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手机沦为“一次性”产品?
随着年轻消费者逐渐成为消费主力,智能手机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在“出门可以不带钱,但不能不带手机”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手机有了问题,如果不想买个新的,就要马上修。而修手机,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愉快的经历。
如今买一台手机对消费者来说不算什么难事,然而修手机却难倒不少消费者,这其中既包括售后流程复杂、管理混乱,还有费用昂贵,使消费者在要不要维修手机的问题上左右为难,而厂家承诺的保修期也彻底沦为了摆设。手机厂商在产品性能、功能、性价比等方面不断升级迭代的同时,却似乎遗忘了售后维修服务的升级。手机如今逐渐沦为“一次性”产品,一旦产品损坏,往往只能无奈掏钱买新机。
小编国庆假期帮老妈修红米手机深有感触,老妈手机为去年双11购入,还在质保期内,国庆期间突然充不进电,也开不了机。售后有多位消费者排队维修,售后检测后告诉小编,拆机后主板的防水贴变红,属于人为原因,不在保内。老妈平时用手机比较小心,没有进过水,售后解释说不一定要进水,水汽也会使防水贴变红,而变红的防水贴位于耳机孔和充电口附近,流汗也有可能使防水贴变红。这个解释有点让人哭笑不得,问及维修费用,售后表示需要换主板,290元,而这款手机只购买了499元,最后只好选择不维修重新买手机。
同样无奈的现场还有另外两位,一位和小编同样的原因,同样在保,充不上电来维修,被告知属于人为原因防水贴变红,维修需要支付1200元左右,而手机只购买了2000元左右,这位消费者由于不满这个结果甚至叫来了民警。而另一位消费者是该品牌忠实粉丝,售后表示手机距离感应器有故障,支付了80元维修费用,刚走出售后同样的故障又出现了,售后表示无法维修,并退还了其支付的80元,该消费者表示,这根本是在逗他玩儿。
正所谓有买就有用,有用就有坏,坏了就得修,所以同手机的销售部门可分庭抗礼的,自然就要数售后部门了。毕竟天有不测风云,机有卡顿死机,再好的手机也难免有硬件故障损坏的风险。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冲着品牌买的手机,甚至为了以防万一买了延保,但真正出了问题去了售后才发现被套路了:各种霸王条款、维修政策,手机售后维修都是一笔笔的辛酸血泪史,因为在我们要维护自身权益的时候,总会面对一些厂商早就成文在册的奇葩条例,以使我们无法有很好的售后体验。
1
修不如换
去年,红米手机就曾因维修费高于整机售价,被置于聚光灯之下——王先生2015年双11抢购某款手机时只花了699元(官方原价799元),后来他因WLAN打不开去维修手机,被售后告知WLAN选项打不开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主板弯曲,不属于保修范围之内,所以需要付费维修,维修费高达875元,比官方原价还要高。
事实上,像上述王先生遭遇的这种超过售价的维修费在行业虽然少见,但手机维修贵,依然是人们对手机维修行业的普遍观感。
苹果最新推出的iPhone8/Plus的后盖如果发生损坏了,对国内消费者而言,iPhone8屏幕损坏的维修费用(即保外维修)是1188元,iPhone8Plus则是1388元,而在包括玻璃后盖维修的其他损坏维修费用方面,iPhone8是2888元,iPhone8Plus则是3288元。如果有购买AppleCare+服务计划,前两次意外损坏维修收费,屏幕是188元,玻璃后盖等其他损坏是628元。达到2次服务后不能再享受AppleCare+服务计划的维修服务价格,与保外维修收费相同。半部苹果手机、或者一部国产高端手机的钱都出来了!
高价维修费并不仅限于高端手机。小编了解到,很多千元机,其售后费用也不便宜,屏幕更换动辄需要五六百元,随便修修也要花费二三百元。
2
三包如同虚设
事实上,手机是国家明确规定需要提供三包服务的产品。2011年11月15日起,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颁布的《手机三包法》正式实施。 据《手机三包法》规定,自售出之日起7日内,手机存在性能故障的,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者修理。自售出之日起第8日至第15日内,消费者可以选择换货或者修理,一年内可以免费维修。
尽管国家出台相关规定,且手机厂商也都遵循着这一规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消费者在手机产品出现意外时,都往往无法享受到三包服务。
首先是最常见的手机屏幕损坏,小编从某品牌售后了解到,该售后点每天会受理数十起维修服务,而其中与屏幕损坏相关的超过六成,而屏幕损坏多半是消费者不小心摔坏或者碰坏,这种状况通常都不在免费维修内。
除了屏幕损坏外,一些其他手机故障往往最后责任也都会落在消费者头上。比如在写字楼工作的白领金先生,其手机曾一度无法充电,随后听客服建议到售后维修网点检测,检测结果出来后,被告知为防水标为红,应该是进水了,表示这不属于保修范围,需要高达280元的维修费。当金先生据理力争说早上手机根本没接触到水时,对方说,如果有异议,可以自己找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在业内人士看来,普通消费者往往对手机内部构造、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在面对维修人员所给出的检查结果时,往往无法辨别真假,如果维修人员刻意歪曲事实,则很容易损害到消费者权益。
3
贵在哪里?
智能手机售后维修问题之所以频频见诸报端,主要还是在于其维修费用贵,而那些“维修黑店”也确有一些宰客套路:
1、消费者的手机只是排线有问题,维修人员却说屏幕坏了,或者主板烧了,本来花几十块钱就行,却被骗了几百块;
2、维修人员修好了这个部件,却在其他部件上做手脚,让消费者一次一次去他的店维修;
3、有的官方维修店为了多挣钱,把手机本身的故障往消费者身上推,以为人损坏为由不保修,以便收取维修费……
这些套路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关部门理应查处,但如果仅仅是因为维修的总费用远超配件售价,就认为“商家心黑”,“手机维修行业有暴利”,也错得离谱。
此外,企业有规模效应,手机的研发和生产线的组建所需成本是固定的,生产规模越大,分摊到单个产品的固定成本就越小,手机整机也就越便宜。但无论手机是在维修点维修,还是返厂维修,都无法在流水线上操作,还需要专人检测、维修,这些都是维修成本。
在国内手机一片红海的情况下,国产千元机的利润已经十分微薄,售价和成本价非常接近。如果是成本几百元的主板损坏,维修下来的总费用超过整机价格,并非没有可能。
除了部分配件成本较高原因外,更多还是与价格不透明,以及手机售后管理混乱有关。据一位不愿具名的从业者告诉小编,在手机、家电、PC等电子类行业中,售后服务体系包括厂商直营店、授权店两种模式,而直面消费者的绝大部分属于后者。这类售后网点通常都是第三方维修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
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加盟型售后网点服务,往往对企业品牌影响不利,但是这也无可奈何。上述人士指出,“建设一家维修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包括资金、门店、人手、技术、培训、配件、维修设备和物流等,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短期内根本难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了减少售后渠道的建设成本和尽快扩大售后网络规模,手机厂商往往会将售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
此外,维修售后价格不透明也是导致手机维修费用高的一大原因。智能手机屏幕分为内屏和外屏,外屏是一个玻璃板,而内屏则是液晶屏,业内通常指的成本高其实指的就是内屏,但是由于当下诸多智能手机多是采取集成工艺,如iPhone,无论是内屏损坏还是外屏损坏都需要整体更换,使得维修成本直线升高。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表示,手机换屏费用相差悬殊,不能简单地来评判,应该说目前手机行业的整体维修价格都比较高,消费者面临着“买得起修不起”的尴尬,而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维修费用的不透明。
另外有业内观察家也指出,市场力度差也是导致维修行业不透明、维修费用高的又一原因,突破手机行业“买得起修不起”的尴尬,除了需要手机厂商加大在服务领域的创新升级外,还亟待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等多方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手机售后领域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