,一是意、亿、义的同音,二是陪衬,诸如,忠贞不二,说一不二,不三心二意。二是舶来品,二不是邓州的本土作品,是从北方相传过来的,北方人统称做人、办事不周全、傻帽、傻瓜的代名词,北方人做事吃亏了叫,我是什么,我二呀!我傻呀!并常同二百五连用。

二、“货”的出处

“货”是我们邓州的本土“作品”。货本来是指产品、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统称。而我们的先祖将货特定来指人,实属贬义。统称为这货咋哩咋哩!那货啥样啥样。久而久之,演变成了口头禅,出口便讲到这货、那货,即指这人咋样,那人如何!成了评价人、认识人的称谓。

三、“煽”的解释

“煽”是鼓动,煽动,即鼓动别人去做坏事,煽惑、煽诱,鼓动别人去作自己不想做,又不愿做还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四、邓州“二货煽”的沿袭与新考

邓州叫的二货是狭义意思上的老二,相对于家庭的长子,对老大叫“大货”,对老二叫“二货”,是泛指兄弟的。一家长子相对来讲,为人处世,多从全面的发展的,整体的看问题、办事情,往往办事比较周全,而老二、二货,则往往因重重经历的原因所致,办事、接人、待物较片面,顾自己,不计后果。

二货煽就不同了,凡二货都经不起煽,这也是二货煽的原版。

少年的二货煽其表现为:凡家庭(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都弟兄几个,小的穿大的衣服实属正常,一来受经济所限,二来小孩们长的快,然而二货呢?经不起别人的煽动,说你看你这二货,你穿你哥的衣服,人家穿新,你穿旧,你不是你妈亲生,你是从大十字街拾来的。而二货呢?轻则生闷气,重则回家同哥争事,同父母亲闹别扭。

青壮年的二货煽其表现为:自己在家或在单位上班。朋友打来电话,说自己在外受欺负了,或买东西在商场、在菜市场、在餐饮店等等不一而论,一放电话,前来助威,不由分说,上前就是一阵猛打,看似有情有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弟兄受辱,理应担当。实属有勇无谋,缺机灵、少智慧,没有他便罢,有了他反而使事物更加复杂化,使事物发展得难以收拾,双方都很尴尬。在单位,听不得不同意见,做决定听风就是雨,处事情不计后果。看问题,自己无主见、无定见、无远见。往往别人的主见就是自己的主见,别人的忽悠就是自己的定见,别人的瞎想就是自己的远见。经常牢骚满腹,痛斥别人有眼不识泰山,痛恨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在认知上曲解了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歪曲了自胜者强,胜人者力,自知者明。在行动上自吹自擂,唯我独尊,只怕别人不尊重自己,自己从来就不尊重别人。凡事总爱与人一争高下,岂不知很多事,很多时,你也没有对,别人也没有错,恩恩怨怨没有是非,人生是个谜,几人能猜对,结果把人际关系给搞僵了,这些事例不胜枚举,比比皆是。在自己的健康问题上透支生命,要么酩酊大醉,要么打牌如命,通宵达旦。

老年的二货煽其表现是:老伴令人烦,子女不如愿,家庭不美满,住房不够宽,社会失公平,没有顺心处,自己百病缠,真是讨人嫌。

二货煽相悖于圆通、圆润、圆滑,他们往往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往往是进退失度,义利无节,游刃无余,生活在低调的空间中,人际关系分寸把握不够得体,时时老子天下第一,处处以己为中心,以己利为半径,而现实则情绪受挫,情感受抑,虽条件不坏,但生活质量不高。

二货煽最大的特点是常常听不进别人意见,勇敢地否定别人意见,往往是别人的意见还没讲完,就予以否决,究其原因,貌似聪明、老练,其实是扩大了的自卑,只怕别人说自己不行,否定别人,让你说不成自己不行。

综上所述,“二货煽”属贬义词,是邓州地方人间对陋习的别称,嫉妒心理作祟的外部表现,他是对凡事顶牛角尖,钻死胡同出不来的俗称,是对凡事让你下不来台的自解自劝的解脱语。同样,也是劝解别人的常用语,谁谁他二货煽,你别跟他一般见识。今天咬文嚼字二货煽,同样也具有二货煽的某种特征,我们理应持扬弃态度来对待。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曹红波,河南邓州人,《桑榆之光》执行主编。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曹红波  |  温润书元  ——小记温书元同志

曹红波  |  恋留之歌——读徐君泽长篇小说《恋歌》后有感

曹红波  |  福——赵玉岭同志书法作品《福》赏析

杂文荟 | 曹红波:亦图亦文互佐辅——品鉴习元龙同志绘画作品《富贵满堂》

杂文荟 | 曹红波: 竹  ——刍议李明申摄影作品《月影竹姿》

重阳节特刊  |  曹红波  |  忧乐与优乐

曹红波  |  读张天敏《七律·春早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