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非金银首饰亦非珠翠玉石,可它却是富察皇后的心爱之物!(上)
《延禧攻略》中,秦岚扮演的富察皇后的打扮可以用朴素来形容,家常只在两把头上佩戴绒花,并无其他金银首饰。
历史学者张宏杰在央视《百家讲坛》之《成败论乾隆》系列节目中说:《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富察皇后非常自律。她不爱奢华,低调节俭,平日里"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清朝皇宫生活提倡节俭,直到乾隆时期,富察皇后也仅佩戴通草,以此来敦促宫中后妃节俭为本。
绒花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绒花工艺的最早记载已无从考证,而出现簪花习俗的记载最早在秦始皇时代。古时,人物画中也常绘有簪有花朵的女子,最为出名的当属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仕女所簪的花使得人物更加雍容华贵。作为绒花分支的扬州绒花在唐代时已被列为贡品(当时,扬州与南京同属扬州),但无史料记载,也无文物为证。
绒花,谐音"荣华",有吉祥祝福之意,是用丝绒制成的假花。旧时,南京人凡有婚嫁喜事或庆祝重大节日,都有用绒花来装饰的风俗,借以祈福辟邪,增添喜庆气氛。
早在很久以前便已经有簪花传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早在秦始皇时代,女子头上已有簪通草花的习俗,但是只有文字记载而没有实证证明。之后,簪花习俗不断流传,不管男女老少,簪花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行为,花样也从鲜花到假花不断变化,绒花便是其中的一种用丝绒制成的假花。一直到近代,绒花一直是人们尤其是女性所青睐的极为喜欢的的装饰品。
南京绒花工艺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具相当规模,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的许多商人经常到南京采购绒花工艺品。当时城内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称为"花行街"、"花市大街",是绒花、绢花、纸花的集中销售市场。绒花是在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俗称"一事三节")时,百姓皆簪绒花以祈福。在"一事三节"中所用的绒花题材、寓意和内容,又因事因时因人而异。
绒花是南京有代表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绒花都是手工制作,因为其特殊的表现手法直到现在都无法用机器生产。
相传南京绒花在唐代就被列为皇室贡品,一直到民国才流传到民间。当时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称为"花市大街",在这里可以买到绒花、绫花、绢花、纸花。南京绒花的色彩以大红、粉红为主,中间辅绿,间以黄色点缀,显得明快富丽。南京绒花的题材,则多取自民间喜闻乐见的事物,运用家喻户晓的吉利语言,寄托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