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远:漫话婺源(外一篇)

漫话婺源(外一篇)

作者:潘志远

很多地方,山清,但水已不秀;水秀,但村已不古;村古,但民风已不纯。何处可寻最美乡村呢?
到婺源去看看,据说婺源是能担当的。
从宣城出发,车过宁国时,窗外已青山翠水;过绩溪时,又添上一色粉墙黛瓦的民居,仿佛是映衬,又仿佛是铺垫。
婺源,曾隶属徽州,其地貌、建筑、民风,与徽州同宗同源,是徽州的孪生姊妹。民国时期,被割裂出去,婺源人民曾掀起过声势浩大的回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婺源正式划归江西,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不知是否还承袭着徽风?
说到此,我们颇有骄傲之心,自以为是娘家人,到婺源仿佛会受到特别款待和青睐似的。其实,只是我们一厢情愿,或自作多情罢了。也许婺源早不记得我们这些所谓的娘家人,但我们心里总有一种亲近,这是到别处不曾有的。
有人说,婺源之美在油菜花,可我们此行在盛夏,油菜花早已匿迹。除了油菜花,还有哪些美景:路旁的苍黛,应该是,但并不出众;车窗外的河水清若琉璃,也应该是,但也不惊心。这些年,我曾到处游历,苍山黛水,并非少见。
第一站到婺源李坑,坑在当地是溪的意思。进村,便见一条青石铺的道路,比普通的田埂略宽。路的一旁是田畴,田畴里秧苗正在打苞,很齐很茁壮,这便有了乡村的意蕴。路的另一旁是一条小溪,曰小溪,比我见过的水沟差不多,但水还算清澈。水中长满水藻,还不时见到小鱼;溪两边非砖砌石筑,而是野草丛生,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小溪里停着一些竹筏,十元钱一坐,这是旅游经济的产物,可以招揽游客,但我弃而不用,甚至觉得有些矫揉造作;就那么一段路,踩着田塍进村,更有归家的感觉。
村外路上筑有一亭,曰别亭,是过去李坑人迎来送往之处。这是一个动情的地方,上演过多少垂泪而别的故事,折手相看泪眼的插曲,书册里没有记载,溪水也早忘记,只能由我们妄加揣想了。
这条小溪,东向西流,与很多小溪唱反调,但我喜欢这样的水,像一个人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我的村庄也有一条小河,南水北流,更为另类,但她赢得过我无数的美梦。
导游说,这条小溪上有十三座半桥,都是李坑历代中举做官之人建造的。在这里有功名的人,才有建桥的资格;那半座桥,是一个中举为做官人所建。虽曰半座,其实也不是真的半座,只是略短而已,其他桥长六米,它只有三米。如此看来,桥是那时中举为官人炫耀的资本,可与现代许多名流相比,非但不让人訾议,反倒让人美誉,因为这毕竟都是善举,留传百年、千年的善举。
一路上,都是村民的摊点,向游客兜售他们的特产。诸如樟木块、樟木梳、茶叶、泡脚气的草药等,与别处不同的是,都比较廉价;物美不物美,我没有购买使用的经历,自然不好评判。可在其他景区,不物美的东西很多,但价抬得很高,至少是外面的两三倍。但从这一点看,李坑人算是淳朴的,他们的经商意识仿佛刚刚启蒙,绝没有城镇商人的非凡手段和奸狡猾坏。这也应该算是一美,我暗想。
村庄的建筑沿溪水两边一字排开,向南北纵深推进,可南边少,北边多,可能是受北尊南卑的风水理念影响所致。他们逐水而居,不只是图生活方便,而是为了汲水之财气。因为在古代风水说中,水是财气的象征。也正因为此,他们在村外建了一座锁龙桥,应验如何,不必深究,这是一种古老美好的愿望,由不得我们厚非。
青石路正中建有一亭,曰申明亭,是村人聚会之地。每月初一、十五,众人云集,评判村人的功过是非,且规定犯有大错的人,不允许从亭证中通过,只有彻底改过后,才能获得从亭正中走路的资格。在我看来,申明亭是李坑古代的道德法庭,对犯错人的处罚,是心惩。今天,我们凡事都求助法律,仿佛法律万能;其实轻道德,弃心惩,固然人性化了,但教化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经过导游解说,我明白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俗语的由来,也感到了此亭的震撼。我抬起仰望的目光,心生敬畏之情。敬畏是个好东西,冒出这个念头,我暗自发笑。此亭还有一个功能,搭上木板,可做戏台。这里曾载歌载舞,曾人头攒动,是教化场所,也是娱乐场所。这里聚人脉,伸正义,虽陈设简陋,但我不敢小觑。
村中,有许多古民居,都沿袭了徽派建筑的风格,是正宗嫡传,还是旁门分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质。譬如徽商的儒雅胸怀,文化眼光,悠闲淡泊的气度,这些我拿不出确切的证据,但绝对看到了许多零碎的映像。
村中,这宅,那屋,这堂,那府,自然不少。我们从门前经过,在巷中穿梭,听导游如数家珍地解说;不知真伪深浅,也不好说长论短。纵然知,也不能说长论短,因为在别人的地界,别人的门前和府中,我们只能心存歆慕,否则就是大不敬,被轰出门,讨个没趣,再落个不受欢迎游客的恶名,就得不偿失了。
李坑真有福分,北东南三面环山,东面略低,放入紫气,西面敞开,不遮夕阳,也便于空气流通。在这样的摇篮里,田畴中,溪水旁,结村而居,焉能不是一种幸运?!
但我也略为李坑叹息:一条高铁穿村而过,一座座巨大的桥墩已经落成,十分抢眼,要不了多久,高铁建成,每日列车轰鸣。宁静被打破或彻底丧失,人心会不会因此而浮躁,我不得而知。
这是一种牺牲,是李坑为婺源人民,也为自己将来现代快捷的生活付出的。夸大点说,是一种遗憾和隐痛,但已深深嵌入李坑的肉体和灵魂。或许这是我的杞忧,并不为他们所认同,何况从我这个自诩的娘家人的嘴里说出来,并无多大分量,我就不多饶舌了吧。
绝妙的村庄 
倘若不多向前走几步,你绝对不会发现,在这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里,竟藏着一个偌大的村庄。晓起是生态的,也是绝妙的。在来的路上,导游已向我们暗示,说这里发现了黄喉噪鹛,但我以为是吹嘘,是谁不说俺家乡好的翻版,现在我震惊了。
在进村路口参天古木的荫蔽中,有一座古坟,坟冢已平,一块略显斑驳的石碑上,刻着一个叫汪万五人的名字,他是晓起村的创始人。当年,他是得到高人指点,还是另有慧眼,发现了这块福地,并在此定居;百年之后,他又嘱咐后人将他埋在路口,冥冥之中,他的魂灵监督着他的后人,也庇佑着他的后人,使这个村庄不断壮大。
当路有一座古亭,曰由来亭,无大奥妙,但用心深微。他给村庄取名晓起,无非是希望他的后人,都能闻鸡而读,披星而作,这是乡村人的美德,世代相传,也是晓起得以发家的保证。
顺着青石路走进去,有一座石桥,桥下是一条小河。河有些特别,北水南流,环村而去。如果说水是一种财气,那么如何走向,如何流势,并不重要;关键要与村庄贴在一起,就像一大笔钱,从左边得,从右边得,在后面得,在前面得,只是细节不同而已。
村庄里高墙深院,古屋老巷,随处可见。但有明堂的,也只那么几处,那是游客的看点,导游们津津乐道。可我把更多的目光投给了普通的民居,它们没有依赖,没有继承,创业也已不易,守成更加艰难;尽管这些普通的民居并不显眼,但我相信里面一定藏着足以夸耀的故事。
大多数家门口都摆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你路过时,他们便向你吆喝几声,向你兜售他们的手艺。即便如此,村庄里一点也不喧闹,给人感觉依然很宁静:这或许就是村庄与街市的区别吧。
村里做生意的人,个个神态安详,面色平静,没有街市商人的焦灼和精明,他们并不刻意向客人兜售什么,一言一行,都显得从容和淡定。他们有田有山,有丰饶的物产,又有勤劳的习惯,衣食无忧,所以没有都市商人的重压和强烈的财富欲望。做买卖仿佛是遮遮手,练练艺,是一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们很悠闲。悠闲是一种最好的人生状态,悠闲者的幸福指数远高于紧张忙碌,高于快节奏的旋转。
最后一处景点,是看晓起神樟。一棵千年古树,需要六人张开臂膀才能合抱。也许是当地人的虔诚,也许是导游的忽悠,说绕神樟转一圈可得官运,转两圈可得财运,转三圈可得桃花运,转四圈可得平安运。我也随众多游客一道,绕树四匝,表面上看,是不能免俗。其实我心里,另有所图,是简单点,是打探和思考,是不自觉的绕圈,用这种从众的行为,表达对这棵树的好奇和敬畏。
绝妙的大树荫庇着绝妙的村庄,似乎这并不算完:放眼四周,北东南三面是山,西南是一道围屏,构成一个盆地,晓起就躺在盆地中央。白天山岚为风吹拂,散入村庄;中午日轮当头,照得人慵懒;夜间月色倾泻,满村流辉。夜枕松涛泉唱,昼闻鸟歌蝉鸣,梦梦醒醒,醒醒梦梦,这是老庄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却被晓起人拾取,晓起是幸福的。
我倾慕晓起,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但愿不是辞不达意,言都由衷。
作者简介

潘志远,男,安徽宣城人。作品散见《文苑》《青春美文》《作家村》《辽河》《作文新天地》等,收入《被照亮的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精品年选》《中国人文地理散文精选集》,获行走天下全国美文大赛三等奖,出版诗文集《鸟鸣是一种修辞》《心灵的风景》《槐花正和衣而眠》。参加第十四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中国好散文诗主持人之一。

原鄉書院总目录(点击可直接阅读)


(0)

相关推荐

  • 婺源拾秋

    十月份几个朋友就计划到秋色轮美奂恍尤如仙境的婺源,可大都在家族企业"上班"(带孙子),眼看入冬快到<大雪>了仍凑不齐,只好分两拨我们第1批12月1日出发. 早上八点半出 ...

  • 婺源李坑,我读懂了你的悠闲恬静

          婺源县秋口镇的李坑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正如<梦里老家>歌中所唱的那样:这是我迷恋的醉人风光,小桥流曲水,鸟语绕梁,袅袅云烟,清清小河在心田流淌:弯弯的小巷通向我的梦乡 ...

  • 潘志远:豆腐花 | 就读这篇

    豆腐花 潘志远 打豆腐是农家准备过年的前奏.农妇们将自家地里收获的黄豆晒干收藏,一直放到腊月,再拿出来,放在木桶里,用水浸泡.大约一两天,黄豆泡胀后,即可上磨. 磨黄豆是一件累活,下午开始,一直要磨到 ...

  • 潘志远:好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外一篇)

    潘志远 山坡上,河堤上,田埂上,到处长满粉嫩的青草,这是一年中牛最滋润的季节. 牛的胃特别大,一路啃过去,啃着啃着,肚子涨了,停下来拉出一堆牛粪. 而旁边正好开着一丛鲜花,顺手折一朵插在牛粪上.看到这 ...

  • 潘志远:地坛访问记(外一篇)

    潘志远 偌大的地坛落在偌大的北京城里,绝不亚于一根针落进大海,寻找起来,真不容易,尤其对一个初来乍到京城的人更是如此.我只得捧着地图,上瞧下看,左寻右觅,大致确定了方位,先乘一号线地铁,至复兴门转2号 ...

  • 潘志远:我将时光悄悄挪移一千年(外二篇)

    我将时光悄悄挪移一千年(外二篇) 作者:潘志远 我将时光悄悄挪移一千年,挪到北宋.在一个薄阴的天气,我左肩挎着干粮,右肩背着雨伞,风尘仆仆地走在赶往汴京的路上:或者竹杖芒鞋,一蓑烟雨,跋涉在千里迢迢的 ...

  • 潘志远:树和鸟的故事(外一篇)

    树和鸟的故事(外一篇) 作者:潘志远 这是一个故事,有头有尾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事件的起因俱全,过程不甚了了,结果低头不见抬头见. 这故事年代有些远,且听我倒叙. 那时,世界还小,和我一般 ...

  • 潘志远:民间的雪(外一篇)

    民间的雪(外一篇) 作者:潘志远 雪是属于民间的.我在民间,抬头看雪,雪便放弃天堂,从天堂门外美丽的的彤云上,扑向我,扑向让它羡慕的民间. 雪爱民间的柴扉.那用树枝.竹枝和稻草编织的柴扉,挡不住它,它 ...

  • 【散文诗百家作品连播】安徽/潘志远 贞丰里:乡愁袭来,我枕皓月清辉而眠(外二章)

    21世纪散文诗·第242期 贞丰里:乡愁袭来,我枕皓月清辉而眠(外二章) 安徽/潘志远 破茧成蛹. 从都市的喧嚣,从田畴的绿浪,从贞丰古老的册页,千年时光深处--化一只周庄之蝶,翩跹江南吴文化的鸟语花 ...

  • 【《中国21世纪散文诗年鉴》用稿连播】安徽/潘志远:瓜族逸事(外二章)

    21世纪散文诗·第119期 瓜族逸事 西瓜太圆滑,又爱穿花衣,喜欢到街市凑热闹,被人抱在怀里:只要给钱,就掏心,甜言蜜语,很有点像风尘女子. 香瓜露着肚脐,仗着自己有一个好出身,到处招摇,最终逃不了挨 ...

  • 【安徽】潘志远《阳光叽叽喳喳的欢叫(外二章)》

    21世纪散文诗·第79期 阳光叽叽喳喳的欢叫(外二章) [安徽]潘志远 阳光叽叽喳喳的欢叫 一千多年前,那只被孟浩然五绝的鸟,就在窗外,一声声地搅扰着我的春眠. 不觉晓,那是假的.我只是贪恋假期最后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