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人看心,玩瓷看底:从底足判断古瓷真伪要诀!

1、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2、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工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3、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4、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 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5、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
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
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宋代官窑瓷底
6、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元青花底部
7、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8、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洪武瓷底部
9、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
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
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
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
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10、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11、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竹刀修胎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边胎的地方会留下“竹刀纹”。
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
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12、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13、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14、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15、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17、仿品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
人造旋底、火石红?
18、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 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全充分披露的。
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 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人造火石红
而这些“假象”过去常被玩赏瓷器的人(包括一些古 玩铺出身的老行家)认定为胎色(胎象),写入书籍,误人不浅。盖因他们从不研究瓷片,仅凭“底足”来研究某代某窑的胎色胎象的。
(又往往注重官窑器或珍 品,怎可能磕下一点来观察真实瓷胎,而又不屑于民窑大量残破古瓷,不入他们的视野)所以他们得到的所谓古瓷器胎的的信息既少而不真实。
这种把假象当作瓷器胎象的错误古代也有,比如将汝瓷的胎说成是“铜骨”。实际上“铜骨”是汝瓷的胎的氧化现象,它确实存在,并且普遍,但却不是真正的胎色,真正的胎色前人也有说到,就是“香灰胎”。
但什么是“香灰胎”?你最好别去焚香炉前找印证,因为古代的“香灰”是与现代“香灰”不同的,你最好是直接观察汝瓷瓷片,然后你 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古人说的“香灰胎”。
19、仿品特征: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20、真品的底足内的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
 21、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 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
现代仿宣德青花
 22、底足看到透明釉下有火石红,仿品可能性很大。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旨在传播收藏资讯,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0)

相关推荐

  • 洪武精品瓷器赏析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截止目前,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因此在明代早期瓷器的研究中,洪武瓷器的真实面貌如何,仍是一桩正在探索的悬案.由于这一时期完整的器物很少,过去曾经有人断言:& ...

  • 民藏成化天字罐,惊艳于世

          斗彩,又名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相结合而创造的一种制瓷新工艺,因而造就出一个新品种.方法是两次烧成,第一次先在坯胎上用青花勾绘出花纹的轮廓,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没有色彩只有青花轮廓 ...

  • 玩瓷必看底:如何从底足判断瓷器真伪

    玩瓷必看底:如何从底足判断瓷器真伪

  • “玉看皮,瓷看底”此文助力你看懂和田玉的真假皮色!

    在玉石珠宝这个行业中,利益的驱使常常使很多商贩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手段来造蒙骗.不管哪一个品种里有或多或少的假货掺杂.比如和田玉,假皮种类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如果是初学者,辨别其真伪的确有一定难度,高科技 ...

  • 八旬老人捡到弃婴,30年后嫁给“老丈夫”,人丑心不丑看啥样

    儿时最爱做的事就是躺在奶奶腿上听故事,偶尔也会听到村里抱养孩子或捡到弃婴的故事,结局有喜也有悲,但大多以喜而结束.图中老人今年82岁,30多年前在村外坟头捡到一个女婴,并将其视为己出.养大成人再到结婚 ...

  • 鬼谷子经典智慧|识人不看心, 全都看不清!

    "你要去哪里?" "天下!" <大秦帝国·张仪> (一) 什么是权谋? 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听过,而且非常熟悉.每个人都希望学习一些权谋来提升自己的智 ...

  • 鉴人要见心,鉴瓷要看胎

    俗话说鉴人要见心,鉴瓷要看胎. 元青花瓷器基本上都是露胎(极少裹足盘和杯除外),一般情况下,传世器相当有限,基本都是出土器或海捞器. 由于700多年的岁月侵蚀,鉴别元青花瓷器最重要的是胎相和釉子必须要 ...

  • 玩瓷不看底,到老一场空——故宫馆藏高古瓷底足

    北宋钧窑底足简单形容:满釉,带护胎釉,有部分支烧! 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 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南宋修改内司官 ...

  • 玩瓷必看底足:故宫63件雍正款瓷器底足细赏

    古瓷的款识是指刻.划.印.写在器物身上,能表明器物制作的年代.产地.用途.工匠,或收藏者姓名的文字或符号,亦叫铭文.藏友根据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是鉴定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清雍正珐琅彩蝴蝶纹盘,御 ...

  • 曾国藩识人术:谨记这三条识人口诀,以心鉴人,看人一看一个准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第一功臣,虽然他天资平庸,但最终位极人臣,除了他的个人奋斗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另一项能力,那就是善于识人和广交益友. 曾国藩说过:"宁可不识字,也要会识人."这句话 ...

  • 玩瓷不看底,到老一场空:故宫部分馆藏高古瓷底足细赏!

    北宋钧窑底足简单形容:满釉,带护胎釉,有部分支烧! 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 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南宋修内司官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