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金锡逊作品:有性情、有境界的辛弃疾
词是配合音乐的诗歌,我们不是听说过“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这话吗?词是可以唱的啊。每首词都有一定的歌谱,称为词调。它的句子大都长短不齐,尤特别讲究平仄与韵律。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
当代著名作家马识途有所谓“李杜出而唐诗亡”,“唐诗衰而宋词兴”的说法,这些都说明,要想出现更高峰,必须是有前所未见的智慧和胆识,能创造出前所未见的文学环境和文学作品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词就是一种新的文学。
从最早的敦煌民间词到唐代的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
早期的词,题材比较广泛,风格明朗爽快,语言朴素清新,还可见民间词的特色。
如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是这样。
词这文学样式峰峦秀出,当然是在宋代,人皆尽知“唐诗宋词”的说法,无有争议。而其中豪放派词人,自然非“苏、辛”莫属。
说到豪放而又爱国,突出的就是辛弃疾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二十二岁时,金朝又准备攻打南宋。辛弃疾加入了耿京的抗金起义部队,担任掌书记。他曾飞马三十里斩叛徒义端和尚。曾率领五十轻骑,深入敌人五万军中,在敌将的宴会上,活捉了叛徒张安国。
辛弃疾归南宋后,向朝廷提收复国土方略,但朝廷一条也没接受。他只被委任做了十几年江浙、安徽、两湖、江西、福建等地的地方官。他兴修水利、安置流民、赈济灾荒并建立湖南飞虎军武装可是屡次遭到主和派诽谤、弹劾,饱尝了被打击、排挤的辛酸,而“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辛弃疾早期的词多是壮志未酬、忧国忧民之作。眼看抗金统一祖国无期,不禁英雄热泪满眶。如做建康通判时,他写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句云:“楚天千里清秋,……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此时辛弃疾已经南来六年,一直放在无关紧要位置上,屡次提出救国建议不被采纳。他登楼远望,面对祖国山河,看看吴钩,拍拍栏杆,深情的爱国热情,何人理解!
同样,他早期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也是回想南宋朝廷无能,人民的血泪随着江水流去了,他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的爱国精神到老不衰,他勉励朋友陈亮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很是有激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作者怀念青年时代杀敌报国的情景历历在目,弓弦在响,骏马在奔,词人的心潮澎湃。
六十四岁时,出任镇江知府,还想恢复中原,,朝廷不支持,他壮志未酬,六十八岁时郁郁而终。
辛词的艺术特点,最突出的是豪迈悲壮,个人报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词人内心的激情,构成了辛词的悲壮的基调,又使辛词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词有雄奇阔大的意境,有的想法为偷安江南的小朝廷所不容,不能直说,则采用比兴的手法,他写山水的词是比较清新的。
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说:“南宋词人……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辛弃疾)耳。……幼安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参考书目:
王国维《人间词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中华书局1962年9月版
《辛弃疾词文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6月版
本栏目主编:韩阳
作者:金锡逊
作者简介:金锡逊: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江干区作协会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