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研究一家公司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一笔投资分为三步:买入,持有,卖出。
如何研究一家公司的,即:买入前的准备工作。先怎样找到标的,方法有两个: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大”指的是行业,“小”指的是公司。
行业基于对未来的判断和自己能力圈的范围;而公司基于生意模式,上下游关系以及财务知识和各种数据之间相互逻辑的支撑。
目前A股上市公司已经超过4000家,如果按照优秀公司占比5%的比例计算的话,那么值得研究和跟踪的公司大约就是200家左右。200家公司的数量足够我们研究和学习一辈子了,无需再多。
我们要记住一点,投资不是”体操比赛“,它不是比谁能够做出更多更难系数的体操动作,投资比的是谁能够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找出概率和赔率最高的那些投资。
当我们找到一些具体的投资标的后,通常我首先做的就是翻看这家公司和它竞争对手的招股说明书。招股说明书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了解整个大行业,细分行业以及竞争对手和整个产业上下游的关系等相关信息,这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帮助。
同时一家要上市的公司会公布过去三年的财务数据,可以说读懂一份招股说明书可以帮我们完成50%的研究准备工作了。
就我的经验而言,一份招股说明书大约400-500页,通常情况下我自己通篇读完然后提炼要点大约要八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包括查询一些数据)。有的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比较久远了,很多数据和行业变化可能存在不更新的情况。
因此读完招股说明书后,以2020年为例,再找出该公司从2013年-2019年近六年的公司年报阅读,并且自己定做一张财务体检表观察近六年公司的财务数据以及年报中每一年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董事会论述部分。
阅读六年的财报有助于帮助我们查看公司经营情况,同时尽可能的排除一些对财务数据持有怀疑态度的企业。然后看看每一年董事会设定的目标和许下的“承诺”有没有兑现。如果六年的财务都表现出这家企业是一家不错公司的话,那么另外的30%也完成了。
买入前80%的“功课”完成后,剩下的20%就是带着问题去看“卖方研报”了。我的习惯是自己先做80%的工作,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出大纲,之后再通过互联网和证券公司的研报去“解惑”。
为什么会这样做?
一个原因是强迫自己去学习;
第二我们毕竟不是专业的研究人员,很多行业知识要虚心的向专业人士学习。但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通常情况下对于卖方研报我只会看数据和它的分析,但“结论”只是看看做个参考而已,里面的水分还是要挤一挤的。当100%的工作都完成后,还要再加个额外的10%,就是以月线级别的K线和相关技术指标看看市场情绪(超买或者超卖)。
但提醒大家技术只是辅助工具,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里提醒大家,通常情况下把这家企业竞争对手的情况按照上述的过程再都走一遍。当所有工作都完成后,买入前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算完成了。
按照自己现在的速度,把100%工作都做完(包括竞争对手),然后再自己写完一份完整的研报后,大约需要4-5天的时间。
当然我会继续扩充自己的能力圈,闲余时间学习一些陌生行业的知识。对于非专业的投资人,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毛估估”就可以了。
作为我自己,我做不到也确实没有能力像某些科技,银行和医药大V那样把一个行业,一个个财务数据,甚至是公司的每一个产品都能如数家珍的写的那么清楚,理解的那么透彻。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投资中取得稳定的持续的良好收益。
这个不难理解,因为如果行业专家就可以做好投资的话,那么医生应该是医药行业里取得收益最高的,中兴和华为的人应该在科技股里赚得盆满钵满的,会计可以不会踩雷,但是遗憾的告诉大家,很多时候事与愿违,因为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
这里我并不是说相关行业的人投资水平不高,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投资不光是只了解公司和行业的基本面就可以做好投资,研究基本面只是第一步,作为行业专家这是先天性的优势,而作为我们普通投资者也没有必要觉得自己不行,当然我认为每一个投资者还是要把学习当作一生的事情。
就像这周我要发出的凯利泰和大博的研报一样,里面很多医学词汇和知识我都不懂,但我会花两天的时间学习,研究,一个词一个知识点的去学习,现在不敢说对这个行业有多么的内行,但最起码我大概对骨科有了些基本认识。
别小看这日积月累的学习,五年,十年后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和大多数人甩开了差距。就像我每天坚持写文章,坚持每个月研究一两家新公司写研报一样,五年后,十年后我们再看。
最后想说的是关于买入前的准备工作大家只能自己学习,这块没有人可以帮你。这关攻克不了,说句狠点的话,就基本和价值价投无缘了。对于这块,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没有捷径,因此我们只有抱着“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精神才能做好投资。
文章来自: 雪球里的无业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