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化来说,最好的缅怀是欣赏和传扬
前段时间,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在各大影院公映。然而,这样一部承载着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边缘匠人坚守精神的影片一周累计票房只有360万,排片仅占1%。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百鸟朝凤》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承载了其作为电影之外的价值。制片人方励在微博上直播的“惊天一跪”,才帮其突破了7000万的票房。
与此相关的“情怀”“匠心”与“传承”的讨论,不断地在豆瓣,微博及朋友圈上升温发酵。诚然,一些人在为那个把现实和唢呐吹到骨子里去的导演吴天明叫好,另一些人在为63岁的制片人方励那“惊天一跪”动容。但还有较为“激进”的一些人在网络平台上过度渲染,声嘶力竭地搞起了“道德绑架”,甚至发出了不看就是不爱国,不看就是崇洋媚外等言论。然而,通过这种方式来求得高票房真的值得高兴吗?真的会改变中国老一代民俗文化传承面临的种种困局吗?又有多少人是持着对已逝的吴天明导演敬重的态度去支持这部影片的?
说起来十分可悲,许多人这样做并非是出于欣赏而想去传扬。具体是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个剧烈变动的时代,若真的有那么大的一群人对民俗文化热爱到那种程度,那些坚守的匠人就不至于被边缘化,许多民俗文化的面临的现实状况也不至于比电影中的更加难解。无法忽略的事实是,在“唢呐之乡”丹棱县,一度有成千名唢呐艺人,如今已经锐减到不足60人,“百鸟朝凤”或许真的会成为“绝唱”。
吴天明导演生前曾说:中国电影不缺钱,缺的是创作者对艺术的真诚、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也始终践行着这句话,包括拍摄《百鸟朝凤》。
我想各种溢美之词,各种激进的声讨,各种形式的追思会。大概也不及对吴天明导演由衷的敬重,对一部呕心沥血的封箱之作真正的欣赏,对中国老一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像《百鸟朝凤》那样能纳入人们讨论范围的话题仍在不断的涌现。
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逝世。关于杨绛先生的各种语录层出不穷,缅怀杨绛先生的文章铺天盖地,一时刷爆了朋友圈。
一位平时不大爱读书的朋友也紧紧地跟上了这一波浪潮。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大段杨绛先生的语录,还不忘在下面配上几张自拍,又“锦上添花”一句:才华横溢,喜欢她。
“喜欢她?那你喜欢她的哪本书呢?”我尽量使自己的询问显得自然。
“没有具体的哪本吧,我就是觉得她这几句话写得很棒啊!”她回复的很快,看上去似乎对这些方面相当自信。
我不愿再跟她继续聊下去了。
因为十分凑巧的是,我刚刚将人民文学出版社排校部核对的杨绛语录看完。那段话中只有一句出自杨绛先生的文章,其他几句均为杜撰。
许多缅怀杨绛先生的文章我都对照着读了好几遍,却十分悲哀地发现那些文章的形式内容出奇的一致。固然有许多人对杨绛先生是发自内心的敬重与缅怀,其中也不乏一些博取噱头,纯粹的吸金之作。毕竟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粘贴复制的方式何其简单。
许多人大概和我的那位朋友一样,他们没有读过杨绛先生的一部作品,对杨绛先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们就像一条没有舵的木船,风吹向哪边他们就倒向哪边。看见别人转发那些杜撰的杨绛语录,自己也跟着转发。看见别人写些缅怀杨绛先生的文章,胡乱粘贴一通也跟着发表。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饱读诗书,品味不俗,能入大流。
我不太明白,毫无了解,又何来的欣赏喜欢之说?我们情愿花费大把的时间去拼凑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也不想静下心来认真读上几本经典之作。杨绛先生一生与书为友,笔耕不辍。经尽人生起起落落,依然平静,充实,恬淡,知足又不卑不亢地活着。与之相比,我们想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欲望怕是过于热烈了。我们是该传扬她的风骨与治学态度还是应该在无尽惋惜中让那些“珍宝”跟随逝者消弭殆尽?
最后,我想带着一种欣赏与传承的态度和大家一同分享《百鸟朝凤》中和杨绛先生作品中给我印象很深的两句话。
“……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了。人世间只是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名利场”,或者干脆就称“战场”吧。争得了名利,还得抱住了紧紧不放,不妨豚皮老脸,不识羞耻!享受吧,花了钱寻欢作乐,不又都是“将钱买憔悴”?”
——杨绛
“别盯着钱,盯着唢呐。”
——《百鸟朝凤》
作者丨古月
一直奔跑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
创艺杂志
第一艺术作品分享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