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姓的世外桃源-隋朝迁到肇庆四会市避难的荀家人
在祖先的土地上建一个心灵的家(原标题)
作者:荀建群
最近(12月18日),肇庆四会市的荀氏小村,正在新建祠堂,并于本月中旬上了大梁,乡亲们当做一件大喜事来办。我也邀前去祝贺。
这个小山村,坐落在四会迳口镇,叫迎头社光榜村,村里共有11户人家,其中9户为荀氏族人。据村里兄弟介绍,荀氏家族,大约是隋朝以后,从中原迁徙到四会来的。我听长辈说过,荀氏后人,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战乱之后,当年为了保全性命,基本上都是以兄弟为一支,从郇国(今山西临猗县一带)分散逃难,向北或向南到全国各地相对偏远地方落脚。比如荀子到赵国(今河北一带),当过赵国的国卿,又到山东做了兰陵县令,并卒于此。而大部分荀氏后人又到河南,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叔侄。再就是分散到江苏、 安徽和江西等地,并继续南下到广东等地成为客家人,如广东四会这九户人家。再往西部,在陕甘宁和云贵川定居的,那就更少了。
如今,走进四会这小山村,感觉它与农耕社会的所有村落大致相似 ,有山、有水、也有田,后山还种有大片竹子,是典型的原生态小村落。我将四会荀家村,与我老家安徽的叫梅花地的村子作一个比较,发现村口都有两个水塘,过去,一个用来洗菜洗衣服,另一个是洗涮污物的。还有,就是背靠小山,可以做旱地种麦、种菜,另一大片的就是水田,种水稻。这恐怕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时代共同的特点,不出远门,可以自给自足。千百年来,四会的社光榜村虽不能像大户人家那样雄居名山大川,占据一方,但依山傍水,倒也清静。家人们世代相传,生生不息,悠然自得地过日子,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韵味。
这也是荀氏后人生存的智慧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这个村里的荀氏后人们,不满足先人留下的这一亩三分地,渴望有朝一日能走出小山村,也成了他们几代人的梦想。值得自豪的是,解放后村里还出了第一位最早的大学生,他叫荀镜忠 ,1940年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考上中山大学。当年,在社光榜村这样闭塞的地方,能出一位名牌大学生,的确很了不起。镜忠仁兄能上中大,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荀家人崇尚文化,崇尚读书的传统。如今,他已是78岁的老人家了,退休定居在江门市。由于他的言传身教,儿子也考上中山大学,现在在广州珠江新城CBD工作。
当然,村里真正发生变化的,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年轻一代基本上都走出去了,或在广州,或在四会、肇庆,像荀松1985年几岁时,就随当警察的父亲到了广州,母亲也一起来广州操持家务。现在,阿松父母不在了,他一家兄弟姐妹四个也都在广州成了家,过的很好。还有,荀秀权在四会市从事交通执法工作,网名突破的兄弟,在广州芳村做生意很成功。特别是有的家人,还在虎门二桥的建设中挑了大梁,为广东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现代社会,外面的世界真精 彩。人们的共识是,“走出山村就是胜利”!这无可厚非。但是能够在故乡留得住,并且因地制宜地谋发展,那更不容易。当下的社光榜村也和很多地方一样,由于老人们先后去世,年轻人也走的差不多,基本上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为了把根留住,把亲情延伸,现在村里当村长的荀家祥,还有荀家欢兄弟等,他们和家人们一起执着地坚守,尽心尽责地守护着这一方故土。最近他们又发起在祖先留下的土地上,兴建一座祠堂,得到了家人们的一致赞许。于是,在前期筹备和建造的基础上,那天决定正式举行上大梁仪式。
建祠堂,上大梁是最关键、最隆重的环节,乡亲们要当作大喜事来办。刚巧,上大梁那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在外地的亲人都带上丰富多彩的贺礼赶了回来,气氛非常热烈。上大梁时,程序严谨,由请来的师傅主持。当主持人诵读完祝辞之后,按当地风俗习惯,先有男丁扶粱,然后再将大梁高高托起,吊上屋脊安好。安好大梁,家人在大梁上披红挂彩,同时鞭炮齐鸣,男女老少欢呼雀跃,老人们还在屋顶不断抛洒水果食物,让下面的人争抢。接着每家还要请屋顶上的长者,将自家备好的衣物一件一件地抛下来,再由一家人用床单接住。这些都体现了上大梁的热烈而庄重的仪式感,这是古村的全体家人共同导演和演绎的精彩杰作,也是留守亲人的精诚所至。
在今天这个新时代,重建一座祠堂,重在建一个心灵的家。它是一个古老文化和民俗的象征,也是一个家族一脉相承的血缘延续。有了这个立在村口的标志性建筑,远,可以让先人们的魂灵得以回归安放;近,可以让远离故乡的亲人能情系故土,使放飞的心灵有一种归属感,把“根”留住了。
放大了看,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优秀祠堂,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乡土文化发出耀眼光芒的集中体现。乡村祠堂这个特殊的建筑,至今得以保存延续下来,这不仅仅是为了族人的聚会,更重要的是,祠堂已经成为民族优秀文化和良好家风传承的场所。祠堂文化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是一个家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一个家族的的后人,眼界要宽阔,胸襟要宽阔,把“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的老祖宗古训,深深植根于心底,勇于为民族责任担当,这样的子孙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祠堂,无愧于先人,无愧于一方水土。
这是一种质朴的大爱,是认祖归宗的大爱,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荀氏宗祠的匾额
上梁前,由主持人主持仪式,并诵读祝辞,以祭拜先人,激励后人。
准备上大梁之前,按风俗习惯由男丁们扶粱
男丁扶粱,昭示着力量与担当。
高高托起大梁
吊起大梁
四会蜜橘和各种点心,加上绿叶,一并挂上,预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稳稳当当地放置大梁
燃放长鞭,庆贺上大梁成功
大梁安好之后披红挂彩
还要用一只雄鸡在大梁上滴几滴鸡冠血,以示吉祥,过后再放飞,以示山里飞出金凤凰。
仪式进行中,年长的族人,在屋顶不断地抛洒食品,让家人和亲朋好友接抢,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
为了祈求先人福佑,在屋顶上的人,还不断将衣物抛下,让一家人接住带回家。
烧香祭拜
家人们各自带来各种佳肴,为聚会增添了丰盛的食物,也密切了亲情。
全家福大合照
-----------------------------------
荀姓家族文化,荀的发展,荀姓的起源,荀姓的家族史……
荀,荀姓,荀氏,中华姓氏文化,荀子文化,中华传统文化……
1.《千字文》-每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
查询历届聚会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点最下方历届聚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