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卷12颜渊篇诗解2视远惟明无信不立民足君足

《论语》卷12颜渊篇诗解2视远惟明无信不立民足君足

题文诗:
子张问明::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行焉,可谓明矣,远也已矣.至明自明,

尚书有曰:视远惟明.子贡问政,: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不得已,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不得已去,

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以来,人皆有死,

民无信之,其国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质矣,

何以文为?子贡:惜乎夫子,之说君子;

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

犹犬羊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哀公问曰:

年饥,不足如何?有若对曰:何不彻乎?

,吾犹不足,如何彻也?对曰,

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

崇德辨惑.子曰忠信,徙义,崇德.

欲生,恶其欲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

是惑.诗经有曰: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原文】

  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诬告。这是说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

  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原文】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原文】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 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2惑:迷惑,不分是非。

 3 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否则,感情用事,就会陷于迷惑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