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说“烧麦”
说“烧麦”
冬日的午后,闲置于老家的阳台上。抱书、品茶、半寐之中,忽闻小巷远处,传来悠扬、铿锵的叫卖声“烧——麦”。突然想起以前异常喜欢这小点,这些年未再品过;探身阳台外,呼唤“烧麦”的主子稍等,匆匆下楼买了十只,摆上一碟上桌,供一家人再次品尝......
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巷子里传来“烧麦”的叫卖声时,我们姐妹必欢呼着、怂恿着爷爷奶奶购买。那卖“烧麦”的主子是机灵人,知晓我们家定会购买;凡经过我家后院前,必定停留一会,刻意地将叫卖声提高,为诱惑我们姐妹的品尝欲望,重复再重复地叫卖着......那“烧麦”总装在一个红色塑料大桶内,桶内以热布巾围裹着;当“烧麦”主子打开层层布巾之时,热气和香味顿时漫延开来,闻之味就令人垂涎欲滴。那“烧麦”一个个顶着蝴蝶结头,方形体,皮薄得晶莹剔透,整整齐齐地圆绕在大桶内,感观精美,入口细腻……大桶以三轮车载往大街小巷穿梭叫卖,着实点缀了当时城关人的美食世界。
家乡的“烧麦”香糯肥软,油润可口。据卖“烧麦”的主子介绍,若是以糯米500克来制作,白糖皆以20克、猪精肉200克、猪油150克、味精些许、面粉500克、鲜汤4300克、酱油100克、姜葱末少许;糯米淘洗后,浸泡5小时,然后沥去水分,上笼用旺火蒸熟;将猪肉下锅煸炒,加酱油、白糖、葱姜末、味精、鲜汤,烧沸后将糯米饭倒入锅内拌匀,即成糯米馅心;再将面粉放盆内,加沸水些许搓团,擀成一块块直径9厘米左右皮子,糯米馅40克放在皮子中间,然后左手将皮子齐腰捏拢,上笼旺火蒸10分钟即成……
烧麦,一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小名吃。据史料记载:早在元代时就有“素酸馅稍麦”,以麦面做成薄皮,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烧麦”。早前的“烧麦”都在茶馆售卖,食客一边喝着各种小叶茶,品糕点,一边品热腾腾的烧麦。因为烧麦的边稍皱折如花,故又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烧美丽”;后来,烧麦成了各地方的美味小食,一般人约定俗成叫“烧麦”。
前八年旅游到上海,品过上海的烧麦,感觉还是有点不入口,还是习惯家乡“烧麦”加姜片的味道。上海“烧麦”大致也是由糯米、香菇、肉末、麦面皮制成,个头稍小,味道也稍淡,皮质也厚些。
前些年,还品过沙县的“烧麦”。沙县人勤劳手巧,尤其是沙县“烧麦”,皮薄、馅多、小巧玲珑、晶莹剔透,很不同于上海“烧麦”的肉馅;且个头中等,吹弹可破,一个个粉嘟嘟的精致,鲜香爽滑,是沙县闻名遐迩的著名小吃;胃口好的男子,可一次吞下两三笼子。
时至今日,看过几回美食杂志介绍:全国各地的“烧麦”品种丰富、精美;河南省有切馅烧麦;安徽有鸭油烧麦;杭州有牛肉烧麦;江西有蛋肉烧麦;山东临清有羊肉烧麦;苏州有三鲜烧麦;广州有干蒸烧麦......各具地方口味、特色,可口诱人,卖相皆美,代代留传!
“烧麦”——美食文化中的一道“不可不卖”的风景……
插图/作者提供
作 家 简 介
何爱红,女,福建仙游作家协会会员,文艺爱好者,业余喜好画画、看书、旅游;业余的小写作发表于《仙游今报》《湄洲日报》《冬歌文苑》《莆田作家》《莆仙文艺》。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监制:倪宝元 陈俊泽
编审:吴秀明 孟芹玲
主编:汤燕萍 孔秋莉
美编:陈 颖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