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方的体会——客气结于心下,不可虚以实治,当用何方?

作者:王宪武

单位:北京杏林隆源中医经方(王宪武)工作室

近日在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先生讲“痞证有虚实之分,临床宜依据症状反应选方用药,随证加减,客气结于心下,不可虚以实治,否则胃极虚。”那么,当用什么方治疗呢?

实证心下痞有泻心汤方证,大黄二两,黄芩、黄连各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主攻阳明里热,心下痞,大便干,心悸烦,精神不安,吐衄者。

还有大黄黄连泻心汤方证,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以麻沸汤渍大黄、黄连,须臾取汁,分温服之。主攻阳明里热在上之心下痞,腑实不重,按之不硬而软,关上浮而不沉者。

有医家说: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当有黄芩,依据源于附子泻心汤。然,其不知泻心汤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证不同,煎法不同,服法不同也;亦不知阳明也有虚证也。

附子泻心汤方是泻心汤减其量而不煎,加附子汁强壮机能,振奋阳气,治心下痞,按之濡,恶寒汗出者。本方主阳气不足,推动无力,热郁心下,是温下法的代表方剂。其出自《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是继154条大黄黄连泻心汤而言,本阳明里热,无关表证,是因汗出伤津,里虚而恶寒。

阳明病心下痞,按之濡是相对于承气辈而言,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之里热较轻,还没有到燥实坚痛胀的程度。

病案1:盛某某,女,29岁,大庆人。2021年5月4日初诊。

患者患视神经脊髓炎10余年,长期激素、美罗华、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不佳。烦躁;双下肢活动及知觉障碍,左下肢无力,肌力0级;右侧身汗出;右眼弱光感;后背沉,乏力;眠差;头晕;齿衄,口苦,口臭;纳多,腹胀,便秘,6~7天用开塞露排一次;痔疮;小便失禁,尿黄,骚味重,夜尿2次;月经不规律;满月脸,面红,痘疹;中心性肥胖,腹大如鼓,按之软,无震水音及波浪感;月经不规律;舌质红,苔白根黄;脉沉细数。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兼血虚。

方证:大柴胡、泻心汤、当归芍药散方证。

处方1:

柴胡15黄芩12姜半夏20枳实10

白芍10大黄6枳实10黄连6

当归10川芎6茯苓30泽泻20

生白术50生龙牡各20生石膏45

7剂,水煎服。

处方2:

大黄30芒硝150委陵菜50皂角刺30

马齿笕50

7剂,水煎,坐浴。

针法:贯通法、大接经。少阳经筋、阳明经筋。

5月18日复诊:

烦躁减轻,大便畅通,痔疮见消,痘疹减少,齿衄已,睡眠好转,口干口渴;右侧身汗出;小便可控,骚味重,夜尿1~2次;纳较多;舌质红,苔白,脉弦数。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兼血虚。

上方减大黄为3,黄连为3;生白术加至80;加天花粉15,7剂,水煎服。

5月28日复诊:

肛裂出血,余同前。

上方加火麻仁10,生地炭10,3剂,水煎服。

针刺同前。

6月1日复诊:

身热如潮,汗多,大便两天一次,余同前。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兼血虚。

守上方7剂,水煎服;另调胃承气汤2剂,睡前服一次。

芒硝(冲服)6大黄10炙甘草15

针法同前。

6月12日复诊:

右侧身汗少,微烦躁,口臭已,齿衄已;腹部不适感,大便较干,2天一次,排气多,味臭;小便可控,夜尿一次,骚味重;乏力,下肢可活动,口渴,痘疹少,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兼血虚。

方证:小柴胡加石膏汤合赤小豆当归散加味。

柴胡25黄芩15姜半夏20人参10

炙甘草6生石膏45当归10白芍10

川芎6生白术60枳实10芒硝(冲)6

大黄(后下)10赤小豆(发芽)10

生姜5片大枣(掰)10枚

针法:同前。

嘱:大便稀,去大黄、芒硝。

在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时,常见冯老应用茯苓饮加半夏汤治水气痞,内含小半夏加茯苓汤意;亦见冯老用五苓散治水逆而心下痞,渴甚且呕急者。然,小半夏汤加茯苓汤与五苓散都治水气痞,渴而呕,主证亦各有不同。

小半夏加茯苓饮证的辨证要点是:太阳表证见呕逆、头痛、渴轻呕急,嗳气为快,又见心悸者。

五苓散证的辨证要点是:太阳表证见水停心下,心下痞,水入即吐,口渴,小便不利,眩晕者。

病案2:

周某某、女、47岁。

食欲差,口淡无味,食稍多则腹不适,手足凉,头脑不清晰,微烦躁,面生痘疹;苔白,舌质暗,脉细。

辨证:太阴病。

方证:小半夏加茯苓饮合赤小豆当归散。

姜半夏15党参10枳实10茯苓12

陈皮30生白术12生薏苡仁30赤小豆15

当归10生姜3片

7剂,水煎服。

结果,病愈。

临床亦多见水饮所致心下痞者,根据症状反应,随证治之,用五苓散多有捷效。

病案3:

学生父亲高某某,男,86岁,2021年6月23日网诊。

患者呕吐涎沫,食不下,胃脘不适,大便不畅10余天,怕冷,胃镜检查“食管下段癌”,舌质淡,苔白。

辨证:太阴病。

方证:吴茱萸汤合半夏干姜散加味。

茯苓50党参50生白术60枳实30

陈皮60吴茱萸20干姜20泽泻30

生半夏35生姜60大枣(掰)10枚

5剂,水煎,分多次缓服。

7月6日复诊;

药服尽,吐涎沫止,进流食不吐,大便不畅,余症同前。

辨证:太阴病。

1、依法继续服上方。

2、蜜煎导纳谷道中。

结果大便通。

7月10日复诊:

间断吐涎沫,胃脘不适,口干,大便通畅,小便不利,余同前。

辨证:水逆,水气痞。

五苓散10,冲服,服后饮稀米汤,微汗出即可。

结果身体出微汗,小便顺畅。

继续治疗中。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两条论述了小半夏加茯苓汤,第30条: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晕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第41条: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说明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证的辨证要点是:有太阳表证见呕逆、头痛、渴轻呕急又见心悸头晕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五苓散有8条,在《金匮要略》中论述有1条,其中关于水逆证者是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关于心下痞者是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与五苓散证很是相似,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渴轻呕急,头眩心悸,无小便不利。若眉棱骨疼痛不可忍,并有眩悸者,为水饮冲逆之痰厥,亦属此证,临床家,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在其医案中已有论述;五苓散证渴甚呕急,有小便不利,临证不难鉴别。

病案4:林某某,女,53岁,季杖子人。

青光眼多年,因经济困难未手术,昨日复发,眉棱骨痛不可忍,眩晕,呕吐,不渴,欲食而不得下,上腹凉,腹胀,心下悸,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水滑,脉浮弦,寸显著。

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方证:小半夏加茯苓汤。

生半夏30茯苓45生白术45生姜15大片

5剂,水煎,缓服。

结果服一剂呕吐止,眩晕减轻,药服尽,证已。上方加萤火虫、青葙子、车前子为散,每次10克,姜汁煎服,未复发。

临床中可见阳明痞证和水气痞证,但是太阴痞证也非常多见,太阴痞证为里虚寒,不可以实治,若虚以实治,最易导致胃虚极。关于太阴痞证,仲景书中早有论述,如大半夏汤、干姜半夏人参丸、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旋覆代赭汤、外台茯苓饮、人参汤等证。

大半夏汤方,半夏(洗)二升,人参三升,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二升合蜜,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病重者,水蜜搅匀,纳药,煎取一杯,顿服。主治食后则吐,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之胃反证。现在的食管下段癌、胃癌、幽门梗阻等病很是相似,主要表现是胃虚之心下痞,呕吐者。

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都治吐,而大半夏汤证食后则吐,不食不吐,主证为心下痞;小半夏汤证不食也吐,甚至食不下,但是无心下痞。

干姜半夏人参丸方,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三药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服十丸,日三服。此方是小半夏汤与半夏干姜散的合方,因有心下痞硬,故加人参。主治呕吐不止,心下痞者。特别是妊娠呕吐不止。很多医家认为半夏害胎,干姜大热,孕妇禁用,熟不知胃气不足,水饮聚于胃肠,在健胃生津,去水饮时当以温药和之。

若中气不足,腹满如鼓,内无腹水者,以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水煎,日三服。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中心性肥胖之要药,对于体型肥硕,腹大如鼓且胀,查无腹水,动则气喘者尤良,临床曾治多例此患者,每人服数十剂,连服3月者而身材修长,身长玉立。

若心下痞硬,嗳气呕逆,呕哕噎膈,大便不通之胃虚极者非上方所能治也,宜以旋复代赭石汤主之。旋复代赭石汤由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组成,方中姜、草、枣安中养正,人参健胃除痞,小半夏汤降逆化饮,代赭石镇逆,旋复花温中健胃而下结气,主治胃虚,客气结于心下。临床见胃、十二指肠溃疡多属此证,常以此方加瓦愣子、乌贼骨、川贝母效良。

综上所述,虚痞者多人参证,有人参的方证都有不同程度的心下痞,是因胃虚所致。

临证中单独见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证者比较少,多在较复杂的病患中并见,如前已论述的干姜半夏人参丸,及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等。

宋某某,女,30岁,哈尔滨人。2021年7月22日初诊。

患者六年前恶心,腹胀,腹痛,吐清水,食不下,以吴茱萸汤合生姜半夏汤治愈。今恶心,嗳气,胃胀痛,头昏沉,有时痛,身沉重,乏力,怕冷,四逆,口渴不欲饮,月经错后7~8天,行经5~7天,量正常,行经前胸胀、腰酸,大便溏,小便频,夜尿2~3次,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

辨证:太阴病。

方证:半夏干姜人参丸和茯苓饮、吴茱萸汤。

姜半夏30干姜15党参10茯苓15

生白术60陈皮30枳实10猪苓15

泽泻20桂枝15当归10白芍10

川芎6吴茱萸15炙甘草10生姜5片

大枣(掰)10枚

10剂,水煎服。

8月1日复诊:

脚挛急,心悸,梦多,胃痛,烧心,大便开始成形,余症减,苔白,脉沉细弦。

辨证:太阴病。

姜半夏30党参15茯苓15苍术15

陈皮30枳实15干姜15桂枝15

猪苓10泽泻20白芍30炙甘草15

生龙牡各30元胡10乌贼骨(打粉,冲服)

浙贝母(打粉,冲服)生姜5片

10剂,水煎服。

今天电话回访,除跷二郎腿久坐脚挛急外,余症皆减轻。

茯苓饮是由橘枳姜汤加健胃生津的人参,利尿、治眩悸的茯苓、白术而成,但是对于嗳气频发,嗳气为快,心下满不能食,大便溏者,加半夏成茯苓饮加半夏汤效尤良,若心胸满甚而痛剧者增陈皮、枳实量,加元胡效捷。临证多用于胃炎、胃下垂、胃溃疡患者见此证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