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地标丨扎根田野守初心,追忆峥嵘汲力量

田间地头农事忙,在位于车墩镇的打铁桥村,家庭农场主陈军正驾驶着机器犁地翻田,他还有另一重身份——水稻专家陈永康的曾孙。陈军在他的稻田里专门辟出了一块地,种植曾祖父培育的“老来青”大米,“种田需要韧性,更离不开热爱,如果你没有这个爱好,肯定不会种的。”陈军感叹道。在曾祖父挥洒过汗水的土地上,陈军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对他而言,这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传承。

陈永康是从松江走出来的全国著名水稻专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培育了晚粳良种“老来青”,创造了单季晚稻“三黑三黄”看苗诊断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综合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以点带面,层层推广,对提高大面积水稻生产的耕作水平和实现高产稳产,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多次参加国内乃至国际的水稻科学技术会议,发表了大量有关水稻栽培的技术论文和著作。他的综合性的水稻栽培经验和理论,使我国的稻作科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52年,陈永康以水稻丰产模范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195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宋庆龄到联民农业生产合作社视察,还看望了陈永康的家庭。

“陈永康,原名'友生’,'永康’是他的号。松江县华阳桥乡长岸村人。1907年4月18日生,有两个妹妹,他是老大。”这是原松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黄德裕对于陈永康生平的介绍,黄德裕蹲点陈永康互助组,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总结、宣传介绍陈永康种稻经验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黄德裕的文字里,我们了解到,陈永康文化程度不高,少年时期念了两三年的私塾,就跟着父亲陈富根学种田。父亲种田的技艺高,干活认真,对儿子要求也很严。因此,从刚一开始,陈永康的“基本功”就学得扎实。解放后,生活安定了,陈永康种田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一年365天,从大年初一到年三十,他没有一天空闲过。”陈永康的儿子陈良才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提到,“父亲起早摸黑,整天浸在田里,他插秧、耥稻、耘稻做得认真细致, 稗草拔得干干净净,乡亲们称赞'陈永康种田像绣花一样,田里没有一根杂草’。”陈永康却说:“种田不是绣花,是粗活,但是粗中有细,比绣花要细得多,道理要深奥得多。”

“命里穷、换稻种”,过去的农家,经常靠“换稻种”的方法来提高产量。陈永康种田的本事,在乡亲们中小有名气,大家也纷纷向他换稻种。

陈永康培育的晚粳“老来青”亩产超千斤,超过一般产量一倍以上,创造了当时华东地区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高记录。陈永康水稻创高产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先动互助组、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群众纷纷前来参观、访问,国际友人也相继来访。

为了进一步研究总结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江苏省委调他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工作。1958年底,陈永康带着家人,离开了生活了50多年的家乡,去了南京。到了南京,陈永康与多学科的专家们合作,研究水稻叶色变化的生理基础和产量形成等问题,这些基础理论后来被载入《中国水稻栽培学》和相关专业论著中,使我国的稻作科学大大发展了一步。 1964年,在亚、非、拉美和大洋洲44个国家参加的北京国际科学讨论会上,他与同仁联合发表了《晚粳稻高产的看苗诊断和栽培措施研究》学术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解放后,党和政府给了我极大的荣誉,好多地方都在学习和推广我的种稻经验。事实上,没有共产党,人家都不会晓得我这个'种田佬’陈永康,更不会有什么'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在1965年发表的文章上,陈永康这样写道,并表示要干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向专家学习科学知识,向群众学习实际经验,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改造,为水稻闯出一条高产更高产的新门路。

边实验、边示范、边推广,从上世纪50年代,陈永康的水稻高产技术就在江苏全省以及长江中下游主要稻区大面积推广,尤其60年代,在太湖地区建立基地和样板,以点带面,层层推广,对中国栽培技术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到处流传着“看戏要看梅兰芳,种田要学陈永康”的佳话。陈永康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年逾古稀仍亲自下田操作、下乡传授技术,参加科学试验。1985年,陈永康逝世,享年78岁。

1974年出生的陈军,与曾祖父陈永康的交集并不多,“记忆中他总是很忙碌,回到家里常常饭都顾不上吃,也说不上几句话。”不过对于曾祖父,陈军打心底里佩服,“真的不容易,听老一辈讲,他样样都拿得起,不管哪个地区,只要他去蹲点,产量都能上去。”

陈永康的精神影响的不只是家人,他曾经的挥洒汗水的家乡,如今成了传承精神的课堂。车墩镇积极挖掘、用活红色资源,在打铁桥村委会“田间课堂”活动室内,一张张陈旧的历史照片记载了从1907年到1985年陈永康大事记。打铁桥村党支部还根据陈永康事迹,在镇文体所的指导下,精心编排了以陈永康为原型的情景党课《一袋种子》,重温陈永康同志一生坚守在田间地头,用智慧和汗水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史作出的卓越贡献,带动党员感受历史变迁、感悟初心和使命之重、汲取前行的力量。

■文 牛立超 ■图 牛立超 资料图

■栏目责编 王姝姝

■栏目主编 周样波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