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敏 | 追溯犁陂老梆子(二)
追溯犁陂老梆子(二)
文|张天敏
上世纪初是老梆子深入人心时期。据老艺人讲述,那时期走进村抬头碰见人,不是戏迷就是戏骨。坐在墙边晒暖的老人听见有人哼戏文,也跟着溜几句取乐。背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也会蹦跳着呕几声,纵是拐弯处有走板或变味,也为村路添些笑料。在岗坡上锄地或翻红著秧者,不管他头戴草帽或打光膀子,说不定就是哪出戏里的名角,登台演过保家卫国的红脸大英雄。干活干到疲累时,有人跑到地头大路上抡起农具,就是一阵杂耍与捻唱。亦农亦戏,边耕边唱的情景,让村庄到处可闻老梆子的花腔。
那时期,也许是外乡邻村人拱麦秸垛里来牌赌钱,村俚老婆断墙边说闲话杂语。也许是小媳妇们纳个鞋底骂个公婆的时光。而犁陂人,却在忠奸分明的戏词里品味古人的仁义礼智信,在经典的正史传说里成长着。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老梆子何止是一出戏或几样调门,她是让犁陂人在田野上遥想到古战场,可望见故国宫殿。将万象人生浓缩到一座舞台上,在戏里戏外品磨生活百味。从而增历史知识,长文化见识,并大幅度拓展人性格局。
这将构成怎样一幅民俗文化的清明上河图,谱写一部村庄的传奇。
吸引犁陂人变成痴颠的梆子迷,让梆剧真正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的原因,与犁陂村特别的地理和区域现象,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偏远的岗峦,东离邓州城近六十里,西距淅川县一百多里,南北都跟城区不搭边。区域位置注定了人烟稀少,偏远野离,失却热闹。在物质和精神文化都很薄弱的时期,这茫茫岗原上很难有文化介入进来打破沉寂。当地民众也从未见到过舞台和戏剧,一旦有穿红挂绿的袍带戏闪进村庄,骤然升起的热度可想而知。李自成在此搭起舞台,不仅把好听好看的梆子戏推送过来,也用炫丽的舞台惊艳了村野,激活了民众对文化的迷恋与崇拜。他们踊跃参与了梆子戏在村庄的狂欢。让那缺少文化娱乐的干涸心田获得春雨霖淋。几乎在一夜之间,犁陂人把内心所有的文化渴求都聚焦到了梆剧上,对戏艺的向往就像四月的庄稼,哗哗地疯长起来了。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研中,经过多次走访启发,并在县志史料上打捞勾沉,明末李自成留下梆戏真实可感的故事情节,一直是个缺口。能补裢起来的具体讲述是清朝道光年间,犁陂请来了二位先生,在犁陂东岗坡上优选风水宝地建起两学一院,让先生住宿任教。其中一位名叫杨士才,音乐文化积累丰厚,酷爱吹拉弹唱。晚上坐东岗梨园里边拉弦子边唱老梆子戏。
犁陂村民众听见了,拿着馍或端着饭碗跑出门来站村头听,有的直奔梨园靠着门框听。白天上地干活都说梆子戏的好,有的听上三五回记住戏词,边干活边皇天老地地亮腔,堪比大西北高塬上的秦腔一声吼,吼得地动岗摇,满村叫好。唱梆子戏不再是东岗坡上的梨园之夜,而是满山遍野的耕锄民夫,将梆子腔满山遍野地播散。傍晚的东岗坡梨园里,也不再是一人独唱,而是有跟唱,对唱,合唱。原始的东岗慢慢变成了夜晚聚众听戏的热闹梨园。杨士才从中挑选能演唱的,教会了马前泼水,罗焕跪楼等折子戏。
然而,村庄民俗戏里却有另一出演绎。他们自个儿想唱就唱,到哪唱哪,从不分戏里戏外,可到了杨先生找上门来合伙组戏班时,村庄却来了个大变脸。因受着封建礼教的影响,村人不想学戏,更不让子女去学。乡村深深的篱笆墙里深藏的礼教是,村上老门老户人家视为鹌鹑戏子马里猴,入这一行的人活着丢人显眼,死了也不能入祖地。
一时间,村人上地不唱了,村墙边大路上也没人热聊梆戏,东岗梨园那亮汪汪的明月之夜,也没人去了。
梨园里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后续会是什么状况,就等于梨园形同虚设,杨先生白教大家了。等于村上喊乱滩者仍是一盘散沙,拢不起堆儿,老梆子后继无人。也等于村庄要建成梆剧戏社的理想就要烟消云散,东岗坡和犁陂村从此又将归复寂静。还等于农闲时油手好闲者也去扎个小窝,结个狗友,来个小赌,喝个散酒。甚至还会有小偷小摸疯起,谁家种瓜种菜植果木都得搭棚守夜,小心看园。
正在全村集体纠结,一筹莫展时候,族长们出了个鲜招,全村各家各户共同出资养戏,先分头去外村收留无家可归的流浪要饭娃来学戏。过了半月,出村者都领回了衣着破烂的小娃。好心的犁陂村人马上捐衣送饭,白哗哗的面条蒸馍在娃们面前摆开。有的还拉着娃到家里吃饭,教着洗脸换衣打理生活。娃们像找到亲爹妈一样乖乖听话,看大人脸行事。就这样,厚道的犁陂人给他们以吃饱穿暖的常人日子,让他们有了开心快乐的归所,同时也顶替了无人学戏的空缺。
小娃们到犁陂村后,有的过三天脸色泛出红光,有的十来天胖了一圈,都在一月后人模狗样地像个角了。他们跟着杨先生学戏时很是上心,练功场上都有磨爬滚打的童子功,有灵性,肯舍身,仿技高。先生们为戏娃们改名,玉贵,玉富,玉宝等,都跟玉有关。是想通过戏艺让穷娃变成有身价的富娃玉娃,同时也为老梆子顶起门户来。
在杨先生的雨露浇灌下,这群旱地秧苗茁壮成长起来了。半年后他们已能用小奶腔唱下来老梆子所有的调门,演技功夫趋向熟练。更欢欣在半大小伙们穿上宽松的袍带戏衣后,用折子或段子的演唱,引起台下暴雨般的掌声。犁陂老艺人落泪了,小伙们高调喝彩,腼腆小媳妇也随着尖声呕出带泪的花腔。犁陂倾村地享受到了自家门前唱大戏的真正狂欢。当地有打油诗:玉娃唱一腔,迷了八道岗,男人不下地,女人不烧汤。(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张天敏,女,中国作协会员,邓州市作协主席, 鲁迅文学院作家班结业,邓州市文化馆专业作家。河南南阳第三、四届人大代表。著有长篇小说《女人桥》,长篇历史小说《张仲景》,长篇网络小说《情人山庄》,小说集《半醒》。散文集《逝梦的河》《流年》。长篇小说《情人山庄》获长江杯网络小说大赛优秀奖。作品被中国图书馆及各大院校馆藏,并被中国新闻周刋,小说选刋,中国青年报,河南曰报,郑州晚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