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文学即人学

文学即人学

许久以来我一直想写一些学文写文的感悟,又诚惶诚恐于自己的位卑言轻,唯恐惹了众怒,一不小心被唾沫淹死。但今天竟生出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来,于是就斗胆把这份沉积许久的狂人狂言奉给诸君。我想,文艺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存在许多多维度的声音,文艺的百草园才有生机勃发的气象。那么,我们每个有文字初心的我们不妨在心底把自己视作园丁,匡扶正义的幼苗,铲除杂草,让幼苗有优渥的土壤,让它在风清气正的苗圃里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我们希望众说纷云里多一些清泉之流。

文学即人学,既然是人学当然离不开人性的认知,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早些年鲁迅先生曾提过"文学与出汗",在文中调侃道: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行解决,则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是“岌岌乎殆哉”。从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里我们知道文学即人学,探讨人性会不会因等级性别而不同?个人觉得"真善美"的人性永远不会变,只是不同的时期它有着与时俱进的表现形式罢了。

近年来的文学因了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变得浮躁了起来,微信朋友圈,抖音,微搏,知乎,企鹅号,百家号,头条…咿咿呀呀,海量的阅读,抢占粉丝似乎文艺界成了无所事事,调皮,撒泼,刀枪剑戟的游乐场,这极大的伤害了文字的传播功用,戕害了文学的净土,让荒杂的野草肆意生长很有必要喷洒一些"除草剂"了。

文学偏离人学跑道的几种现象表现为:首先把文字的自嗨当成文学,今天我吃喝玩乐了某某些。事实上你吃了一碗或是两碗,你吃得可曾舒爽在别人看来无法体味到你胃的处境或觉知,顶多的是闲来无事的人路过一憋,轻描淡写一个"呵呵",这样的文学适合当日记,在自己闲暇时拿出来翻翻,权当作自我藉慰,而无需将"闺阁之趣"公之与众,将肉麻当有趣占用读者的时间。比如一些人的标题党文,让人暇想无限待揭开面纱,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抖露无遗。关键是局中迷的作者还玩味其中,还抱怨我这么费力的吆喝,怎么没人捧场,哇呀呀我郁闷,我怀才不遇。我不妨雪上加霜给这类连漠视也无法另其清醒的人当头一棒!赠一句诤言给这类人:所有的怀才不遇都是能力不足的表现!好好修行吧!

其次,把文学当作炫耀的资本,每日咏叹却原来是在原地踏步,坐井观天。

孔子宪问篇14章24写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择其当代的译文:君子的学习,即为己之学,他学习某种知识是为了实用,学习某种道理是为了践行,即所谓知行合一,小人的学习,即为人之学,他学习某种知识是为了炫耀他懂得多。真正合乎人性的文学经得起众议,也合乎自然规律为大众所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多学习,多积累,厚积薄发,大量的输入高效的产出,这才是文学的正道,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康庄大道"。

文学即人学,依然离不开生命的觉知,离不开人性的本身,离不开对人物命运产生环境的探寻,离不开"我以为""想当然""却原来"等逻辑推理的求证。文学不应该无力,而应是甘于沉寂,适时发力!

与诸君共勉!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周振英(笔名:英子),现居武汉市江岸区,原籍武汉市新洲区,是一位文艺爱好者,曾有散文《为情而歌》被武汉写作杂志社收入(新人新作优秀作品选)。近期有《岁月回声》《五月,遇见》等文章发表,希望多结识文艺友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