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0)
本篇要目:
****************************************
1701.金陵刻经处
清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1702.刘氏兄弟故居
清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
1703.东吴大学旧址
清至民国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
1704.金陵兵工厂旧址
清至民国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
1705.浦口火车站旧址
清至民国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1706.韩公馆
1906年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
1707.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遗存
1912~1949年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
1708.无锡县商会旧址
1915年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
1709.秦邦宪旧居
1916~1921年 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
1710.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
1920年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
**********************************
1701.金陵刻经处
金陵刻经处在江苏南京闹市区淮海路与延龄巷交界处,南京市秦淮区淮海路35号。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是晚清著名学者杨仁山先生一手创办起来的。杨仁山,名文会,祖籍安徽石埭(今石台县)。他自幼颖悟,淡泊功名,早年立志习孔、孟、老、庄诸子之业,并学天文、舆地、历算、音韵等。他还精通多国语言,早年曾以参赞身份,随外交家曾纪泽出使欧洲各国。因此在他的身上,既体现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底,也洋溢着西方近代科学文化的精神。晚清著名学者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都同他有密切的交往。戊戌六君子之首的谭嗣同的《仁学》,就是在杨仁山南京的寓所里写成的。
杨仁山27岁那年,因感染时疫,始真正接触佛法。此前曾有一老尼授他一册《金刚经》,但怀归展读,卒难获解。病愈后,他检读《大乘起信论》,爱不释手,竟连读五遍,遂窥得其奥旨,并对佛教产生信仰,从此广求佛经,研究佛学,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治五年(1866年),杨仁山移居南京,参与咸丰兵火后的城市建设工作。当时江南久历兵燹,加之太平天国的狭隘宗教政策,使佛教典籍损毁殆尽.甚至连最普通的《无量寿经》和《十六观经》也难以觅得。这使他深感只有佛典广为流通,方能弘扬佛法,普济众生,遂与志同道合者十余人募捐集资,创办了金陵经书处(即金陵刻经处前身),经营刻经事业。
杨仁山逝世后归葬于刻经处的庭院中,并建塔纪念。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时,金陵刻经处之经版、房舍损毁殊甚。1952年上海佛教协会成立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赵朴初任主任委员,推徐平轩主持恢复工作。同年吕徵结束四川江津支那内学院来南京,把内学院收藏的佛教文物、资料、经版等一并交刻经处。并首次刻补齐全印行《玄奘法师译撰全集》共76种,1347卷。1973年周恩来总理下达保护恢复金陵刻经处的指示。1980年刻经处得到完全恢复。1981年恢复刻印流通业务,深受国内外佛教界的赞赏。
金陵刻经处本为杨仁山自建私宅。占地面积11667平方米,房屋132间,有砖刻“金陵刻经处”门额,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祗洹精舍、经版楼、杨仁山居士墓塔等。深柳堂,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小瓦屋面,进深9檩8米,高6米。堂正中悬杨仁山画像和赵朴初题写的“深柳堂”匾额。经版处,原为平房,现已改建为两层楼房。门上悬赵朴初题<<经版楼>>匾额,内藏经版125318片。
金陵刻经处正式成立后,杨仁山对各类佛教典籍更是热心搜求,并先后从日本和朝鲜等国寻回了《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因明论疏》、《华严三昧章》等约300种国内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加以刻印流布,使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教义复明,俾便后人研讨。在杨仁山的精心策划下,金陵刻经处还先后刊刻了《大藏辑要》,选佛典465种,计3300卷,另印刷佛像lO万余张。鲁迅先生在为其母祝寿时也曾在这里捐资刻印过《百喻经》。
出于弘扬佛法的考虑,杨仁山还为金陵刻经处规定了“三不刻”例,即: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他曾说:“鄙人志愿,亟望金陵刻经处刻成全藏,务使校对刷印,均极精审,庶不致贻误学者。至他处所刻未精之本,听其自行流通,本处概不与之合并成书。”这固然是杨仁山立身做人的正直与研究学问严谨的体现,也是金陵刻经处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由于金陵刻经处刊印流通的经书有不少是我国古代失传的佛典,加之刻版采用了经文与注疏会合的方式,且划分段落,添加句读,并经严格校勘,各方信士皆誉其为“最精善之佛典版本”,与别处寺院直接从《明藏》、《龙藏》翻刻者相比,真有霄壤之别。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金陵刻经处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2.刘氏兄弟故居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苏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
这确在是几间再普通不过的江南民宅,但就因为这里诞生了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兄弟“三杰”,这座小型民居成了江阴城区积淀了深厚人文底蕴的建筑,故宅修复保护的每一步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故居自1989年对外开放以来,闵慧芬等3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再度联名呼吁保护,提升其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各界的呼声,引起了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在道路改造进程中改变原有道路规划设计,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并进行全面修复。
2007年5月1日,经过修葺和改造的这座老宅子,将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座二进六间二侧厢的建筑,三个天井和一个庭院间隔其中,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占地不大,却幽深别致,老井、月桂、天竺、腊梅、青砖石瓦……古朴中流露着情趣。
刘半农(1891~1934年),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天华(1895~1932年),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北茂(1903~1981年),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
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长达6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刘氏三兄弟前赴后继,不断追求进步,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为弘扬和发展祖国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高尚品德。他们的不朽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刘氏兄弟故居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3.东吴大学旧址
东吴大学旧址位于城区十梓街东首(苏州大学校本部),清同治十年(1871),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在苏州十全街设立存养书院,光绪五年(1879)迁至天赐庄,并改名博习书院。光绪二十七年,在博习书院基础上建立东吴大学堂,或称东吴大书院,成为美国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早期教会大学之一。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分设文、理、法三个学院。1952年,改组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改组为苏州大学,现有校舍规模已较东吴大学时期大为扩展。
东吴大学旧址东临葑门内城河,与古城墙隔河相望,校内树木葱茏,绿荫红瓦相映,环境幽美清新。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1万平方米。
校门北向,总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草坪操场的北、西、东三面。其中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秋开工,二十九年春落成,位于全校中心的钟楼"林堂";宣统元年秋开工,三年落成的图书馆"孙堂";1924年秋建成的科学馆"葛堂";1934年建成的学生宿舍"维格堂";1935年建成的学生宿舍"子实堂";1936年建成的建身房。这些建筑各具风格,或作欧洲古典式,或仿中世纪城堡式,或效美国教堂式,既多样又统一,至今保持原貌。
此外北部有一排六座与校门平行的小楼,造型美观,有的为美国西部住宅式样,陆续建成于光绪三十三年至1919年,当时均为高级教职员居住。西面还有一幢五层楼,为1936年建成的女生宿舍。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东吴大学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4.金陵兵工厂旧址
金陵机器制造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毗邻,金陵机器制造局是中国民族工业先驱,南京第一座近代机械化工厂,也是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素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之誉,也是中国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诞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由江苏巡抚升任代理两江总督,在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兴建厂房,开办金陵机器制造局。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为中国最先制造出第一门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口径37mm,2磅后装线膛,声名远扬。
1928年改辖上海兵工厂, 称为上海兵工厂金陵分厂。造82迫击炮弹, 30磅及80磅飞机炸弹,每月生产30架马克西姆重机枪, 80万发子弹,无烟火药300磅及黄色炸药20余磅。1929年6月,改隶兵工署直辖,金陵机器制造局改称为金陵兵工厂, 厂长为黄公柱。金陵兵工厂以卍字为厂徽, 外国人称之为Reverse Swastika,不明就理的人常将它与纳粹党的党徽混为一谈。除了方向不同之外, 实际上卍字标志源自印度,是佛教的图样。有人说它代表佛心。在东方还有类似红十字会,红新月会等组织的红卍字会。卍字一般中国人称为万字, 是一个幸运和祥和的象征,和纳粹党毫无关联。
1937年时主要产品为马克西姆重机关枪。金陵兵工厂有员工四千人, 八一三上海抗战事起, 日机屡次轰炸首都南京, 兵工厂也被炸数次,器材人员均有损失。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金陵兵工厂被迫西迁重庆,原址被日军占领。9月中旬奉令将枪弹厂西迁重庆与第四川第一兵工厂(后改称20厂)合并,11月15日又奉令将所余厂部一律西迁。在十余天中, 将五千余吨的机料, 器材, 用火车、 汽车、 轮船、木船分四路运往汉口。12月1日, 厂长率领员工全部撤离南京。另有60余吨杂物当时不及运出, 在12月6日雇到木船,由姚志良押运出发。日军于12月13日占领南京。
金陵兵工厂先后改称为高桥部队、 高森部队、 贵志部队、 稻田部队、松尾部队等, 均以日军部队长名字命名, 部队长即是厂长, 日军将中国各地劫来的机器, 于1938年初运到厂里安装。 不久,贴出招工布告, 一些贫民、 妇女和童工为生活所迫而进厂做工。
至1940年, 厂内工人不断增加, 达到一千二三百人,其中妇女和童工占60%。 高桥部队有兵员四千余人, 驻扎在工厂附近。 厂里也有一小部份日军, 同工人混在一起做工, 实行军事管制,厂内岗哨林立。高桥部队下设工场, 有翻沙场、 机器场、 钣金场、 火炮场、 无线电器材场、 枪场、 橡皮船场、 鞍具场、 军鞋场、营造场以及氧气站、 理化室等部门。主要任务是修炮、 修枪、 修理无线电, 其次是生产马鞍、军鞋和橡皮船。1939年开始生产步枪之铭记。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工厂重新迁回首都南京。二十一兵工厂于9月奉兵工署命令,成立『京沪区兵工厂接收处』。 綦江分厂厂长孙学斌、 工务处长虞绍唐、 副利处长熊宇岑率员工34人, 乘『民联』轮东下,于10月24日到达南京。 当时兵工厂负责的日军为松尾部队, 厂长松尾春重迎接入厂, 准备移交。
1948年底淮海战役中期,国民党眼看败局已定,将六O兵工厂向台湾高雄搬迁,只留下少量无法搬走的旧机器设备以及整座厂房等。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同月29日第二野战军接管了工厂。1949年9月时,兵工署所有的兵工厂只剩下西南和东南两区。 东南区包括已迁台湾的青岛44厂, 31厂广元机枪厂, 60厂,26厂及61厂(上海之战车厂)。 海南岛有11厂和80厂。 在西南有四川区的10厂, 20厂, 21厂, 23厂, 24厂,29厂(以上三厂为原料厂), 50厂, 昆明53厂, 柳州30厂等械弹厂, 基础较为稳固,是生产的主力。1949年10月,二野奉命南下,工厂改属第三野战军管辖,命名为军械总。1949年11月29日,稽查军警2000多人围住了工厂, 运进600多箱炸药, 大板桥药库被炸毁, 发电所及工具所也遭破坏。
1950年8月,工厂改属华东军区。1952年11月军械总厂改属地方,由原二机部领导。1952年底,山西长治三〇七厂搬迁南京,与军械总厂合并,称国营三七厂,不对外使用。1957年4月,采用国营晨光机器厂作为第二厂名,对外公开使用。1980年3月,改称南京晨光机器厂。1996年6月,作为全国一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正式组建了晨光集团,并更名为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金陵制造局重开大门,变身"1865创意产业园"。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金陵兵工厂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5.浦口火车站旧址
浦口火车站旧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面积20公顷,是中国唯一保存民国特色的火车站。民国三年(1914年),浦口火车站正式开通运营,是连接平津冀鲁豫皖等11省的重要交通枢纽;1968年10月,随着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浦口火车站停办客运;1985年,恢复部分客运,并更名为“南京北站”,站场货运业务不断扩大,站场规模不断扩建;2004年10月,停办客运。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5月18日,清政府分别向英国、德国银团借款980万英镑;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动工兴建津浦铁路;清宣统三年(1911年)筑成;民国元年(1912年)黄河大铁桥建成后,津浦铁路全线通车。
浦口火车站,为老式英式建筑,三层砖木结构,米黄色外墙,红色大屋顶。伸出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连接着一座3层米黄色的主楼,红色的屋顶上写着“南京北站”四个大字,主楼正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一座专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停放处所建的“中山停灵台”。
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堪称最完整的“百年车站”。房屋顶是青灰色的机平瓦,外立面是土黄色的水泥砂浆粉刷,具有类似“小二楼别墅”的形制。浦口火车站建筑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浦口火车站在经历了日军侵华的炮火和“文革”中的特大火灾后,主体建筑基本保留,其中,站房楼内木结构的楼梯楼板更换了三分之二,现有三分之一保留了昔日的面貌。主楼的候车厅大门关闭,窗户被墨绿色木板封死。浦口火车站遗存文物主要包括主体大楼、中山停灵台、贵宾楼、电报房等四处,其余设施还包括:电厂、高级职工住宅楼、火车轮渡桥、机车仓库等。
民国七年(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写下《背影》。民国八年(1919年),孙中山在《建设》杂志上发表《实业计划》一文,认为交通运输必须放在近代工业首位,把浦口火车站列入建设重点。民国九年(1919年)春,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车站丢失了一双布鞋,陷入困顿,幸遇老乡,解了燃眉之急(斯诺《西行漫记》)。
民国十七年(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火车站中转渡江,到南昌去寻找革命同志。民国十九年(1929年)5月28日,装运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的火车通过津浦铁路从北平运抵浦口火车站,在这里稍作停靠后通过浦口码头过江,最后安葬于中山陵。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邓小平和陈毅由合肥到达浦口火车站,当夜过江,驱车进驻总统府,迎来南京解放的曙光。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浦口火车站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6.韩公馆
韩国钧故居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国时两任江苏省长的韩国钧生前住所,人称“韩公馆”。故居占地7500平方米,整个建筑保存完好,是一组苏中地区不可多见的晚清优秀建筑群。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民国两任江苏省长韩国钧先生的故居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东大街北陆家巷西侧,里人称为“韩公馆”。
故居坐北朝南,系一组完整的四进式宅院。大门前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海安镇董们捐铺的花岗岩石板街。临街大门楼气派庄严,上有“天官赐福”、“麻姑祝寿”、“鹿鸣梧桐”等9幅镂空砖雕,透满神韵。大门两侧分列着一对雕有“暗八仙”和“狮子戏球”图案的白色长方石鼓,门墙左右嵌着“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南通市人民政府)和“海安县博物馆”(已故全国著名书画家王个簃题)白色大理石标牌。跨过高2尺的门槛,门厅地面有一幅彩磨石“瓶升三戟”图,以蕴含的寓意,祈祝主人官运亨通,平升三级。抬头望,门框拓方上木雕“二龙戏珠”吞云吐雾,屏门上端高悬原国防部长、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韩国钧先生故居”匾额,金光烁烁。
正厅屏门上挂“陈毅拜会韩紫石”巨幅国画中堂,由南通国画院原副院长张淮绘作。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由著名书法家仲贞子篆书。在圆融精美的卷棚与端庄厚实的屋梁下高悬着24盏宫灯,每有贵客来临,必灯火通明,既热烈又温馨。大厅内陈设着造型简练、古趣清雅和雕刻细腻、富丽华贵的明、清家具。居中的圆桌上,置一盆韩国钧当年珍玩的黄杨,其干回蟠折屈,一寸三弯,为典型的扬派盆景,曾参加南通国际盆景比赛获银牌奖,这是如皋绿园原总经理花汉民收藏后捐赠故居的。正厅内上悬匾额4块,其一“魏公间气”,是韩国钧八十寿辰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陈果夫、吴稚晖题赠;其二“潞国精神”,为韩国钧1925年任国民政府江苏省长时的水陆警备司令(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副省长)冷遹敬赠;其三“大德必寿”,系韩国钧八十寿辰时世界红十字会敬立;其四“学有渊源”,乃韩国钧题赠海安名医杭海轩,杭老先生后又转赠给故居的。4块匾额所题创意不凡,寓意而不露,为故居增添了光彩。正厅抱柱楹联“千秋古史乃家法,紫袍玉带真天人”为清代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的翁同龢手迹。
正厅的西部人称西花厅,是韩国钧会见贵宾之处所。当年陈毅率新四军移师海安时,就应邀驻于此,陈、韩二人虽相交时短,然相知甚笃,斟酒论文,接席无虚日。期间,刘少奇(化名胡服)来海安时,亦来韩公馆会见韩国钧,韩为之设宴洗尘,新四军领导人自刘、陈以下,曾大会于韩公馆。绕过正厅屏门前往穿堂,眼前是一个长满桂花树的院子,每当八月中秋前后,金黄色的桂花竞相盛开,整个故居都沐浴在那习习香风之中。穿堂的厅室内,陈列着代表海安悠久历史的青墩、吉家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大批陶器、石器、麋鹿角以及亚洲象化石和馆藏历代珍贵文物。华彩风流的海安五千年文明史,璀璨而又神奇的青墩文化,足令海安人骄傲无比,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与“会址”相邻的是韩公馆的花园,花木扶疏,奇石突兀,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每年冬春,腊梅、红梅、白梅竞相绽放,幽香沁人。那小瓦出檐的圆门旁,竹影摇曳,体现了文人家居不可无竹的意趣。园中陈列各式盆景,青的如五针松、罗汉松,红的如石榴、月季,树桩如紫薇、米榆等等,可谓“大景入神、小景入画”。
一棵200多年的真柏尤引人注目,蟠龙般的树干撑着一把雨伞似的翠绿色树冠,更显得故居的深幽、苍古。北侧一棵伟岸挺拔的广玉兰树,高10余米,干径超过1米,距今已100余年。初夏时,碗口大的乳白色玉兰花开满枝头,雍容高洁,清香扑鼻。香港《文汇报》曾载文称之为“玉兰王”。南通市定广玉兰为市树,而南通市境内最大的一棵广玉兰则是海安韩国钧故居内的这一棵。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韩公馆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7.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遗存
南京总统府门楼是拥有83年历史的民国标志性建筑,原址是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两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门楼。
行政院办公厅建于1934年6月。楼内设行政院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办公室,以及会议室、总办公厅、稽核室等。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成立于1928年10月25日,掌理内政、外交、财政、经济、军政、文化、教育等行政事务。院下辖各部会,分掌各项行政职权。1937年11月,行政院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日伪统治时期,沦为铁道部、交通部。1946年5月“还都”南京后,行政院迁至原铁道部办公,此处作为国民政府社会部、水利部和侨务委员会办公处,直至1949年4月行政院迁广州。
总统府大堂为中式建筑,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型殿。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兵攻占天京后,大殿被毁,于同治九年(1870)重建两江总督署大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作为国民政府的大堂。1929年国民政府部分改建时,将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匾额挂于大堂正中横梁上。之后,大堂先后被国民政府和总统府沿用。至今保存完好。
二堂又称中堂,清代晚期建筑,原为太平天国的内宫建筑。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民国年间,为举行礼仪活动的场所,如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首脑递交国书,举行各种仪式等。举行会谈前也在这里先进行礼节性晤面。民国时期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
子超楼位于总统府中轴线北端,是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上所建,林森字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子超楼是中国新民族建筑,又称现代建筑,是典型的民国公共行政建筑。由南京鲁创营造厂承建,耗资106952元(银元),设计者虞炳烈。子超楼主体五层,局部六层。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朝南的这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这间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楼前两棵雪松,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植,树苗从印度进口,价格昂贵,以寸计金。右侧的那颗已于2011年枯死。
子超楼1934年开工兴建,至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正式启用。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中岛部队和十六师团占用。1938年3月成为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3月汪伪政府成立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办公机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先后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以及国务会议厅等
总统办公室位于总统办公楼(子超楼)二层的东南角,是一个由三个房间组成的套房,曾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中间的一间为办公室,临窗有一巨形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一本台历,台历的日期仍然是1949年4月23日,这天是南京的解放日,历史在这里定格。一张特制的皮转椅,会客用的沙发上方悬挂着蒋介石身穿戎装的巨幅照片,四周的墙壁上则是嵌入墙体的文件柜,屋顶上悬挂着从法国里昂进口的磨砂玻璃吊灯。办公室东间为休息室,配有卫生间。西间为书房和接待室。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建筑遗存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8.无锡县商会旧址
无锡县商会旧址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站前商贸区,现存两幢建于1915年的办公楼,均为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外立面采用青红色相间的清水砖墙,入口处饰有西式砖雕柱子。该建筑在1949年4月商会终止活动后。曾长期作为居民楼使用,但楼梯、窗户、地板等尚保持原样。
是由2个无锡籍的上海大亨,缫丝、煤铁大王周舜卿和资本家祝大椿创建的。晚清时无锡的工商业已经隆盛,谓之“小上海”,如“白色帝国”中棉纱、面粉,在大中国产销量执牛耳,地位牢不可摧。而商会的发起就有着这背景,商会是一种社团,有着经济性的沟通、协调和维护的功用。
前楼(1号楼)面阔五间,长22米,宽8米,歇山顶。不过很特别的是,它不是中式建筑,而是西式建筑,砖木结构,正立面用砖砌成罗马柱,外墙采用青红相间的清水砖,让人觉得很洋气,又不失典雅的气质。
为什么叫锡金商会呢?这是因为清末的时候,无锡不像现在是一个整体,而是分为无锡县和金贵两个县,分别属于苏州和常州管辖。到了1912年,无锡县、金匮两县合并,叫无锡县,所以商会也跟着更名为无锡县商会。有商会,那得有自己办公活动的地方啊,所以就募资修建。1917年商会正式落成。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无锡县商会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09.秦邦宪旧居
秦邦宪故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也即博古的故居,位于无锡城中崇宁路112号,故居原是无锡地方名流、秦邦宪的族叔秦琢如的家宅“既翕堂”,建于清光绪末年。整组建筑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完整、青砖黛瓦、庭院抱厦、马头墙矗立,为一组典型的四进江南民宅。大门上方挂有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题写了“秦邦宪故居”匾额;进门后便是秦邦宪的铜像,背后刻有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同志抱病题写“秦邦宪生平事迹陈列”展名。现故居完全保存着原状,面阔三间,硬山顶,面积约89平方米,呈晚清江南民居风格。
1916年至1921年秦邦宪随其母居住在第四进西三间,计有平房三间,东厢房为书房、西厢房为卧室,中间为客堂,建筑面积89平方米,厅室摆放着旧式家具、旧式用品。秦邦宪在此居住6年,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秦邦宪1907年生在杭州,其在无锡的3处故居都不是他的出生地。其父从杭州退职后回到无锡,后因治病筹钱的将居住的祖屋卖掉了,随后一家借居在现在的崇宁路“既翕堂”。6年后又搬到了同城的吴氏老宅继续承租。这3处旧居在遴选成“秦邦宪故居”时也破费周折,最后选择崇宁路的这处理由是,保存的相对完好。
秦邦宪(1907—1946年),先祖秦观,出自无锡望族西关秦氏。幼年家境贫寒,生性沉静,喜读古文,因此又名博古。1931年至1936年间,秦邦宪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与李德、周恩来合称为“最高三人团”。遵义会议后他失去最高统帅地位,但仍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1946年秦邦宪赴重庆参加宪章审议工作,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与王若飞、叶挺、邓发等17人因飞机失事遇难,史称“四八烈士”。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秦邦宪旧居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10.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
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桃坞路44号,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26000多平方米。楼座北朝南,采用中轴对称式布置,以门廊、大厅和会议厅为中轴,两边以办公楼环绕形成院落,大楼建筑面积4707平方米,由南通籍近代著名建筑师孙支夏(即孙支厦)设计建造,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代表性建筑。这座具有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曾作为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范和近代优秀建筑,分别载入《中国建筑史》和《20世纪中国建筑》。该大楼作为中国近代为数不多的行业协会建筑,特别值得珍视,是为二十世纪文化遗产之精粹。
通崇海泰总商会始名南通州商务总会,成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同年盛宣怀饬令建成的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为中国最早的两家商会。南通州商会总会由张謇的三兄张詧任总理,设于大圣桥旁。大圣桥是原东大街跨市河向北支流上的一座桥,在今人民路通往建设路处。当时,张謇等人兴办大生纱厂已有七年之久,通州及周边地区的花纱布行业带动各行各业迅速发展,实力雄厚的经营者随之而出,群力自生的意识催生了商会的诞生。而此时张謇正全面创业,亟须有像商会这样的团体做自己牢靠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应运顺势而生的南通商会必然会带来一个比较顺利的发展阶段,商会从花布行业发展为各行各业;地区从通州到海门、崇明(据说主要指崇明外沙,即今启东),后来又增加到泰州,其实还涵盖了如皋、泰兴、姜堰、海安等地。
清光绪十年(1904)八月,海门刘姓花布商函请在通州、崇明、海门设分会,于是通州商务总会改名为通崇海花布总商会,张詧继续任总理,另由刘桂馨任协理,三分会也各设总理。未久,会址迁到西武庙后、今寺街附近的武胜巷。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为通崇海泰总商会,拟定《会章》十三章凡八十条。
宣统元年(1909)八月,张詧奉调江苏农工商局总办,由刘桂馨任总理。宣统二年(1910)七月,改称通崇海泰商务总会(简称总商会),采取董事制,先后有张詧、刘桂馨、江导岷、周恒、高湘等分别任正副会长和董事。会址也迁至柳家巷原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处,女校已于同年迁至古珠媚园旧址。深居小巷的总商会渐渐不敷业务繁复之需,日见局促,且不见大家气度,于是民国9年(1920)年决定将柳家巷会址出卖,加上花、布两业征收的厘捐,共得21000元,选桃坞路投资另建新址。总商会从蜗居大圣桥到桃坞路建大厦,四易会址,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通商会发展的过程。
南通商会有别于全国其它商会的是,它不仅开展商业范围内的活动,而且涉及本地的政治、军事、教育、慈善、市政等等方面,几乎无所不及。张謇等新兴力量的出现使腐朽的地方政权显得无能和不作为,绅重官轻成为当时的南通特色。商会的作为是形成这种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南通总商会事实上成为“一邑之总枢”(《民国县图志》语)。
南通总商会在辛亥革命南通光复中的积极作为,是它介入政治最突出的事例。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武昌起义爆发时,张謇正泊舟在武昌城外,是他最早把起义爆发,清军节节败退的消息带到通州。于是,柳家巷商会便成了张詧等头面人物和纱布、杂货、京货、木业、茶烟业等行业密商之地,研究通州光复应变之事,张謇则在幕后策划指挥。九月十八日(阳历11月18日),上海光复军派舰来通,商会领衔邀约地方各界到港欢迎。第二天在商会召开地方大会,推选张詧等五人为总司令长、民政长、军政长、财政长和司法长,并相应成立了总司令部、民政处、军政处、财政处和司法处。过了四五天,还在总商会里举行了庆祝光复大会,也就是这些组织的就职典礼。它们名义上与总商会是两个系统的机构,实际上是你我不分。
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决定迁址桃坞路的本身就是张謇开发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桃坞路原是一片荒郊,乱坟累累,杂草丛生,与原城区隔着宽阔的濠河,需绕道方能通达。张謇择此建新城区,于民国八年(1919)建造公园二桥(今南公园桥),次年建87米长的跃龙桥(今废,改为马路),到桃坞路方便了。先在桃坞路建成当时全国一流的更俗剧场,又建成与上海滩德国俱乐部媲美的南通俱乐部,然后就在等待更为宏伟的建筑落户,它就是通崇海泰商务总会的新筑。新筑设计任务毫无疑问落在孙支夏身上,他是张謇一手培养出来的建筑师,宣统二年从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测绘科、土木工科以第一名毕业后,即完成了江苏省咨议局大厦的设计。而后随张謇在南通建造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道路、住宅……更俗剧场和南通俱乐部也是孙支夏的作品。孙支夏不负众望,终于以总商会新筑为中国建筑史留下一件精品。
进内为两层楼空间穹隆顶的门厅,上设从大厦外远远便可望见的大圆顶。门厅东西各设耳室一间,其上各设小圆塔拱卫圆顶。门厅北接可容450名听众的大会议室,设主席台与带楼厅的听众席。前楼大门、水泥桥、大厦的门廊、门厅和大会议室组成全建筑的中轴线,两边是对称的两层楼组成的院落。根据商会职能的需要,内设办公用房和辅助用房,就底层南面一排而言,有接待室二、商务室一、职员室二、公断处一,两室分别为收发室和传达室,平面呈“”形。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通崇海泰总商会大楼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