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二章 冲气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父与甫同,上声,言其众也,将以之教众人也。)

  道家始终修炼,惟以虚无为宗。元始天王道号虚无自然,即是此义。由虚而实,是谓真实;由无而有,是谓真有。倘不虚不无,非但七情六欲窒塞真灵本体,无以应万事、化阳神,即观空了照有一点强忍意气持之,亦是以心治心,直将本来面目遮蔽无存。总之,虚无者道之体,冲和者道之用,人能如是,道庶几矣。太上曰“道生一”,道何有哉?虚而已矣。然至虚之中,一气萌动,天地生焉,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无极之先,混混沌沌,只是一虚;及动化为阳,静化为阴,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觉而动,乾坤阖辟,气机往来,静而凝聚者为阴为精,动而流行者为阳为气;若无真意主之,则阴阳散乱,无由生人而成道。可见阴阳二气之间,甚赖元神真意主持其际,所谓“二生三”也。由是一阴一阳,一动一静,气化流行,主宰如故,而万物生生不穷矣,所谓“三生万物”也。或曰:“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也;天三生木,水生木也;地四生金,土生金也。”以五行所生解太上一二三万物生生之义,总属牵强;不若道为无极,一为太极,二为阴阳,天一地二合而成三,斯为明确之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明道元始虚无一气化生阴阳,万物之生即阴阳为之生。冲者中也,阴阳若无冲气,则中无主而神不宁。物之生也犹且不能,况修道乎?《易》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可见精气神三者俱足,斯阴阳合太极而不分。使阴阳虽具,太极无存,则造化失权,万物之生机尽灭。大凡修道炼丹,虽离不得真阴真阳,若无太和元气,则丹无由结,道亦难成,盖道原太和一气所结而成也。生人生仙,只是一理,所争只在顺逆间耳。惟以元气为体,阴阳为用,斯金丹之道于是得矣。试观王公大人,位至高也,分至贵也,而自称曰孤曰寡曰不榖,其意何居?盖高者易危,满者易倾,电光之下,迅雷乘之。惟高不恃其高,贵不矜其贵,而以谦下柔和之心处之,斯可长保其富贵而身家不至危殆焉,所以孤、寡、不榖,凡人所恶,王公反以之自称也。然则道为天地至宝,修之者可不知谦柔之意乎?《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从无有易之者。夫益不始于益,必先损而后益;损不始于损,必先益而后损。可见富贵贫贱、穷通得丧,屈极则伸,伸极必屈,此天道循环自然之运,虽天地莫能逃,何况人乎?噫,人道如斯,大道奚异?修士欲得一阳来复,必先万缘俱寂,纯是和平之气,绝无躁切之心。如此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则群阴凝闭之中始有真阳发生,为吾身之益不少。倘或自矜其才,自多其智,心不虚而志自满,未有不为识神误事、邪火焚身者。欲益而反损,天下事大抵如斯,岂独修道乎?至于一切事宜,无非幻景,不足介意,而人犹以为后起者教。须知金丹大道,所为在一时,所关在万世,岂可不以为法耶?太上所以云“人之所教,我亦教之”也。所教维何?至柔已耳。若不用柔而用刚,必如世上强梁之徒横行劫夺,终无一人不罹法网而得以善终。是知横豪者死之机,柔弱者生之路,此诚修道要术,吾之教人所以柔弱为先也。修士其可忽乎?《悟真》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自是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谓。修行人打坐之初,必先寂灭情缘,扫除杂妄,至虚至静,不异痴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鸿蒙未判之气象,所谓道也。忽焉一觉而动,杳冥冲醒,我于此一动之后,只觉万象咸空,一灵独运,抱元守一。或云真意,或云正念,或云如来正等正觉,此时只一心,无两念焉。观其阳生药产,果能蓬勃絪缊,即用前行二候法:采取回宫一候,归炉封固一候。是即一动为阳,阳主升;一静为阴,阴主降。再看气机壮否?若已大壮,始行河车运转,四候采取烹煎,饵而服之,立干己汞。此即采阳配阴,皆由一而生者也。至于一呼一吸,一开一阖,无不自一气而分为二气。然心精肾气,心阴肾阳,无不赖真意为之采取、烹炼、交媾、调和。此即阴阳二气合真意为三体,皆自然而然,无安排无辏合也。而要必本于谦和退让,稍有自矜自强之心,小则倾丹,大则殒命。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学者须知,未得丹时,以虚静之心待之;既得丹后,以柔和之意养之,慎勿多思多虑、自大自强可也。此为要诀中之要诀,学者知之!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如此而炼,是瞎炼也。一片刚强,即得亦丧,如此而修,是盲修也。似此无药无丹,遽行采炼运转,不惟空烧空炼,且必伤性伤精,其为害于身心不小,乃犹不肯自咎,反归咎于大道非真、金丹难信,斯其人殆不知道之为道至虚至柔。惟以虚静存心,和柔养气,道乃未有不成也已。

  此言道家修炼,却病延年,成仙作圣,不外精气神三宝而已。然精非交感之精,所谓“元始真如,一灵炯炯”,前云“惚兮恍,其中有象”是,是由虚而生,虚即道。“道生一”即虚生精,精即性也。气非呼吸之气,所谓“先天至精,一气氤氲”,前云“恍兮惚,其中有物”是,是由一而生,一即精。“一生二”即精生气,气即命也。神非思虑之神,所谓“灵光独耀,惺惺不昧”,前云“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自二而化,二即气。“二生三”即气化神,神即元神真意也。要皆太和一气之所化也,惟以柔和养之,斯得之耳。若着一躁心,生一暴气,皆不同类,去道远矣。去道既远,保身犹难,安望成仙?所以有强梁之戒也。太上以忍辱慈悲为教,故其言如此。孔子系《易》,尝于《谦卦》三致意,而金人、欹器之类,示训谆谆,其即此意也欤?

返回目录

(0)

相关推荐

  •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四十二章

    大家好! 现在是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请大家给自己的心灵十分钟,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体会古圣先贤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的第42章,下面大家一起把这一章的原文 ...

  •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之心得分享

    第四十二章 冲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 ...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阴阳平衡才是道

    为了让各位朋友能更准确地了解到道德经的原貌,我先把笔者的师父道家天仙丹法正宗传人金童子的注解呈现给大家,然后谈谈我的理解. 金童子: 道生万物 尹喜问: 常听说抱元守一,一是不是就是道呢,守一就是守道 ...

  • 《道德经新译》第六章:道生万物冲气为和

    <道德经新译>第六章(道篇第六章) 道生万物 冲气为和 (原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 ...

  •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国学,重在义理.儒道两家思想中多含国学义理,学习国学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儒道两家经典,主要 ...

  • 胡说《老子》47 —— 道之动用

    在前一篇文章里,为了进一步阐述先天一炁是啥.胡涂医串讲了一下<老子>第四十二章.这一章咱们来看看<老子>第四十章.为什么要这样来讲<道德经>呢?因为<道德经& ...

  • 道德经日课042丨强梁者不得好死,要按自己的节奏去做事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42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九章 圣人之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惵惵,诚 ...

  • 道德经讲义-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四十五章 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道本虚无自然,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一与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 ...

  • 道德经讲义-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 ...

  • 【山东】朱敬东||道德经新解(四十二章)

    作者:朱敬东 上善若水 毛阿敏 - 道德经 [序言] 朱敬东,男,1968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1987年毕业于吉文职业中学,学<建筑>.后于,1988年移居山东老 ...

  • 道德经讲义-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 ...

  • 道德经讲义-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二章 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 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世之营营逐逐.驰心于声色货利之场.极目遐观.爽心悦 ...

  •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硬笔书法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硬笔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