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我在你大爷!”
“在吗?”
“不在。”
“你好。”
“不好。”
“在吗,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不行。”
“有空吗?”
“没空。”
不能理解这个需要快速沟通的世界何时变成这个样子。
问别人“在吗”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
不知道在微信上收到过多少类似这样的对话。
甚至在后台都会收到这样的留言。
我只想很愤青的问一句:动点脑子好吗?不在的人特么能给你回复信息吗?
1
公司里,是最能体现运营效率的地方,但也常常收到类似的信息。
比如在公司的即时通讯软件里,总会收到同事问你说:在吗?
除了回答“在”或者“嗯”,还有其他选择么?
如果从一开始,对方就直接说明问题,不就可以节省掉一半的沟通成本?
例如对方一开始就说:你好,我有个事想请你帮忙,你能帮我打印一份报表吗?我现在连不上打印机。
看到这样的对话,你会回答:好的,我帮你打印。
随后,你就可以直接把报表打印出来。
这样只需两句话,就可以把沟通问题结束。
相比之下,如果你问了一句:在吗?
对方回答:在。
你说:我有个事想请你帮忙,你能帮我打印这份报表么?我现在连不上打印机。
对方回答:好的,我帮你打印。
原本两个对话就可以结束的问题,太多的人,非要扩展成四句话,闲的吗?
2
这好像曾经看过的例子。
英语表达同样的意思,四级,六级,英语专四,专八,雅思,托福,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
但趋势是:句子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
明明一句话可以表达出来的意思,非得扩展成3句话来描述。
在和公司外教聊天时的发现,其实他们的语句表述都非常之简单。
或许英语四级的人,都可以与之聊天。(如果你词汇量足够)
深陷中国考试国情的同学,还是老老实实考过了再来批判比较合适。
3
从文字与语言的对比角度来看,文字已经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
因为我们在进行文字沟通的时候,势必会在脑海中组织好语言,以最精炼的表述将核心意思表达出来,以提高沟通效率。
为什么?
因为懒,想少打几个字,想提高沟通效率。
在这个效率就是金钱的时代,每个人都想提高单位产出,以提高竞争力。
但却偏偏在最开始的沟通上,浪费了时间。
很多公司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会给员工配发办公用机。
相比电话沟通的高效直接,文字沟通需要打字话费时间,虽然意思精炼,但仍需要等待对方回复。
从提高办公效率的角度来看,那一点点话费,根本不值一提。
跟朋友聊天时,同样的一个意思,用语音聊天,明显比文字沟通来得复杂。
因为语音聊天用说的,明显比用打字来得简单省事,我们就会多说非常多的废话,不信你可以试看看!
4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24小时守着微信,QQ,凭什么你一发消息,就要秒回?
你以为别人都是你妈啊。
秒回?鸡汤文里提到能秒回你的,都是喜欢你的人。
即使在公司里,我们也会忙于手中的事情,而在看到消息的时候,选择不回复。
因为不想打断思路去做另一件事情。
既然别人没办法对你的消息做出秒回,也就意味着,等待消息回复的时间变长。
假设文章开头提到的对话,只需要一问一答即可完成的对话。
一问一答之间就有一个等待期——假设30秒。
如果采用另一种方法。
在吗?——在。——能帮我做XX事么?——好的,我帮你XXX。
第二种对话之间就存在着3个等待间隙——30*3=90秒。
无形中多话了2倍的时间等待。
况且这还是理想情况。
假如回复者去做其他事情,15分钟或30分钟之后才回来呢?
这回复等待期增加的,可就不单单是两倍了。
倘若老板急着让小助理要某个回复,30秒等待即可得到的结果。
却因为“在吗?”“在。”的超时等待而花了30分钟才得到回复。
这时间成本,不可估量。
在礼貌性问好之后,直接提问题,不要再问“在吗?”之类的话挑战别人的耐心。
不在的话,能给你回复么?
现如今,很多人缺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时间战场,就是这么残酷,给了你10分钟,我就不能给别人。
请不要用“在吗”,浪费彼此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