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友国:香蒲 | 就读这篇
香蒲
潘友国
苏北老家,盛产香蒲。
香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都生长于河边、田畔、水塘、滩涂、沟道。它性味甘寒苦温,清香无毒。
大约40年前,也就是十岁左右吧!我就与香蒲打过交道。
香蒲的别名很多。比如说:蒲草、蒲苇、蒲菜、菖蒲、水蜡烛、毛蜡烛······
香蒲的用途很广。可以编织蒲扇、蒲席,可以入馔。
淮安有一道特色菜,名气很大,是淮安的一张名片,和我老家板浦“豆丹”、“凉粉”、“小脆饼”、“曹家大糕”、“张七柴火馄饨”、“汪恕有滴醋”一样,声名远播。
有资料说,淮安人吃蒲菜始于南宋。据《山阳县志》记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淮安籍巾帼英雄梁红玉,在淮安筑新城抗击金兵时被围困,粮草断绝,便在城内寻找野生的植物充饥。当她们来到文通塔旁的勺湖边上,只见湖中绿油油的蒲叶在微风中摇曳,就涉水到湖边拔一根,削开一看,里面的嫩茎洁白如玉,脆嫩欲滴,便带回去,试着煮吃。这一偶然的发现,竟救活了几千将士的性命。所以淮安人称蒲菜为抗金菜。
蒲菜,从此成了淮安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菜。
近日,晨起阅读。发现《后汉书·刘宽传》一书中记载:“吏人有过,但以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意思大概讲刘宽理政,温和多恕,属下官吏如有过失,只取蒲鞭示罚,让他感到羞辱,知错然后改。后人便以“蒲鞭示辱”来比喻以德从政。
老家习俗。端午时节,家家户户把香蒲,皆挂在窗户上、门楣上,以此辟邪。
小时候,在板浦小学后操场,乘凉时就懂得了,用香蒲熏蚊子。
那时候,后操场空间很大,属于乘凉的最佳场所。
那时候,后操场,还没有拉围墙。
夏日里,烈日炎炎,树上的知了,没完没了的鸣叫。
儿时,物资匮乏,市场上还没出现,蚊子香、电蚊香。蚊子甚多。经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指点,说香蒲棒可以熏蚊子。我们一群孩子,就跑到河边采香蒲棒。
夏日,河边的香蒲,半人高、绿绿的,丰盈茂盛,风姿绰约,柔韧得像一位美女尽情地舒展······
香蒲,站立岸边,便可触手可及。回家,将采来的香蒲棒放在烈日下,暴晒几日。
乘凉时,用火柴点燃,以对付那些可恶的蚊子。微风轻拂,香蒲棒,在月光下,光亮摇曳。不一会儿,袅袅升腾的芳香,在后操场,四处飘散······
说来真怪,香蒲棒一点燃,蚊子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我们一觉,睡到天亮,安然无恙,无蚊子侵扰。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果然如此。香蒲的确,专制蚊子。
小时候,夏天乘凉。往往天还没黑,我就和一群发小们,占地方。占好地方后,先洒上水,再用扫帚把灰尘,扫干净,最后铺上蒲席。
夏天老家人,无人能够拒绝乘凉。热衷于乘凉的原因,无非有两个。天热是其一。其二呢?上世纪70时代末,老家一带流传一个说法,山东郯城大地震,始接海州板浦。老家人,整日人心惶惶,恐惧,害怕。于是,就选择在外乘凉。
至今,我还能清晰的记得,有的人家,搭了防震棚。甚至还有的人家,把水缸装满水,用塑料纸蒙好,再拿一根小绳子系紧。最后,把水缸埋在土里,以防地震后用水。
街坊四邻吃过晚饭后,都陆续,搬着板凳,扛着躺椅,摇着蒲扇,到操场乘凉。乘凉的人,很多。简直成了一大景观。我也跟屁虫似得,跟在大人屁后,来到后操场。
夜幕降临,天上的一轮明月,已经挂在天空。
后操场最东边,有一户潘姓人家。女儿芳龄十八,生得娇媚,柳叶眉,皮肤细腻雪白,十足的美人胚子。
但,潘姓人家的女儿,为什么,被人称叫“小呱呱”?我不得而知。
“小呱呱”不仅人长得美,而且能说会道,更重要的是,会弹古琴。
夏夜在板浦后操场上,乘凉时,我们耳畔时常传来,“小呱呱”弹琴声。琴声真是悠扬委婉,引人入胜,清新流畅,余音绕梁。我们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曲中。
后操场上,鸦雀无声。不知道何时,讲古声、嬉笑声、咳嗽声,停止了。
记得,当时,“小呱呱”与我就读的学校(板浦小学),一位教师徐强,正在热恋中。
紧靠“小呱呱”家院的西侧,有一个小树林。
少时,顽皮,我们会玩一种捉迷藏的游戏。有一次,我们心血来潮趁着月光,刚走进小树林······便隐隐约约听到一男一女,好像在说着男女之间的情话。那女子的说话声音,像极了“小呱呱”······我们赶紧,溜之大吉。
人世沧桑。写这篇文章时,“小呱呱”,离世已经整整六年。
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的空调,转得最欢。
我的老家再也没有人,在露天下乘凉。人们都躲到空调间,享受空调了。
香蒲棒也淡出人们的视线,被这个时代,无情地弃之······
潘友国,土生土长江苏省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偶尔获奖。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