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和贾探春:兄妹俩共同完成的《南柯子》,正是他们的南柯梦

《红楼梦》第七十回,黛玉重组了桃花社,与湘云准备了各色小令让大家填。所有人都选定了自己的词牌并填写完毕,唯独宝玉选了《蝶恋花》未填写,可看到探春只填了半阙的《南柯子》却来了兴致,续写了下半阙。

南柯子·柳絮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曹公为何不让宝玉写完《蝶恋花》,却转而写《南柯子》呢?这就要从《南柯子》这首词牌的由来说起了。

《南柯子》原名《南歌子》,来自张衡的《南都赋》:“齐僮唱兮列赵女,坐南歌兮起郑舞。”唐教坊取以为曲调名。隋唐以来,曲多称“子”,因此曲调名《南歌子》。

《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始于温庭筠。所作“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为现存最早的《南歌子》,是以被词家当作正体。双调平韵最早见于五代毛熙震,双调仄韵见宋石孝友《金谷遗音》。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时还没有这样的叫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

《墨庄漫录》记载一个故事,据说“宣和年间,钱塘人关子东在毗陵,梦中遇到一个美髯老人,传授给他一首名为《太平乐》的新曲子。关子东醒来后,只记得五拍,过了四年,关子东回到钱塘,又梦见那个美髯老人。老人取出笛子来把从前那个曲于吹了一遍,关子东才知道是一首重头小令。以前记住的五拍,刚好是一片。于是关子东依照老人所传的曲拍,填成一首词,题名为《桂华明》”。

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令”。

之所以到了宋朝时,词牌发展出了大量的双调、三叠词,甚至四叠。是因为从唐朝时流传下来的小令篇幅短小,容纳不下太多的思想和情致,所以才出现了长调等篇幅较长的词牌。

长篇幅的词牌填写时,上景下情的章法最为常见。上景下情的章法,即上阙写景或以写景为主,下阙抒情或主要是抒情。这合乎人们触景生情、因景抒情的思维规律和艺术手法。

但最初出现双调时,是没有宋代这样讲究的,上下阙同时写景或同时抒情是可以的。也有的词上下阕之间没有一定的必然联系,看似一首词,其实也可当作两首词来看。

宝玉和探春的这首词就是这样的,是完全能够独立成篇的,作为两首单调来看是绝对可以的。

探春起首两句“空挂千千缕,徒垂络络丝”,巧妙地运用了叠词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柳絮和柳条的纤细缠绵,彰显了探春纠结的内心,对自身命运无可奈何的哀叹。

探春虽是豪门闺秀但是是庶出,拥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却不能有所作为。第三句“也难绾系也难羁”,绾系与羁意思相同,都表现一种羁绊和束缚,这里还是通过叠词以加强艺术效果。

在封建大家族趋向没落时,谁也无法抗争。尽管探春性格再坚强,也在这首词中透露出一丝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柳絮,既无法把它拴住,也无法留住他。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默然面对,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这是柳絮的命运,也是封建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剧命运的写照。

在大观园中,探春是个最冷静,最务实的人,词如其人,这一点,从这半阙词的格调中可以看到探春面对现实,没有流露一点幻想的成分,表现出探春清醒的意识和较强的理性,同时也是探春破碎了的梦想。

宝玉首句“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柳絮在宝玉的眼里却是重生的,虽然随风而逝,但是不用觉得惋惜,它再度飞来的时候宝玉是能够感知到的。

宝玉将柳絮随风飘去的自然现象与大观园中的女儿们联系起来,希望女儿们能够像柳絮一样有自己的选择,同时能够感知、保护柳絮一样的女儿们。

“莺愁蝶倦晚芳时,纵使明年再见隔年期”,只不过宝玉终究要面对现实,晚芳时节,即使是大观园里,少女今后的命运也会像柳絮那样,纵然明年还会飞来,但也不是从前的柳絮了。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宝玉的梦想终究只是一场梦,他所希望的永远无法实现。

分析了探春、宝玉兄妹二人的思想,再从音乐性上简单说一下《南柯子》。像《南柯子》这种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音节是最为流美的。前后阙并以两个五言对句和一个七言、一个九言单句组成,由舒徐渐趋急促,末句多两字,显得摇曳生姿,有余音袅袅、缠绵不尽之致。

从这个角度来说,宝玉、探春二人选择《南柯子》词牌,也能很好的起到衬托作用,更好地体现兄妹二人的思想情感。

虽然每人只是半阙词,但是已经能够完整地表达自身所要阐释的内容了。何况每人半阙词,更能说明兄妹二人的人生是不完整、不够完美的,就像是南柯一梦。梦中繁华无限,钟鸣鼎食,梦醒后只是一场空罢了。

作者:张宝永,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