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中国四大玉石——岫玉”的那些事儿
岫岩玉的历史概况
中国对岫岩玉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物鉴赏·玉器卷》载:“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使用岫岩玉,从没间断过,最具代表的辽西出土新石器进期红山文化玉器用料全部为岫岩玉。从商周、春秋、战国到西汉,一直到今天,岫岩玉制品已随处可见”。在距今约6800年-7200年的辽宁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就出土有用岫岩玉制作的刻刀。主要发现于辽宁朝阳和内蒙古赤峰一带,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亦出土有用岫岩玉制作的手镯等。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河北满城西汉早期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的玉片,也有一部分是用岫岩玉制作的。
清代及近代用岫岩制作的艺术品则更为丰富,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就有其收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7年在岫岩县北瓦沟一带建立了国营矿山。在生产过程中,北瓦沟露天采区于1964年自动滑落出一块体积为2.77×5.6×6.4米,重约260.76吨,以草绿色为主,透明度较高,有一半被滑石包裹着的巨大而完整的岫岩玉块,其制品“玉王岫岩玉大佛”现陈列于辽宁鞍山市玉佛苑。
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辽宁省地质矿产局、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对岫岩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迄今岫岩玉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玉石总产量的50%~70%,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区约200个玉雕厂使用。用岫岩玉制作的各种首饰和玉器不但销售于全国各地,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良好的销路。
2006年,岫岩玉雕被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玉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
岫岩玉的基本特征
岫岩玉物质成分复杂,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等亦多有差别,因而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玉种。按矿物成分的不同,可将岫岩玉分为蛇纹石玉、透闪石玉、蛇纹石玉和透闪石玉混合体三种。
n 蛇纹石玉
l 岫玉
产于岫岩哈达碑镇瓦沟村。
主要矿物成份:叶蛇纹和纤维蛇纹石 硬度:4.7—5.5,平均为5.2 密度:2.49—2.64克/立方厘米,平均为2.58克/立方厘米 颜色:多种多样,基本色调为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灰色5种,每一种又都可根据色调由浅到深的具体变化分为多种 。
特点:质地细腻、温润,外表呈蜡状光泽,有些可达玻璃光泽,微透明。
l 花玉
产于岫岩哈达碑镇瓦沟村
主要矿物成分:在地表氧化带受次生褐铁矿浸染的富含硫化铁的蛇纹石 硬度:基本与岫玉相同 颜色:当其处于地表氧化带时,由于风华作用,其中的硫化铁发生分解,形成铁的溶液,沿着蛇纹石的裂隙渗透浸染形成黄褐色褐铁矿或红色赤铁矿,从而使蛇纹石玉被染上黄色、褐色或红色的斑块和条纹
特点:表面呈油脂玻璃光泽,质地结构致密,水头足、不易跑色,抛光度好,可雕性强,色泽极为艳丽丰富,绿、黄、白、蓝、红、褐、橙、黑等多种颜色形成变化多端的天然花纹,或形成红、绿、蓝大幅色调的和谐过渡。
在玉雕加工方面,玉雕大师们可具有更大的创作发挥空间,因料施艺,剜脏去绺,俏色巧用,化瑕为瑜,使美玉与高超技艺的完美结合达到一种至高境界,且开采中往往块度巨大、惊世骇俗,百余吨级的上等玉料亦不足为奇,这是其它玉材所无法与之相匹敌的。
n 透闪石玉
l 河磨玉
产于岫岩偏岭镇细玉沟的河床里。
所谓“河磨玉”,顾名思义,就是在河床里经过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河水和沙石的冲击、磨涮,表层逐渐氧化形成成石皮,而内部的美玉完好无损被包裹起来。主要矿物成分:透闪石 颜色:分为白玉、黄白玉、绿玉、墨玉4个基本类型 硬度:6.0—6.5,平均为6.3 密度:2.91—3.02克/立方厘米,平均为2.96克/立方厘米。
特点:外包石皮,内藏美玉,是玉中珍品,价格十分昂贵。
l 老玉
产于岫岩偏岭细玉沟。
硬度:6.0—6.5度,平均为6.3 密度:2.91—3.02克/立方厘米,平均为2.96克/立方厘米 颜色:主要有黄白玉、青玉、碧玉和墨玉4种,其中以黄白玉最为珍贵。
特点:质地异常细腻、温润,外表微透明,呈蜡状、油脂状光泽,多呈翠绿色,类似翡翠。
n 蛇纹石玉与透闪石玉混合体
l 甲翠(中国翠玉)
主要出产在岫岩的三家子镇、大房身镇等地,是岫岩玉的一个特殊品种(极像翡翠,因此开始时人们把它叫做“假翠”。后经有关专家鉴定将其命名为“甲翠”)
具有透闪石玉与蛇纹石玉的综合成份和特性 颜色:非单一颜色,而为白绿相间的混合色(基本不透明或微透明) 硬度:约为4—5 平均密度:2.66克/立方厘米
特点:“甲翠”适合用来雕制炉、瓶、薰、鼎等素活,也可雕制小型的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