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127号作品】曾令兴:家乡的棕树

家乡的棕树

曾令兴

我家背后是山,山上有树,其中就有棕树;我家门前有园,园里有树,其中也有棕树;我家门前有河,河里倒影棕树。

粗粗壮壮,圆圆顶立,四季葱郁的棕树。青枝绿叶生长在棕衣紧裹的棕树上段。每根青枝都戴有一匹蒲扇外形样的宽大绿叶,与人的手掌更像,叶中端以上的部分都开裂如手指一样,“根根”排列,居中间那片最长的也叫“中手指”。绿叶青枝紧紧绕着树梢中央顶端,最中心的是一枚剑状的树心叶,直指蓝天……棕树圆直、伟岸,青枝绿叶,紧绕树干,它们疏密有致、层层而上,如伞如盖地撑起一片蓝天。大象腿粗、丈把高的树干,圆滚光洁,上下一样大的柱状身躯,排列着圈圈道道的纹身,那是利刃从躯体上剥离棕衣留下的刀痕。

家乡的棕树浑身是宝。犹记小时,爷爷挎刀、扛梯径往棕园去。屁股一纠一纠的、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两只羊眼鼓鼓地直盯着树上毛绒绒的棕衣。这时,我尾随其后,两只小眼睛也来了精神,仰望爷爷架梯、上树、抽刀、剥棕……只见他瞪梯级级而上,用棕绳绑住梯子的上端,稳住身体,左手弯住棕衣,右手抽刀。先由上往下顺着棕衣骨子沿纵向用力、切开棕衣与棕骨一边的链接与包裹;然后,依着棕衣基部的恰当部位,刀刃紧抵棕衣与树干的连接部位横刀切入、均匀用力环绕一圈,割断棕衣基部与树干的拥抱与联系……我盼望的是被棕衣抱裹的棕骨肉。好像手掌的形状,白白嫩嫩的最好吃。层层用刀,匹匹切割,棕衣被一张一张的剥下来。树干上也留下一刀刀周匝的白色刀痕。棕衣连着棕骨、青枝绿叶被丢在树下。然后,爷爷下梯、搬梯找下一颗棕树……最后,又割掉棕衣与棕骨另一边的联系。把棕衣一张一张的重叠起来,五十匹一小捆,一百匹一大捆。田湾4·9场,这天赶集,担到集上一分钱一匹,那是大的、上等的;小的、次的,3厘、5厘钱每匹不等。

爷爷一匹一匹的小心翼翼的叠棕捆棕,就像拿着一撂一分一分纸币那样,小心翼翼地叠着、数着……仿佛那棕衣就变成自己香喷喷的烤烟,还有小姑头上的红头巾、孙儿的颗颗糖……而我那知道爷爷的心事呢?只知道吃眼前的棕堂肉。手掌模样的棕堂肉,约尺把长、斤把重,揭开其白白嫩嫩的薄衣,露出一整块密密麻麻如鱼蛋样的棕仔,就是当时人见人爱人吃的棕堂肉。谜语说:“手掌大一边,一时不见天;如果见蓝天,子孙发万千。”这一个谜语是说,见了蓝天的棕板籽就不嫩不白不好吃了。这就是饥饿时期农村大人小孩梦寐以求的棕树上的救命食。棕衣包裹着的,一切白嫩的都能吃。包括其中白白的嫩叶……

一颗成年棕树一年可剥7、8张棕衣,有两、三颗棕堂肉。不能一次剥的太多,那样会伤害树干,棕衣也会变小变薄变得不值钱,爷爷是绝对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的。这也是棕树树干上下一样大的原因。

在农耕时代,植物中的棕树与动物中的牛一样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而棕衣又是棕树的核心价值所在。棕衣主要成分棕纤维,纤维长而柔韧性好,耐磨、防潮、防雨、耐腐蚀,棕衣做成的制品,十分耐用。人们用它做成棕垫、棕床、棕篷、棕绳、棕刷………一种小斗笠的夹层也用棕衣做的、遮阳防雨。屈指算来,当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棕树与棕衣。但小时的我,只知道爷爷的上等棕衣走到田湾集市上,变成人民币;剩下的,爷爷用它搓成牛绳、牛笼、箩筐绳、纤绳……

爷爷用它制成棕筛、蓑衣、棕刷……现在,这些大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还有少部分仍然还在发挥余热。

而我喜爱棕树,还有几个原因。每到沅江河畔龙舟锣鼓响起时,端午节就要到了。“生长青山叶儿躲,十个兄弟来找我;刚刚偷得一爪米,妈妈吧我拦腰捆起。”妈妈事先砍几匹青青的棕叶,刚砍下的棕叶直性子、脾气驴、生糙、刚烈、易折、易断,还不能立即用。要先晒一两天、或者开水熬熬,这时的粽叶柔韧有力且耐高温,是捆绑粽子的首选素材。一匹粽叶捆绑二三十个三角体粽子,三四提浸入锅里,开煮粮食个小时就清香四溢,肠胃蠕动,馋欲勃生……刚出锅的粽子,管叶碧绿、粽叶青青。绿衣青系的粽子如树上的青果一样栩栩如生,浑然天成。让人见了垂涎欲滴,胃口大开。加白砂糖、用筷子戳着,更是糯、香、舔、爽。糯米中掺点绿豆、花生………等等绿色食品更是别有风味;加五溪孝坪土猪腊肉就是棕中极品。

从不拔尖、中庸平和的棕树,它的叶子四季常青,与蒲扇的形状相似。奶奶、妈妈把粽叶上部开裂的部分剪掉,留下尺把长的把把,就做成了一把一把本地产小蒲扇,虽不及市场的蒲扇好看,但是,奶奶、妈妈的蒲扇,驱蝇、赶蚊、扇风的功效一样都不少。

每到秋高气爽杨柳落叶之际,小朋友们把剁来的粽叶的硬骨子抽掉,叶片撕成撂撂的细丝,做成让佛尘一样的鞭子,打着陀螺、满晒谷平疯跑……

光洁圆壮的树干,在杉树、松树紧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参加修路补桥,给行人以便利;打桩拦园,让庄稼茁壮成长;爷爷有时用它打棚子,给鸡鸭牛猪遮风挡雨;用它砌稻草供牛冬天之用。

可以说:家乡的棕树,在我小小的眼里,浑身都是宝;现在心里还这么想的。

“回不去的乡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