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解谜13,致考古学界的万言书信,紧急呼吁两岸合作解读甲骨文
●呼吁抓紧在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成立“先秦文字工程抢救中心”;尽快成立综合学科小组:纠正以前错误解读并命名的“司母戊”、“司母辛”鼎、“妇好”墓;并重新编写展览、宣传题材,特别是尽快纠正教材中的内容。
●夏的历史对我们极其重要!夏朝是中国现代历史定义中第一个开创了华夏民族国家管理的朝代,如果我们连这个朝代都不存在,或者找不出存在的证据让世界信服,那中国历史的准确性就会受到怀疑,相应而来就是对于中国文史学界严谨性的怀疑。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却连自己的古代朝代之首夏朝的问题都一直都没有搞清楚,这是十分悲哀和难堪的!
谁说无夏的文字记载?其实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很多是有关夏的记载,只是我们过去没有找到正确解读甲骨文的方法,特别是不知道第二阶段文字的特点。
●笔者是在极其繁忙中挤出时间才完成了近2万字的此文。主要原因是笔者的《策划学(第七版)》中文版6月刚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后,由于此方面理论在世界范围都属于开拓性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继第六版由世界权威出版社Cengage Learning翻译作为全球教材后,本书将被再次翻译作为全球教材,正在紧张与编辑商谈翻译和出版工作,所以尤其繁忙,但又觉得此文涉及的问题太重要了,所以万般无奈挤出时间完成此文。
目录
一、印证:笔者先前的解读与后来的挖掘的结果是否相符?
二、对于先秦考古,我国考古界存在重大问题,整体水平让人比较失望!
2. 三星堆与金沙究竟谁先谁后?
三、三星堆5月出土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夏”的证据却为何不承认?
四、从三星堆考古引出的必须正视的几个问题
1.中原文明中心论问题,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先后的问题
2.三星堆与安阳殷墟的时代先后?谁的文明程度更高?考古中用碳同位素测定年代就非常准确吗?
3.众多证据显示三星堆比中原文明早:三星堆经历了夏(或更早)的全部或部分时期,以及商的部分时期
五、发现无比震惊问题:对甲骨文(先秦文字)的解读的方式犯了致命错误!要重新纠正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六、三星堆申遗问题
七、紧急呼吁抓紧在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成立“先秦文字工程抢救中心”!并呼吁两岸合作解读甲骨文
1.代表华夏文化核心的二个鼎的铭文及上面的纹饰解读是错的!
2.应该紧急成立综合学科小组重新解读“妇好”墓的问题
3. 紧急呼吁抓紧在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成立“先秦文字工程抢救中心”!并呼吁两岸合作解读甲骨文,因为台湾也保存了大量的此类文字。
4.重新解读甲骨文,并非是对做出贡献的先贤们的不敬
八、为何笔者要来研究三星堆?有无此方面学术功底和素养?
九、结尾
一、印证:笔者先前的解读与后来的挖掘的结果是否相符?
笔者前期已经解读了极其重要的玉璋(“三星堆解谜,第一重磅证据抢先看!用证据说话后续将公布更多重磅”),笔者解读了:这个玉璋相当于后来的墓志铭(还有更准确的名字,这种玉璋在形状上也存在一些区别,以及于为何要这样制造都有它的意图,另见论文),让人非常不解释的是,如此重要的文物出土了几十年,竟然没有人仔细研究解读图案表达的意思。笔者第一次分析了玉璋上面的图案表达的意思:玉璋上标明了共有8个坑,所埋葬的器物主要是祭祀的哪些人。
当时正在挖掘中,对于是否为祭祀坑也还没有完全定论,以前长时期有几种观点:第一,祭祀坑;第二,埋葬墓;第三,因搬迁故意砸毁;第四,外力破坏;第五,地震或突然的水灾等。而笔者在4月18日就玉璋上的图案分析得出是:祭祀坑。
而现在挖掘已经接近尾声,已经证明了笔者的解读。因为玉璋上的图案清清楚楚地记录和表达了三星堆埋葬的器物的用意,只是过去长时间人们没有去认真研究及理解到。
如果我们置于当时的生活场景去理解三星堆每件文物,就能对他们当时表达的用意豁然开朗。笔者多次说过能对三星堆每件文物的意图都能给予让人信服的解释。包括大家认为神奇的所谓纵目人(根本不是什么纵目人)(另见论文)。
其实三星堆这种祭祀包括玉璋的形式,现在四川很多地方都还在保持,只是使用的材质有所改变。现在多用纸做成小型模型,然后拿到祖坟边或选择一个地方进行焚烧。
看下图,现在的祭祀品,有汽车、房屋,只是用纸做的小模型,而三星堆做的却是实物,并且不容易焚烧,但采取了砸烂的方式。由于这些实物有的很结实,砸的时候又有轻重,所以器物得以部分或整体保存下来。
而从三星堆的时代后的祭祀习惯又有所改变,从殷墟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对于真实器物人们是在祭祀时完整保存下来,并不砸坏或焚烧,从此得以延续,这种习俗大概是商朝已经开始,周至汉到后来的埋葬品,很少有砸烂或焚烧实物这种习俗,特别是汉更盛行埋葬品接近真实生活。后来时代逐渐改为用成本低廉的仿制品再用焚烧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笔者前面也说过,为何不先用论文形式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周期太长,而是抢先把这些观点发表在公众平台上,主要是根据笔者掌握的众多证据发现了保护三星堆这一全人类共同遗产的重要性、紧迫性,但发表在平台上的文章一般难以作为学术业绩得到学界认可、引用,只是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及大众的关注。而5月26日四川省人大出台了《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草案)》让笔者感到了欣慰,笔者可以静下心来撰写论文然后用专业形式表达出来。
二、对于先秦考古,我国考古界存在重大问题,整体水平让人比较失望!
1.方法上存在重大的问题:闭门造车和追求文献,而忽视去了解当时的生活场景及祭祀意图。
先秦考古与此后时代有很大区别,先秦先献较少主要依靠去理解文物及支离破碎的文献,而秦以后有较完整的文献,可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找答案。
不去深入了解当时的生活场景及祭祀用途,对文物的理解是牵强附会甚至强加乱解,但形成权威后,就一直延续误传。即使有不同见解,因无充足的证据,声音很快被淹没,特别是表现在对“妇好”墓的解释上最为典型。虽然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异议,但从未得到主流重视。
对出土的很多先秦时期的文物不求甚解,由于查不到文献或只有极少文献,就用是作为 “礼器”一概而论。而缺乏去深入探究每件文物为何要用来祭祀?每件文物各自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每个器具当时在现实中的用处是什么?并非用一句“礼器”笼统概括就能了事,而不从当时的生活场景、风俗习惯去深入一一了解。
学界考古的这些作风自然也影响了普通大众,表现在三星堆的考古上:第一,出土了几十年极其重要的玉璋相当于后来墓志铭的东西,上面记载得清清楚楚有多少祭祀坑,主要祭祀的哪些人;黄金纸包裹的杆(只是里面已经碳化)上面的图案加上出土的大量鱼钩,明明白白表达了是用于纪念鱼凫的钓鱼杆,而偏偏视若不见,非要臆想或强加成是什么与西亚有关的权杖;青铜高立人身上甘蔗的各种状态、圆尊上有关蚕的形态和吐丝的图案描绘得如此清晰、明白,然而很多人却选择性盲视,非要去神化这些器物!
2. 三星堆与金沙究竟谁先谁后?
正是我们先秦考古方面方法上的问题:闭门造车、不求甚解,导致在先秦考古方面出现了很多错误。
在三星堆与金沙的关系上也是一个重大例子。目前我们仅凭某种推断就得出:金沙是三星堆的延续。
但若深入考察金沙的文物,去分析这些文物当时的真实用途,其中有二件重要文物基本能判断:金沙遗址比三星堆要早,而且之间未必存在紧密关系。第一件,金沙遗址比三星堆出土的象牙要多得多;第二件,特别是以下这件重要文物。
有时文物代表的特征比碳14测量年代还准确,虽然理论上碳14测量的结果本身非常准确,但在选择标准物和测量方法上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而某些文物本身却具有显著的年代或生活水平特征,比如清朝埋葬者衣服与民国肯定不一样,不用测量碳14就完全能准确判断是清朝。并且某些文物应该是随着时代进步的,而不会比上一个时代落后。
而金沙遗址如此多的象牙加上此件重要文物,就基本能判断所处时期比三星堆要早(另见论文)。
为何目前得出金沙遗址比三星堆晚,甚至说是三星堆搬迁过去的,主要是靠推测以及没有认真去研究每件文物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3. 玉璋、玉琮 、尖底瓶
玉璋、玉琮、尖底瓶这三种重要文物很多遗址都出土过,但让人惊讶的是居然没一个学者给予了正确的解释。而这些文物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以前除了玉璋的用处主要用于祭祀外,其他二种10~20%的家庭自己拥有,100%的家庭都用过。
问题出在哪里?依旧是闭门造车,只知道查文献,而不去置入古代的现实生活场景,以及了解一些真实的风俗习惯!
任何祭祀物与某种祭祀行为或动作都不是无缘无故,或凭空想象,都与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社会要求紧密相连,比如现在农村祭祀的时候要烧火纸,而为何不烧一捆木柴?要放鞭炮,在新的坟墓里面也要撒入很多火纸,这些祭祀行为都有其时代特征和表达的意思。
而现在为了环保已经要求用鲜花代替,烧纸祭祀可能若干年后就消失了,但后来考古者挖出这些祭祀物时,就应该彻底弄懂现在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原因,这些祭祀行为都是与现在时代习俗、要求紧密相关。
以上玉璋为何要如此造型?头部要造成如此形状?中间的小支状代表什么?整个玉璋有哪些寓意?这些细节都有它的来源和本意。
以上很多遗址都出土过的玉琮,竟然也无人解释清楚它究竟是什么?各种解释都远离了本身的真实的用途,实在让人费解。而在古代相当长时期,它们是非常普遍地存在。
以上尖底瓶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半坡、庙底沟、西王村等遗址中。
目前有以下观点但都被否决。 (1)“汲水器”或“盛水陶罐”:1989年,半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用7个尖底瓶,做过了“打水”实验,结果呢,当这个瓶子在水中灌满水后,就会再翻过去,根本拎不上来。而且,在一些尖底瓶上,根本没有两个耳朵。
(2)“祭器或礼器”:小口尖底瓶大范围地长时间地流行,也表明它不是礼器,说明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3)酿酒或盛酒。有学者从尖底瓶里提取了淀粉粒和植硅体的残留物,并由此得出这些是酿酒的原材料,为“尖底瓶”是酒器的说法,找到了直接的证据。但有学者研究认为,根据半坡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 其居民可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普遍的酿酒、饮酒活动。
另外还有一些稀奇的观点:
(4)“攲器”:古代计时器,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 (5)“魂瓶”:装入灵魂。
但对于某个遗址就出土了很多数量,而且后来时代又没有了,以上二种观点更是无法解释。
笔者可以现场演示这些尖底瓶的真实用途,并且深入解释为何有的有耳朵?有的没有?真正用途是什么?怎么操作?为何要如此制作?以及后来被什么代替?而且在有的家里可能还保存有类似物品。对于不同形状的尖底瓶,它的用处都一样。
如此简单的器具竟然无人知道它的真实用途,主要是考古人员根本没有深入去了解当时的生活场景造成。
三、三星堆5月出土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夏”的证据却为何不承认?
今年新出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证据。
今年5月出土的这件文物应该是 “夏”字最早的甲骨文,目前我们掌握最早的是西周和春秋“夏”的甲骨文字形。
从第二阶段文字特点看此字形表达的意思,又是从三星堆出土,再加上其他旁证,综合这些因素得出:此字应该是“夏”最早的甲骨文,但如此重要的文物证据为何却不敢承认?!
从而推测:三星堆应该是“夏”最早的都城。
四、从三星堆考古引出的必须正视的几个问题
1.中原文明中心论问题,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先后的问题
网上一直有种论调:说考古部门故意隐瞒三星堆历史,担心三星堆文明早于殷墟(中原文明),因为好像流传一种观点:黄河(中原)文明的中心论问题。
a.笔者认为这种论调是一些无知者、无聊者的炒作和杜撰的话题。
b.中原(黄河)文明中心论作为历史观点或理论本身是伪学术。
第一,历史的长河如此漫长,怎么能确定中原(黄河)就永远是文明的中心?第二,良渚文化不是比中原(黄河)文明早,而从地理位置说,远离了此区域。
c.一些学者极其狭隘的区域色彩学术观点
一些学者以自己现在的出身或居住地对待历史事件,三星堆已经是近5000年前的历史,每个人以现在的区域去判断,其祖祖辈辈早已经过了无数次迁徙,早已无法知道自己的祖辈是哪个区域。假如一个学者从自己现在居住的区域对待历史事件,那是极其狭隘的区域色彩的观点;再有,古代三星堆人的位置正好处于黄河和长江的交汇区域,往下是长江的上游,往上则是现在陕西、甘肃的区域,则正是黄河流径的区域。
而长江和黄河都是我国的国土,无论先起源于哪里?这有什么好争论的?正如有一首歌《大中国 》中的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依照某些人的奇怪思维,难道唱歌时“黄河”都应该在“长江”前面?
特别对于一些上古历史,只能以出土的文物、文字为依据来解读,谁发达?谁先谁后?随着出土文物的考证随时可能纠正和改变,并非一成不变。
2.三星堆与安阳殷墟的时代先后?谁的文明程度更高?考古中用碳同位素测定年代就非常准确吗?
a.经常看到一些专家解释三星堆的文物时说“与中原铜器很相似,是由与中原铜器发展而来,比中原的工艺落后”,但同时又认为三星堆比中原文明要晚。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如果三星堆比安阳殷墟时代要晚,又是从殷墟传承而来,不只青铜技术其他文物都应该比中原高呀,因为技术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越来越落后。
有文章得出“从器形到纹样都是典型的中原商朝风格”,从哪些器形?哪些纹样?文章没有任何列举,像这种武断的结论充斥整个中国考古界。
三星堆和中原肯定具有关联性,肯定同属于华夏文明,但谁先谁后,需要用文物作证据说话,并不是就先入为主或武断得出:中原文明早于三星堆而器物制造技术又比三星堆先进,这样互相矛盾的结论。难道工业制造、农业生产等技术后时代比前时代是倒退发展?
局限、固守于黄河(中原)文明与长江文明(巴蜀或良渚等)谁先谁后,是极其狭隘的区域色彩和行为。
b.掩埋坑用碳14测年并不能真实反映遗址的实际年代,只有结合器物与遗骸的测年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此遗址的实际年代。此外,还须结合古籍记载来修正所测年代的误差。
关键是测量物的选择和确定, 测量结果并不是就是定论,不能过于依赖碳14的年代测定。
c. 三星堆用碳14测年的结果
1986年一、二号祭祀坑属于抢救性发掘,并没有采集测年样本。另外,当时的常规碳14测年法所需样品量很大。一、二号祭祀坑中可供测年的动植物样本基本都经过了火烧,有机组成部分保存较差。要从这类样品中提取足够的纯净有机组成部分很不容易。
1997年时,四川选择了三星堆一号坑的木炭样品送到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进行了测年。然而这次测年的结果误差很大,年代的不确定性可以差好几百年,据介绍用骨渣进行碳14测年,首要程序就是去除污染。如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骨渣原本就经过火烧,再在地底埋藏数千年,胶原蛋白不断降解,用酸一泡基本就没了,所以,此次无法用来进行细致的年代讨论。
此外,当时也没有针对送检的木炭样品做进一步分析,不能判断是不是木炭因为年轮或是木炭空隙包含了黏土等物质,造成了年代差。
因为当年测年效果不佳,考古学者根据出土青铜、玉石器等文物的年代特征以及地层叠压关系,综合判断了一、二号祭祀坑的大概年代上限不早于殷墟一期,下限延续至殷墟三四期。
这个未能早于商朝的结果令“夏都”说的拥趸大为不满,三星堆“不敢做碳十四测年”的阴谋论开始流传。
2021年4月17日三星堆祭祀区4号坑的碳14测年结果公布,95.4%的概率在距今3148-2966年左右,属商代晚期。
而且这次的测年只是三星堆祭祀坑测年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针对祭祀坑的年代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测定工作。
6座“新坑”将全部做碳14测年,已经从正在发掘的其它5座坑提取并测量更多样品,当6座坑的测年数据全部出炉,关于三星堆青铜文明所处的年代或许将更加准确,由此将为三星堆祭祀坑的多学科研究提供精细的年代支撑,争取在今年完成6座坑所有的测年。
3.众多证据显示三星堆比中原文明早:三星堆经历了夏(或更早)的全部或部分时期,以及商的部分时期
代表中原文明核心的殷墟墓群考古并未做过碳同位素测定年代,也是依靠文物加文献推测。
代表中原文明核心的殷墟墓群考古发掘较早是从1928年就开始,当时也无条件做碳同位素测定来判断年代。只是根据有关文献,如《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记载整理得出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
目前考古界认为安阳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至1046年)的古代都城,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
先排除测量碳14的方法,以下因素也有非常充足的说服力能够证明三星堆比中原文明早。
(前面才说了用测量碳14的方法运用在考古里面测定年代,虽然碳14衰变的过程是一个稳定和准确值,但选择的测量物以及测量方法上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在考古时用测量碳14来确定年代并不是唯一标准,必须结合器物、文献记载来等综合因素。)
a.笔者掌握的还未公开的重磅证据。特别是其中的文字证据(为保护文物需要,暂时不能透露)。
b.三星堆青铜高立人甘蔗状态图案、圆尊蚕状态图案与后来的鼎上图案对比分析,三星堆应该是发源地。从而也能看出:中国几千年鼎的纹饰及一些器物纹饰,由三星堆衍射而出。
此方面参见“三星堆解谜一声惊雷!国之重器鼎文全释错!甘蔗哺乳成就华夏文明!”又名“三星堆解谜(六)远古的三星堆人在叹息!以此文祭奠我们伟大先祖!”
c.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器,其工艺十分粗糙,完全落后于中原地区。
d.三星堆还没出现方鼎,只有圆鼎(尊)。
e. 安阳小屯村5号墓(错误解读为妇好墓)的文物与三星堆对比,具有很多相同性,但从甘蔗纹饰的原创性,以及甘蔗酿酒、制糖的技术、使用的器械都比三星堆高和先进。技术是向前发展,不可能后面的时代比前面的还落后。加上5号墓里面大量的铭文记载(以前错误解读或没有破解),笔者依据这些(而不是碳同位素)综合判断:河南殷墟5号墓的历史比三星堆晚。
f.三星堆主要是象牙,而殷墟主要是马骨。
出现如此多的马骨显然已经是国家为了战争需要,如果是私人喂养,则难有如此大数量,人们大量养马的时间比大象在后。因为大象在战争里不仅笨拙,而且容易敌我不分,误伤友军,所以象骑兵的使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夏以后的战争比夏及以前更为频繁和残酷,人们才把大量马用于战争,而三星堆马骨都未出现,由此也可以说明三星堆比殷墟历史早。
诸多因素判断三星堆比以殷商为主的中原文明要早,后来进行了搬迁。
五、发现无比震惊问题:对甲骨文(先秦文字)的解读的方式犯了致命错误!要重新纠正还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1. 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因为笔者解谜三星堆必须接触到一些甲骨文,所以又必须去解读这些古老的文字,而笔者本科就读于川大中文系也正好具有此方面的功底,然而却猛然发现过去对甲骨文的解读犯了方向性的致命错误:公布的甲骨文字表中绝大多数字根本不是现在的单个表意汉字形式,现在的文字属于第三阶段的表意文字。而绝大多数甲骨文是属于第二阶段的文字形式。
笔者深入研究后发现了文字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
第一阶段是图画。容易理解,但不容易书写,所以影响传播。夏朝以前基本是此类;
第二阶段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这种形式的字具有图画和文字共同的特点。为了传递方便,对图画用线条的形式进行简化,然而已经基本无法表达图画中的立体、透视,但它们表达的却依然如图画一样是简单或复杂的场景、发生的事件,并不是第三阶段的高度简化、抽象的线条文字。这种文字特点经历了夏创造这种文字形式,到秦统一中国后对文字进行统一、简化和规范。
第三阶段是简单的线条文字。特点是:单一的文字符号,书写简洁、简单、易于传播,但表意比复杂的图案要狭窄。
很多第二阶段的文字都不能看作是一个第三阶段的单一文字,它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图案”,它表达的还是非常复杂的图画的意思,只是把这种图画用线条简化出来而已,表示的却还是一种场景、事件。若要用后来的符号文字表示,需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才能对应这个简化的图案。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文字,容易认识且初学容易,即使在没有强制学习基础上,或简单讲解基础上也能部分或全部理解到表达的意思。特别是在古代没有对简洁的线条文字进行强化学习的条件下,这种文字也更能方便传授时能理解表达的意思,但是再传递困难。第三阶段文字,初学只能强记,如果没有最初的强加学习,无法理解表达的意思,需要先强加传授。特别是第三阶段文字如果出现传授断层,则永远无法理解其意,而第一阶段属于图画,而第二阶段还有部分图画功能,所以能够再解读。
对于绝大多数甲骨文都属于夏至秦之间第二阶段的文字,所以并不能用今天属于第三阶段的文字形式去强行一一对应某个字,因为它们本身表达的意思却依然如图画性质:是简单或复杂的场景、发生的事件。
而让人吃惊的是:先前解读甲骨文时,人们竟然没有认识到第二阶段的文字特点!
这样破解的结果当然很多都是错误的,自然导致除了对大量刻在骨头上的甲骨文,还包括很多先秦竹简、玉刻、石刻上文字的错误解读,以及大量文字无法解读。
2.笔者用文字发展的特点,实战破解一些难解和重要的甲骨文
我们来具体破解如以下公布的一些难解的甲骨文字,这些字绝对不能用第三阶段的文字特点去强加对应某个单一的文字,因为它们属于第二阶段的文字,同时具有图画和文字的特点,表达的意思却还是复杂的图画:场景、事件,只是对图画用线条进行简化成了文字形状。如果要用第三阶段的文字进行转换,并不能用单一的某个字去强加对应,而是要用几个字或一句话甚至几句话。
以下是公开征集的特别难解的一些甲骨文。
比如第一个字就是表示“4个人抬轿的场景”。左边上的人已经弯下腰并且二只手拉住了轿子的一个脚,左边下的人弯下腰一只手抬住了轿子的一个脚,右边上的人一只手抬住了轿脚但没弯下腰只是略弯,右边下的人已经弯下腰并且二只手拉住了轿子的一个脚。如果非要用一个单独的符号文字来强加表示,怎么能表示出来?只能用“抬轿”来大体概括。
大家认为非常难解的一些甲骨文,依据这种规律,很多几分钟就能迎刃而解!
第二个字其实也表达的场景、事件,很多人都见过。下面一行甲骨文字表示发生的一件复杂的事,对此事做了完整的记录(解读另见论文)。
怎么能用后来表意较为狭窄的单字去一一对应这种处于图和文字之间形式的甲骨文?
现在解读甲骨文的时候没有了解到第二阶段的文字特点,却非要强行用第三阶段的文字去一一对应。整个甲骨文字表都犯了这种致命的方向性错误。
造成的结果自然是错误解读,所以造成对一些甲骨文记录的文献错误、牵强附会的解释。乃至很多字无法解读,对于这些记录就无法理解表达的意思。
其中对存放于国家博物馆和社科院院的二只鼎的铭文(甲骨文)错误破解就是其中重要的例子,最为严重的就是所谓“妇好墓”,完全是强加的方向性都完全错误的解读。胡乱解读为一个历史上无任何记载的商王的妃子“妇好”之墓,至整个历史界都感到莫名其妙。
导致如此重要的文物因错误破解却无人知道其真正价值!
特别是导致对已经出土大量的甲骨文无法解读,而用记录的古代商王占卜的内容来搪塞,其实这些甲骨文记录的是夏甚至以前或至秦时期与生活、种植紧密相关的内容!
像以上这几片也视为商王占卜内容而极其难解的甲骨文,其内容根本不是什么占卜内容,而是记录了当时农作物的种植方法,非常具体和详细,在何时下种?用哪些工具?用什么动物耕地?何时收成?第二年又应该怎样做等等,怎么会是占卜内容?
这几片甲骨文中有“一”、“二”、“三”、“∧”“X”等简单字符,以前错误解读为这就是占卦的“卦象符”,这完全是错误理解!
甲骨文(严格地说应该是先秦文字)中,有几个简单的字符,除了以上几个外还有“∨”、“<”、“>”,尤其“Y”(近似)这个字符,必须理解到它们的意思,而绝非是甲骨文表中所对应的单个的汉字。
这些符号与当今同样的符号或文字表达的意思相差很远,当时表达的意思和用途都有它最初的来源(另见有关论文),这些简单的符号表达的意思也体现了古人相当高的智慧。
甲骨文(先秦文字)中还有一些特别特别重要的字,因为非常关键而且用的地方比较多,如果错了就是犯的方向性错误,并且会导致很多的错误。比如以下这个字:
甲骨文表中用的“凶”字注解。解读为卜卦问“吉、凶”,然而这个字古代相当长时间根本与问卦无关,自然与“吉、凶”丝毫不沾边。表示没有盖子的容器如锅类,或缺了一边包围的平面或浅立体,比如耕种土地或水田时,其中一边不作处理。
“凶”字里面有“x”,整个字表意正是建立在此“x”字符表意之上,“x”表示整个平面的意思。古人看到一片土,如何确定占为己有呢?当然可以画或行走整个封闭圈地的形式,但是那样明显太用时间或操作困难,所以采用简单的形式,就是用倾斜交叉行走(或画)二笔的形式进行操作,目前这种方式也为偏远的乡村所用。
以下这个字在先秦文字(甲骨文)中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因为在农业耕种中很多与此有关,而甲骨文很多是记录的与农业种植有关,那种时期农业本身的重要这也极易理解为何古代要把这些作为记录的重点内容。
以上的二个甲骨文同样属于第二阶段的文字形式,同理不能用第三阶段的单个文字去强加对应为“贞”,它表示的是“无盖的立体形状”,诸如农业中经常用到的“打窝”、“开沟成行”,还有坟墓的“坑”。
笔者在“三星堆解谜七,惊喜过望,山海经早期版本可能找到,可能实锤夏朝”一文中还分析了曾经悬赏10万元破解每字的甲骨文,笔者认为破解获奖的字解释还是错的。解读者认为是“蠢”,其实应该判断为“藕”;在“三星堆解谜八!文物证据难显外星文明,高文明证据却在安阳殷墟墓”一文中,笔者还纠正了小屯村5号墓(错误解读为“妇好”墓)大量文物上面被错误解读的铭文(甲骨文)。
六、三星堆申遗问题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在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进三星堆 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现场宣布三星堆遗址将联合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遗址公园,持续推动三星堆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但正如曾两度为三星堆撰写向中央政府申报申遗的文本站长雷雨表示:“文本非常难写,(三星堆)有些东西你说不清楚,说不清楚就(只能)瞎编。瞎编有什么意思啊?”
a.三星堆有些文物不能乱崇拜和乱解释,可能笑出乌龙、笑话、甚至亵渎三星堆人的本意!
比如以下这个器物,它本质是反面、负面形象,是当时三星堆人所憎恨和要除掉的对象。
b.还有三星堆人出土了众多面具,很多文艺表演时,把这些面具戴在脸上进行表演,而有些面具戴到脸上表演是在亵渎三星堆人的本意!
c.还有三星堆出土了以下器物,有人不加仔细分析就随便以为是眼睛形状,并且强加解读为古蜀人形成了独特的眼睛崇拜。
有一次某电视台直播时,某服装设计师说要以三星堆这种眼睛作为元素进行时装设计。
上图出土的人物造型已经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人的眼睛的样式,为何眼睛又要设计成下面图中这类形状?难道只有眼睛才有此类造型?
仔细考察以上三个形状造型并不是眼睛,应该是表示的:女性乳头、嘴巴、生殖器(参见另外的论文深入分析)。
所以我们必须弄清三星堆的文物当初它们表达的含义,以及这样表达的来源!笔者已经能够解读三星堆大多数文物的含义,包括大家最关心的所谓纵目人,绝非什么纵目人,并且解读绝非牵强附会或臆想,能够让大家心服口服(已经解读了很多文物,另外的见有关论文)。
七、紧急呼吁抓紧在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成立“先秦文字工程抢救中心”!并呼吁两岸合作解读甲骨文
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尽快纠正以前错误解读并命名的“司母戊”、“司母辛”鼎;成立综合学科小组重新解读安阳小屯村5号墓(错误解读为“妇好”墓)。并重新编写展览、宣传题材,特别是尽快纠正教材中的内容。
●重新解读纠正大量出土的甲骨文(先秦文字)。
1.代表华夏文化核心的二个鼎的铭文及上面的纹饰解读是错的!
a. 不知道第二阶段的文字特点导致:对二个鼎上的铭文错误破解;同时无法解读墓中铭文记载的最初鼎的用途;对鼎上纹饰错误解读。
为什么要造鼎?用途?为何要隆重祭祀它?这些纹饰最初的含义是什么?
如果没有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以及对他们的形状、纹饰的研究,几千年人们都难以知道这些秘底。
笔者结合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及其他文物,特别是小屯村5号墓的众多文物发现,无论先前对国家博物馆上的铭文破解为“司母戊”、对存在放于国家社科院的铭文破解为“司母辛”,或者后来修正为“后母戊”、“后母辛”,以及对“鼎”上面的纹饰解释为“盘龙纹”或“饕餮纹”,这些解释其结果都是错误的!
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对鼎上面的铭文破解主要是从单个字表意进行推测,但这正如前面分析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鼎上铭文是第二阶段的文字形式,不能强行对应一个字!第二,根本没有弄清楚当初为何造鼎?鼎的最初用途是什么?
笔者在“石破天惊!三星堆解谜第五大证据同时揭开华夏二大千古之谜” 、“三星堆解谜一声惊雷!国之重器鼎文全释错!甘蔗哺乳成就华夏文明!”(又名“三星堆解谜(六)远古的三星堆人在叹息!以此文祭奠我们伟大先祖!”)、“三星堆解谜八!文物证据难显外星文明,高文明证据却在安阳殷墟墓”几篇文章中结合相关实物并用图画还原形式来破解了小屯村5号墓中出土的铭文:墓中出土的铭文应属于第二阶段的文字形式。
用图画的形式还原出了二大鼎上的铭文场景,国博馆鼎上铭文表述的是:甘蔗、砍甘蔗,然后用古代压榨甘蔗的器械压榨出汁,并非是“司母戊”或“后母戊”。而社科院鼎上的砍甘蔗铭文有所变化,表示甘蔗成熟叶子枯萎该收割了,其他意思相同,并非是“司母辛”或“后母辛”。
并破解了墓中出土的其他铭文(甲骨文),从记载的内容还解开了一个重要千古之谜:最初为什么要造方鼎?用途?为何最初要把它作为隆重的国祭器具并如此重视?方鼎最初它还不只是用于蒸煮然后被人们用来祭祀这么简单,而是作为了酿酒的重要器物。从记载的铭文可以看出,蒸馏酒在那时是被视为神明、神赐类的东西,而英语的白酒单词,本质也是精神,与神明类有关,或许应该有某些渊源。
酒最初是作为与神有关的食品,所以用方鼎举行如此隆重的祭祀然后埋葬,不会无缘无故,其中有很多细节、细微之处都会得到体现。
从三星堆可以看出圆鼎(尊)最初的用途是:用来作为熬甘蔗汁成糖;蒸煮蚕茧,然后织成布。所以上面的图案是表示与甘蔗、蚕有关。
而在当时还没有学会粮食耕种或大面积种植的时代,甘蔗作为食品而且不需要种子可以年年复生,或者在那种时代种植比粮食更为方便。并且能熬成糖以及酿造酒,它的重要性还用多说?蚕茧作为人穿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把这二者用于重要祭祀道理自明。
三星堆还没有出现方鼎,但出土了大量酒器,说明肯定已经能够酿酒。
笔者用三星堆及河南安阳出土的文物作为详实的证据,加上可靠文献,深入研究了三星堆文物上有关甘蔗的纹饰与安阳墓出土文物上的甘蔗纹饰、铭文的紧密关系,并深入系统讨论了中国几千年为何把实际是表示甘蔗各种状态的“甘蔗纹饰”误解为“饕餮纹”、“盘龙纹”的来龙去脉。
可以用现代仪器或科技方法把三星堆高立人身上的甘蔗纹与出土的其他鼎相似的纹进行对比,看是否有相同性,共同性,自然就会得出结论。
后来实际生活中鼎演变成了煮食或作为盛东西的器具;或者后来人们已经发明了更多的蒸煮器具,不再使用鼎;或者后来随着粮食以及棉、麻等纺织品的高度发达,甘蔗及蚕的纺织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越往后,这些原因让人们自然淡忘了鼎的真正由来和最初的本质用途。
至于后来鼎在中国历史上即代表政权,鼎成为象征宗庙之物。当一族毁灭某一族时,必毁其宗庙并夺其鼎,以示征服之意,所以“鼎定中原”即据此而来。这时对鼎只接收了最早的作为社稷代表隆重和庄严的部分,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或精神之物,而已经完全淡忘了本义和最初的用途。
后来人们不知情情况下,胡乱猜想或强加推测。这样的结果自然出现很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漏洞百出。
到现在 “鼎”早已经成了华夏文化中作为国家社稷祭祀所用,是体现华夏文化的核心。
必须紧急启动对国家博物馆及社科院馆鼎命名的修改。因为此事事关对整个华夏文明的正确诠释,而且我们在用此作为传承后代的文化骄傲,以及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对外宣传。
建议用“华夏方鼎”即可。解释则是:过去主要用于把甘蔗发酵成酒或加热的器具。
这涉及国家层面的文化,不要成为了国际笑话。而且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义务教育的教材以及高中、大学教材中都还存在的内容,更应该以正确的内容传授。
2.应该紧急成立综合学科小组重新解读“妇好”墓的问题
由于以前对小屯村5号墓错误解读为妇好墓,错得太远!所以应该组成由考古、古文字、民俗、科技史,酿酒、发酵及制造此方面设备、器具的综合专家小组重新解读妇好墓,对此墓的甘蔗酿酒、制糖文明结合文物及铭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完全可以用仿制品,按照笔者的分析看能否使用这些工具进行酿酒?通过考察这些器物是否如笔者所言为古代酿酒器具?结果自然明确。
特别有关部门应该对此墓的考古资料紧急纠正,重新编写展览、宣传题材,以向世界重新宣布此墓的重大考古发现及目前还从未发现同类完整行业性考古题材!
让人震撼和深深折服:我国在夏商期间甚至还可能远推,蒸馏酒技术就已经如此成熟以及如此繁荣!
笔者从三星堆考古的线索及关联性,追踪到河南安阳1976年发掘的这批文物,已经出土45年,如此重要的宝贝,却因先前无人破解,至今无人认识!把生产工具牵强附会解读为兵器,把甘蔗酿酒、制糖的鼎等器具解读为纯粹的祭祀礼器。由于对墓中铭文的错误解读以及缺乏行内专业人的关注或细致发现,导致1976年就已经发掘却完全为行业所不闻。
正是以前对墓中铭文错误解读,导致如此重要的考古居然为世界行业界所不闻,只以为真是商朝一个叫“妇好”的王妃墓,与真实的墓中文物相比,自然相差天远。由于历史根本没有记载有如此影响的“妇好”,所以连历史界对此墓的人物解读也深感莫名其妙!
特别让人震惊的是:4000多年前如此娴熟的甘蔗酿酒、制糖技术,其中用到的超越同时代科技水平的极其专业的冷凝器、酒精测量仪,确实难以相信当时能达到如此程度!甚至有些怀疑不是出自同时期人类的技术。
所有设备完全就是一个甘蔗酿酒、制糖的活工厂,并可以立即开工投入生产!
只要正确破解了此墓,其中的鼎是否为“司母辛”,也自然明了。
当揭开所有谜团后才发现:同类完整行业考古题材,世界未见! 4000多年前的技术、设备让人相当震撼!重新解读此墓,并向世界重新宣布此墓的重大考古发现及目前还从未发现同类完整行业性考古题材!
笔者在“三星堆解谜八,文物证据难显外星文明,高文明证据却在安阳殷墟墓!”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3. 紧急呼吁抓紧在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成立“先秦文字工程抢救中心”!并呼吁两岸合作解读甲骨文,因为台湾也保存了大量的此类文字。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文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所以应该联合台湾及世界各地的学者共同来重新纠正这一重大工作。
台湾研究“先秦文字”的过去和现状:由前辈董作宾、李济等做了大量工作。
但笔者最近上网浏览了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居然没有找到一个现在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很显然此方面,台湾不仅现在人才严重缺乏,而且出现了断层!而台湾拥有如此多的甲骨文,如果出现断层让国宝被浪费实在可惜。
希望通过此次合作,能解读保存在台湾的文物上大量的先秦文字,然后早日把这些珍贵文献整理公布,而且能够培养后续人才。
台湾大学的考古在人类学系,创系较早,正式创系1928年,并且1953年该系创刊《考古人类学刊》学术期刊,至今已有68年历史,可谓实力强大。但与甲骨文有关的却较少。
现今保存的甲骨文跨越的时代本身非常长,可能包含夏到秦统一文字的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字,其实严格地说不应该称为“甲骨文”,而应该是“先秦文字”,所以这些文字比较混乱,当然甲骨文中也存在少数可以对应单个文字的。以下还是按照习惯简称法为:甲骨文。
我们主要是用当今的文字解读这些甲骨文表示的意义,所以并不是非要去把这些甲骨文一一对应出单个汉字,就如列出的甲骨文表。正确的做法不是强行用单个的汉字去一一对应,而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它本身表达的意思,并指出可能或能够与当今的哪个汉字对应。
只有这样才能破解更多的甲骨文表达的意思,从而理解到这些珍贵文献记录的内容。
4.重新解读甲骨文,并非是对做出贡献的先贤们的不敬
我们非常感谢一些老前辈在甲骨文破解方面所做的贡献和付出的心血:例如号称四大家的罗振玉、董作宾、王国维、郭沫若。
确实让人十分遗憾,以前的学者们由于未对文字的发展阶段进行区分,并且不知道对不同阶段的文字形式的特点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读,没有认识到第二段文字的特点,而只是用线条文字特点强加理解,非常离谱的错误认为大量的甲骨文是古代商王占卜的内容,由于方向差得太远了,所以到现在也没什么大的破解。或者进行了少量破解,但很多却有误。而把本身是夏朝的一些重要文献无法得以解读,这样导致始终难找到夏的更详细的文献记录。
但若根据文字发展的阶段特点和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对目前认为极其难解的甲骨文字其实都很好破解,并非要强加用现在的线条文字去一一对应,当然根本无法破解。
有人可能认为笔者是自不量力,狂妄自大。但问题是对甲骨文的解读,本身是一个从开始到不断认识的过程,而近百年,大家确实没有认识到文字发展的几个阶段,而现在笔者无意中发现了它的特点,那么就要重新去解读和认识,而不是因前代名家的名气大,就不能重新做这些工作。
为了不愧对祖宗,而且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再艰巨、再浩大的工程也必须重来!
八、为何笔者要来研究三星堆?有无此方面学术功底和素养?
本文涉及的问题确实不但广,而且有点大,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质疑笔者研究三星堆的目的,以及有无此方面学术功底和素养等问题。
1.绝非笔者当网红来蹭三星堆热,笔者本身有非常紧张的学术研究领域以及公司业务,发现这些谜团后让笔者感觉责任重大,需要精力太多,并无兴奋感
前面多次说过,笔者本身埋头致力于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研究,与世无争、默默无闻已在此领域深耕了21年,已经连续出版到《策划学(第七版)》,名副其实是这个学科世界范围(非仅限于中国)的奠基人。
此理论有大概率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先暂不要质疑,接着看后面可以量化的硬指标),主要理由是因完全符合诺奖(经济)的核心和宗旨:
①世界范围经济学基础领域的奠基性新理论。理论已经非常成熟,Masterminding(策划学或策划经济学)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特点,主要研究市场信息和策略。
②原创性:策划学是地地道道起源于中国并发展于中国的新理论,它诞生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90年代,是笔者从当时风靡一时的“点子”延伸出来。绝对不是做的西方已经功成名就的“名家”的某个分支的后续完善工作或炒剩饭!
③重大性:如今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适用全球经济。除了由中国出版经济类最权威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到第七版。也被世界三大出版公司之一的Cengage Learning翻译作为全球教材。
④实践性: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他奖项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理论的实践性。理论要得到实践证明并被应用,而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理论已经被广泛用于中国及世界的经济实践。
大家要注意其中这些硬性指标:全世界奠基性理论、一门成熟的新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到第七版作为教材、 世界三大出版公司之一的Cengage Learning翻译作为全球教材、被广泛用于实践 ,其中要达到任何一个单独的指标都是极其艰难的!还不说完全实现这几个硬性的指标。
笔者从2017年又进入了另一个领域:从自然科学角度专门深入研究时间,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了此方面的专作《时间的终极问题》,有关论文投入到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已经修改了几次,由于事情太多暂时无法挤出时间进行新的修改。又由于响应国家创业号召,回老家传承几百年祖传工艺:竹篓窖泥法甘蔗酒。
所以笔者本身非常繁忙,绝非想来蹭什么三星堆热。只是无意中进入并发现了其中太多重大和重要的问题,但也让笔者感到力不从心,左右为难,欲罢不能。
2. 也绝非外行或民科!
确实出于偶然,今年3月下旬,因为从事甘蔗酿酒偶然从行业发现了三星堆的相关性,从而深入研究下去,结果逐渐解开三星堆的谜团,并且突然好像找到了打开上古史的锁匙,顺着此思路发现了很多惊天之谜,如汉字发展的几个阶段及以前对甲骨文的错误破解等。
当然之所以能深入进行下去,主要也是缘于二个重要条件:第一,笔者川大中文本科打下的古文功底(与考古专业前二个学年课程基本相同,甚至大三选修也有很多相同课程可选,并非有人认为的民科!)第二,缘于笔者二十多年严谨的治学方法。
但是笔者却无丝毫高兴之意,确实本身无法忙过来,自己研究的策划学、时间还有甘蔗酒公司已经感到力不从心了。
3.已经公开的部分观点
前面已经解释了玉璋、神树即甘蔗,太阳轮是压榨甘蔗的轴或过滤甘蔗汁的漏斗。过去认为与西亚文化有关的权杖其实是钓鱼杆、青铜高立人身上甘蔗的各种状态的图案、圆尊上有关蚕的各种形态的图案,并非几千年误解为的龙纹、饕餮纹。
对三星堆的每件文物都能理解古人当初制造表达的用意,都能给予让人信服的解释。包括大家认为神奇的所谓纵目人(根本不是什么纵目人)。
并且还发现了一个能震撼全世界的结论:强大的证据显示三星堆竟是玛雅发源地!
再次用文物上的纹饰与玛雅建筑上的图案进行对比。
上图是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高立人、“安阳华夏鼎”上的纹饰与世界各地的玛雅建筑物上的图案对比,结果得出让人无比惊讶的结论:这些图案非常近,加之由于过去建筑物修建时的材料和技术受到限制,所以建筑物的图案与手绘图案出现一些差别,但从创作手段和思路来分析,却有非常高的相似度。并且我们还可以进行更精细化的对比或用更高的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更细致和精确的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玛雅建筑上的这些图案同样主要是与甘蔗或蚕有关。而这部分人很大程度上是从三星堆搬迁去了世界各地,所以在建筑图案或外部形状上都直接保留了三星堆的很多风格,或潜在反映出了三星堆时期的一些文化因素。
从世界各地玛雅的建筑外形更能看出,三星堆是玛雅发源地,因为与三星堆一件文物紧密相关。其实很多人都在疑问玛雅人的建筑为何要建成如此形式?就连绝大多数玛雅人自己可能都没人告诉他们修建成这种独特形式的建筑的内涵和用意。但只要看到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以及理解到其中一些文物的原意后才会恍然大悟,然后就会明白玛雅这些遍布各地的独特的建筑形式的真正内涵。再看下图:
此件文物正是玛雅人这种独特形式的建筑的原型,它表达的深意在此暂时不作分析(论文发表后再转载于此)。
尤其三星堆5月才出土的一组文物,让人目瞪口呆,惊骇不已,这组文物器具反映的内涵竟然是玛雅人独有的核心文化!解读后必将震惊世界! (论文发表后再转载于此)。
4.极其矛盾中……
笔者最初出于好奇是想解开三星堆之谜,目前已经基本解开,能理解出土的文物表达的意思,却实在想不到,这只是梦幻迷宫的入口,用此来诱惑进入后,却发现迷宫里面的事物与以前人们认知的完全不一样,还继续前行吗?
特别是已经出土的大量的先秦文字(甲骨文),由于过去没有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只是牵强附会甚至强加认为是卜辞内容,导致很多解释是错误的,又因为方法本身的错误造成大量的甲骨文根本无法解读。而笔者从掌握的第二阶段的文字特点解读公布的部分难解内容中,已经解读出相当多的无论单个字或成片的内容记录的却是当时种植、加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绝非卜辞问卦。由此导致整个夏甚至商的很多历史都要完全重新解读或纠正。
除了工作之艰巨、任务之繁重外,还要面临过去传统观点的强大势力的抵触,因为他们过去学习和接受的那些方法,要重新改变可能会触及很多利益而且还要重新学习。
再有,目前在国内发表论文的难度极大。第一,笔者这些观点的论文要想在国内稍微权威的刊物发表基本不可能,刊物编辑和领导都难以通过;第二,匿名审稿者也难以通过,因为与他们本身以前的观点和方法完全不一致,甚至要自我否定。
所以笔者前期只有把论文投到国外权威期刊,而因为论文中要涉及很多古老的汉字,国外审稿人很少有能读懂这些内容,论文选择的角度就必须精心选择。不然也会因找不到审稿人无法发表。
笔者想到如此艰巨的任务和面临如此大的势力就想放弃,但是,如果视而不见,偷懒回避,作为华夏子孙是否会受到良心谴责?
九、结尾
事关整个华夏文化源头的解读,并涉及传授子孙后代,所以必须正视和重视!如果过去确实错误解读了,就应该勇于承认并自我纠偏。不然前对不起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后对不起子孙后代。
如果坐视不管,民族无法饶恕。
特别是作为学术界,因为对于事物的认知本身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以为是过去的传统就不能改变。
特别对于一些权威的专家不能墨守成规,更要有学者的胸怀和追求事实的精神。
比如对象征华夏文化核心的鼎的正确诠释,也涉及我国考古学界的世界声誉,以及对子孙后代传承的问题。
作为华夏子孙又必须有责任和义务在如此强大的证据面前,正确解读先祖们的辉煌,并为子孙后代付出,不能让这些上古历史遭到误解甚至埋灭。
让历史见证!
希望有志的个人或有责任的企业加入共同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