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场空前的太极盛会
一场空前的太极盛会
2017年11月17日—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场主题为“传承武术文化,助力健康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太极拳文化日”活动已经落下帷幕。但我的心情却一直未能平静,想写点东西,又迟迟不好下笔,思虑万千,还是写段随笔吧,不受形式、题材限制,信马由缰。这次盛会概括为五个特点:
一是规格高。出席盛会的有教育部、国家体委、北京市、人民大学党委领导;有张山、赵双进、杨战旗、门惠丰、阚桂香、昌沧、范宝云、孙婉容、崔仲三等众多武术界领导、名流。
二是内容多。有太极文化论坛,有李德印教授太极教学展演,有太极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三是水平高。论坛演讲者是人民大学李德印教授、李树旺教授,首都体育学院周之华教授、北京体育大学李士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这些体育界顶级的专家、教授演讲,题材新颖、思想前卫、内容丰富,字里行间全是道理,句句话语都是经典。例如李德印教授讲“太极没有最好,只有适合。”真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到会展演者全是顶级的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有陈思坦、高佳敏、邱惠芳、苏韧峰、易鹏、梁小葵、范雪萍、宗维洁等。近距离观看表演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令人陶醉。
四是跨度大。参加盛会的有武术界名流、太极冠军、有产业公司董事长;有国内人士、外国朋友,有来自日本的李德芳女士、酒井、李莹女士;来自美国的尼克·格尔斯宁等六位,英国的李晖女士,香港等地的朋友;有世界冠军、有社区表演队;更有人民大学“武术队”1961年初建时第一任队长,现年已七十九岁高龄,有十几岁的童年冠军。
五是形式新。把论坛、展演、教学结合起来;把太极与产业结合起来;把习练者老、中、青结合起来;把教室演讲与社区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人民大学建校八十周年与李德印教授八十大寿、从教五十六周年结合起来,内容丰富多彩。相信这次盛会,将对太极事业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参加这样一场空前的太极盛会,是太极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有幸到会,还要从结缘太极说起。2012年1月我从银行高管的位置上退休,选择了习练太极拳,每天早晨到公园跟着大家学拳,回家后看太极书籍、刊物、光盘、太极方面的网络视频。熟悉了24式、48式、42式太极拳套路后,就想寻名师、求真传,意在规范动作、提高水平。
一次到北京看女儿听亲戚说,农机院有一位张家英老师是人民大学李德印教授武术队成员,为人好、拳打得好,六十年代就得过冠军。第二天早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就到了农机院太极晨练点。待大家打完拳、剑以后的间歇时间,向张老师说明来意,老师非常热情,让我打了一套24式太极拳,进行点评说“总体来看打的还可以,套路熟练、立身中正,但你没经过一招一式的正规训练,个别动作不规范、方向把握不准确、上一式与下一式转换衔接不好。”真是找到明师了,几句话给我点出了问题所在,找到了病根。根据张老师的指点,我就刻苦习练,一年后自我感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就把体会写了一篇文章《太极使我人生更靓丽》,主要内容是:身体状况有明显好转;太极拳水平有明显提高;结识了几位太极名家和数位爱好者。文章定稿后托人送给张家英老师征求修改意见,张老师看后给予较高评价“此文写得很好,对于学拳三年的习练者,有此深刻体会实为难能可贵。文中观点我很赞同。太极拳博大精深,确实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数年体会,太极拳门类繁多、套路多样,不宜求多求全,应在基本套路上狠下功夫,一招一式,求得真谛,将其乐无穷,你的文章深深鼓舞我在研修太极路上共勉!”并直接发到“人大武术队”微信群里,谭荣修老师看了后也给予高度评价,就建立微信联系,在朋友圈里不断给我发一些习练太极拳的经典文章,指导我练拳。这次活动期间又忙里偷闲,把五十多年打拳真谛告诉我“不要求多求快,沉下心来,把每一个动作做准确,再用腰把招式连起来……”
今年国庆节期间机会来了。人大武术队成员相聚,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太极拳活动日”武术队成员展演事宜,谭荣修、张家英老师就策划让我参加活动。谭老师直接与李德印教授电话联系说:石家庄有位太极爱好者,对太极非常痴迷,还发表过几篇体会文章,我们想请他一起参加活动。李德印教授的意思是应该让真心喜欢太极、真正习练太极的人参加,但活动有没有机动票、有几张还不知道。在不好确定我能否参加的情况下,两位老师又与武术队队长协商,把我编入人大武术队,以武术队队员的身份参会。事情确定后,谭老师再次联系我,“什么时间到北京?能不能找到人民大学?”老师们为我争取学习机会操碎了心、费尽了力,我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整个活动安排的紧凑、有序,论坛、展演大厅座无虚席,通道、座位两侧都站满了人,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我关注论坛、关注来自国内外的名家、高手,但我更为关心、关注的是人大武术队几位老师的展演。听主持人介绍我才知道,几位老师个个辉煌,谭荣修老师是人大武术队李德印教授的第一名队员、第一任队长,荣获1962年、1963年北京高校太极拳冠军,1964年北京高校武术比赛太极拳全能冠军。张家英老师荣获1963年高校太极剑冠军、1964年高校太极全能亚军。分别展演了传统杨式太极拳和国标24式太极拳套路,一招一式体现功夫,真是不减当年胜似当年。更值得点赞是李德山老师,曾荣获1963年、1964年、1965年连续三届北京高校武术比赛男子长拳冠军,曾入选出国武术表演团,随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十国。展演了一套取子龙枪、罗家枪、岳家枪、连环枪、霸王枪之精华的枪术,拿扎点拨,沾粘连随,赢得全场掌声。更值得崇敬的是几位老师取得荣誉后不浮躁、没停步,像李德印教授一样在各自的领域,为太极事业默默奉献,勤奋耕耘五十多年。
李德印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见武术队成员,与大家切磋技艺,忆古惜今,其乐融融,并与大家一起用餐、合影留念。这一活动时间虽短,但我收获颇丰,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正能量的群体、阳光的群体,我亲眼目睹了真正的“武德高尚,武术精湛”。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太极事业同样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我愿在各位老师、前辈的引领下,为太极事业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插图/作者提供
作家简介
谢庆堂(笔名:及时雨),2012年1月由银行高管岗位退休。多年来结合工作实际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中国青年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经济改革》《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通讯报道百余篇。退休后闲来无事,开始散文、随笔、杂谈、记实性文稿的撰写,偶在报刊、网络上展现,2019年9月份16万字《是非杂谈》一书出版发行。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