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央视纪录片)1、2、3、集

《河西走廊》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部纪录片,正片共10集,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从汉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此外还包含两集综述《致敬河西走廊》。纪录片于2015年3月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和凤凰网同步播出。

剧情简介

编辑

河西走廊剧照

河西走廊,一段通往文明的道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当张骞这位极具开拓和冒险精神的汉帝国友好使者凿空西域时,这条绵延在黄河以西的窄长通道,开始成为金戈铁马的征途,商旅绵延的古道,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国际通道。只是,此前从未有过以“河西走廊”为主题的纪录片。三年前,一支充满梦想的纪录片创作团队踏上了这条古老而伟大的通道,撷取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其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 第1集:《使者》

  •   主要讲述公元前138年,匈奴对汉朝的包围袭扰迫使汉武帝派遣张骞穿越河西走廊,去往西域寻求军事同盟的故事。张骞的凿空之举,带来的地理大发现使河西走廊正式进入了中原王朝的视野。

  • 第2集:《通道》

  •   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信息坚定了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的决心。本集主要讲述公元前121年,发生在河西走廊的河西之战。一年之内,年仅19岁的霍去病率领汉朝骑兵三次出击匈奴,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并使它自此并入汉朝版图。

  • 第3集:《驿站》

  •   河西之战后,行政与邮驿系统遍布河西,汉朝的势力范围也沿着河西走廊延伸到了西域。本集主要透过敦煌悬泉置驿站及其出土汉简,再现长罗侯常惠建功西域的风云往事,展现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在汉朝经营西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幕后制作

创作团队

总导演王新建是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曾创作了《大地的呼唤》《改革开放20年》等;导演赵启辰监督指导并制作了十余部纪录片,《寻秦》获“第十八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优长片”奖,《北上—长征在哈达铺》获“第二十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片好作品”奖;艾美奖最佳摄影奖获得者、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担任摄影指导,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加盟摄影团队;曾在希腊雅典卫城、印度泰姬陵、中国紫禁城举办过音乐会的国际著名音乐家雅尼担纲作曲。

创作过程

为了把已知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整合,确保影片学术的权威性,敦煌研究院沙武田博士

《河西走廊》影片

出任该片学术统筹。2013年上半年,43万字的学术本顺利出炉,奠定了该片拍摄的基石。再经过总撰稿邓建永的抽丝剥茧,每一集的主线人物和故事呼之欲出。
  2013年5月,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赶赴河西走廊,进行春季空镜的大型拍摄。摄制组拍出了河西走廊最为壮美的画面。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于当年夏季在河西走廊进行了长达一个半月的拍摄,该片中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景色就来自他的镜头。
  2014年年初,创作组启动了《河西走廊》的情景再现拍摄。赵启辰带领创作团队辗转全国10个影视基地,一共拍摄了230场情景再现,时代跨越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国。涉及50余个需要设计形象的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置了60余个室内、外场景,动用群众演员近千人次。

制作手法

与中国大陆其他历史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河西走廊》大量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编导采用电影化的手法,在每一集中采用对应时期代表性的故事再现历史。为了拍摄该片,制作团队在中国10个影视基地共拍摄230场情景再现,动用近千名群众演员,情景再现篇幅达到全片的60%,而其他纪录片中常见的对专家学者的采访则不在该片中出现。而在此之前,由敦煌研究院教授沙武田担任学术统筹,二十多名相关学者为该片制作了43万字的学术资料,此后制作团队再根据这些资料确定每集用于展示的故事。据制作人李东珅称,这个过程长达一年。

风光摄影

《河西走廊》片中的风光取景由总导演赵启辰、总撰稿邓建永和学术顾问沙武田一道采风获得。曾经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美丽中国》摄影师并两次获得艾美奖的英国摄影师布莱恩·麦克达马特(Brian McDairmant)担任了《河西走廊》的摄影指导。布莱恩带领团队于2013年5月在河西走廊进行春季空镜拍摄。此外,片中包含一组河西走廊星空和八一冰川的镜头,这些镜头由美国摄影师科里·罗素·布朗(Cory Brown)拍摄,摄于2013年夏季。

配乐创作

《河西走廊》的主题音乐是《河西走廊之梦》,由希腊音乐家雅尼创作。主题旋律由杜读管演奏,该乐器可追溯至公元前12世纪。《河西走廊》配乐声效风格与实现方式上与其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做到了一致,徐鲤的音乐团队尽可能地在拟音棚中实录。

在接受了《河西走廊》制作公司邀请为其配乐前,雅尼已经有4年没有创作乐曲。趁此机会,他打算将他在这几年积累的创作元素和创作灵感运用其中,这也是雅尼首次为纪录片配乐。但雅尼的第一稿音乐被团队提议“仍有提升空间”而进行了二度创作。雅尼的第二次创作的音乐已接近于《河西走廊之梦》。其中,雅尼起初采用了接近于中国民族乐器的乐器,在主创团队的建议下雅尼最终选用了具有亚洲西部风情又十分古老的杜读管,并最终获得了团队的肯定。

作为音乐总监的徐鲤及其团队则负责《河西走廊》每一集、不同场景的所有音乐,这一创作持续一年多的时间,期间他曾与团队沿着河西走廊采风。徐鲤表示“西域音乐不仅限于胡琴”,他选择了用国际视野创作音乐,他提取西域乐器的部分元素融入到西方乐器以及中国其他民族乐器中来增添包容性。同时徐鲤在制作音乐时也随着讲述角度的变化而以不同视角介入不同的变化了视角的音乐,使之更富特色。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