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像礁石一样坚强乐观
像礁石一样坚强乐观
——艾青的《礁石》赏析
朱志德||江苏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全诗有两个意象:礁石和浪。诗有八行,分上下两节。上节写浪向礁石“无休止地扑过来”,一个“无休止”, 一个“扑”字, 足见海浪之多,时间之长,它是决心要把礁石冲击得粉身碎骨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状写了海浪的气势汹汹,不可一世,写尽浪的强大、凶狠。面对海浪的无情扑打,礁石怎么办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顽强地同海浪这个“强敌”进行斗争,把敌人踩在“脚下”。这是何等镇定、勇敢!寥寥数语,礁石坚强、勇敢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下节,承前而来,在与浪的搏斗中,礁石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斗争在礁石身上刻下的印迹。礁石面对无穷尽的敌人“浪”的无休止地打击,都取得胜利。当然,任何胜利都是来之不易,都得付出代价。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都要经过许多苦难的,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劳而获的成绩,也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有些苦难,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一样。苦是熔炉,锤炼一个人的坚强意志。苦是营养剂,帮助人成长,壮大。一个没有经过苦难锤炼的人是很难成长壮大的。要成才,必先过苦桥。大人物更是受苦受难的。最后两句:“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站”,昭示着立场的坚定,“微笑”,显示着面对困难险阻的从容和自信,是乐观精神的体现。这微笑,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看着海洋”,表现了历经厄运却能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态度,表达了依然满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苦难是人生的学校,人因磨难锤炼了自身的本性,扩大了自己心的容量,也看开了很多浮尘世事,所以眼明心亮,在生活中处事泰然,坚强的心再也没有过不去的难了。只有历经人生的艰辛,饱经世间的坎坷的人,他的心灵才会清纯、真诚、温和、宽厚。经过巨大的磨难,礁石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有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对胜利仍充满信心,是何等的自信与伟大,令人敬佩,值得学习。
在这首诗中,海洋是生活的象征,海浪代表着生活中种种厄运和不幸,礁石不仅象征着不向命运低头坚忍不拔的诗人自身,更象征着我们民族的那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象征着历经种种磨难和不幸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
在一般人的笔下,礁石是朴素的,平凡的,甚至是丑恶的,让人讨厌——外表乌黑,又给人类带来灾难,但诗人完全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事物,讴歌礁石,同时启示人们:一个人面对困难,必须像毫不畏惧汹涌而来的巨浪冲击的礁石一样,乐观从容、无比顽强地斗争,才能生存和胜利,才能一直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写于1954年,时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之际,百事待兴。但中国面临的困难却难以消失,不说那“帝国主义的重重包围”,单就经济建设来看,困难,打击就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在这样一个新历史时期,与战争时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诚如诗人所说:“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要求生存权利的个人,遇到连续的迫害该怎么办呢?” 诗人把他对生活的独到思考熔铸于“礁石”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礁石人格化的魅力,让处于困境中的国人从礁石中得到鼓舞,得到力量,不折不挠,顽强抗争,乐观向上,实实在在地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这是一首情感浓郁又耐人寻味的好诗,这首好诗必将穿越时空,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礁石这种坚强乐观的品格,那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还有什么愿望实现不了呢?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朱志德,男,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语文学科高级教师,爱好阅读与写作。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