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淡之美: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内容整理自网络;编辑:国画艺术;插图:赵春秋作品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的“冲淡”一格中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正是“冲淡美”的本质所在。

冲淡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是素——清淡;是默——宁静;有一种可悟而难言的幽微的妙机含隐其间。它的境界,就好似饮于冲和之气的仙鹤,又独飞冲和的大气之间。它的魅力,就好比春天的微风,柔柔地缓缓地吹拂着我们的衣襟,我们所感觉到的舒适是那样的朦胧,不可言状;又好比修篁微动间的清妙的声音,这声音是那样的沁人肺腑却又那样的缥缈,不可捕捉,让人产生要载之同归的愿望;冲淡美的特点是,当你接触到这种境界时的感觉是淡淡的、模模糊糊的,绝不是很深的,而当你要进一步的把它表述出来的时候,那感觉竟不是趋于深化而是愈发稀少了。即使你偶而地寻找到了与冲淡美类似的感觉,当你要捕捉这种感觉并要把它表现出来的时候,它却在你将要掌握之间改变了它的原形,违背了你的愿望。这便是冲淡美的微妙之处。

冲淡美,在中国的山水诗画中是一种极受推崇的艺术境界。冲淡美的构成要素宁和、简淡、纯净、微妙,恰与古代文人欲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游息、恬适的意趣想吻合。在封建社会里,文人们的第一位的人生趋向是对于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追求,他们希冀通过仕进、科举等个人奋斗的方式,能够使自已的仁义智勇的个人素质得以施展,达到“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德圣继伦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目标,最终实现个人的辉煌价值。

但是,进取的道理总是聚集着若干的矛盾、艰辛和风险,不管是得意者,还是失意者,不管是热血慷慨者,还是心气沉潜者,总是能够感觉到精神桎梏的沉重存在,这就使得古代的人们强烈地感觉到了建构一个独自自足的精神天地的必要。有了独立自足的精神天地,土人们便可以进则达至“兼济”,退则归于“独善”了。

他们清楚地意识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状况是难于实现“畅神”的目标的,于是,他们把目光转向自然,藉自然山水而主静去燥,超尘脱俗气,守神养生,归于闲逸。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的山水诗画,其实也就是他们试图在社会之外的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游自、恬适的产物,是他们欲求心灵上轻松自在,清静淡泊的艺术实现。发现了山水美并创造了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晋人,本是以潇洒的胸襟、虚灵的胸襟体味自然,表现自然的。

然而,冲淡之美作为艺术境界的实现却绝非易事。在历代的山水诗画中真正达到冲淡境界的作家和作品实在是不多。要达到冲淡之艺术境界,首先要具备冲淡萧散的审美心胸,其次要掌握创造冲淡境界的艺术规律,否则,冲淡美的“妙机其微”便不易观照得出,更不易表现得出。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