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最爱起俗名,镇海楼就叫五层楼了

本文选自《广州传》   作者:叶曙明


01
“三城合一”工程
元朝末年,广州经历了邵宗愚的焚烧抢掠,遭到严重破坏。嘉靖朝《广东通志》感叹:“先是广州城繁庶甲诸郡,历兵火几二十年,公私十不存一。”一切又要从头再来。所幸明军不战而下广州,城池大致完好,这要归功于何真。但记得他的人似乎不多,在清代的忠贤坊上,何真的名字,夹杂在五十个忠贤之士名字中,往往被人忽视。
洪武二年(1369),广东置行省。对于首任广东行省参知政事周祯,清雍正朝《广东通志》说他致力于“开设城池,或招复流民,或抚绥新集”。自南宋程师孟修筑西城,至今已近三百年,其间迭经兴衰,北宋元丰元年(1078),广州的人口户数约为14.3万户,而据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统计,广州府的人口有约21万户。原有的广州城区格局,难以适应越来越高的人居密度。因此,洪武初年便有了“三城合一”的工程。
广州历史文化陈列常设展的明清广州城模型
   
“三城合一”,就是把宋代的中城与东、西两城之间的城墙打通,连成一片。万历朝《广东通志》记载:“洪武三年,永嘉侯朱亮祖上疏,请连三城为一城,因旧浚濠。”后来的史书,基本上照搬此说。清康熙朝《广州府志》《南海县志》、清雍正朝《广东通志》、清道光朝《广东通志》和《大清一统志》,都说是洪武三年(1370)朱亮祖把三城合一。
然而,那一年朱亮祖并不在广州。他在招降何真,收服广州后,被封为永嘉侯,挥戈西指,转战广西去了。洪武四年(1371)他又出任征虏右副将军,入川作战。洪武十年(1377) 冬,广州都指挥使许良向朝廷奏称,广州旧城过于低隘,三城宜合为一。同年,朱元璋派遣十八位公侯分祀岳镇海渎,朱亮祖负责祭祀南海。在他逗留广州期间,许良也许向他请示过,甚至获得了他的支持。洪武十一年(1378),计划在获得朝廷批准后正式动工,由布政司参政韩祯主持工程。朱亮祖是在工程开始后第二年,才出镇广东。
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城墙东起今天的文明路、大德路,西至人民中路,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市一大道穿过,经盘福路上越秀山,再经小北、越秀北路、越秀中路至文明路。宋城的多个城门都被封闭了,新辟了正西门(今中山六路与人民路交会处),西门大街与布政司前街、正东门大街相连接,贯通全城。
02
雄踞在越秀山上的“望海楼”
这是违反常规的。中国城市的规划设计,都是“门不相对,路不直通”,东门不能直通西门,南门也不能直通北门,中间一定要有隔断,设丁字路,或“裤裆”路,如广州的天街(今北京路),从南门行至都司署(今北京路与中山路相交处北面),便是一个丁字路口。这既是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战时可以延缓敌人推进速度,以便从两边夹击,也是出于藏风聚气的考虑。但广州这条东西大街,却似乎坦荡荡畅通无阻,可能在街道的某个地段,有建筑物伸出了路面,把街道截断,亦未可知,但如今已无从考证了。
明城不仅拆掉三城之间的城墙,还扩大了北城,跨越越秀山,把半座越秀山圈在城里了。这是因为如果城墙建在山下,防御功能将大大减弱,敌人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城里的一切,并从山上往下攻击。按康熙朝《广州府志》的记载,重建后的广州“城周三千七百九十六丈,计一十五万一百九十二步,高二丈八尺。上广二丈,下广三丈五尺。为门七:曰正北,稍东曰小北, 曰正东,曰正西,曰正南,稍东曰定海,西曰归德。城门楼七, 敌楼七,警铺九十七。雉堞一万七百”。在蓝天白云的烘托下, 这座雄伟的城池,后倚白云诸山,前临万顷涵泓,互相映带,山川灵秀,无比壮丽。
现在的越秀山
在这次筑城工程中,最伟大的建筑,莫过于雄踞在越秀山上的“望海楼”。建楼的初衷,通常认为是基于海防需要,但从其名字推断,更像一个观赏风景的地方,而非军事要塞。它的正面,是对着城里和珠江的,登楼远眺,“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景观雄奇秀丽。永乐元年(1403),在望海楼旁边,新建一座观音阁。这两座建筑,便成为广州人春天踏青和秋天登高的新景点。越秀山从此也被叫作观音山。
除了海防与观景之外,关于修建望海楼的用意,还有多种的说法。有人说它是为了在山上添一道风景,以壮观瞻;有人说它是一座风水楼;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镇压广州的“王气”。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朱亮祖建望海楼“以压紫云黄气之异者也。”北方的统治者,总是担心广州会有“王气”,会出王者抢天下。
朱元璋乃和尚出身,笃信佛家与道家,认为佛、道二教“暗助王纲,益世无穷”。坊间相传,皇宫里有个叫张中的道人,人称铁冠子,精通舆术,善占阴阳吉凶。他对朱元璋说,南海有一股王气冲天而起,似有异人出世,如果不及早镇压,恐怕会起猖獗之端,不利于明朝。朱元璋立即传旨,在越秀山上盖了一座五层崇楼,并安放罗刹像,以镇压南方的王气。
但楼建成了,却未能消除统治者的忧虑,而且忧虑的范围, 还进一步扩大,连瘦狗岭也被人传说有“王气”了。从弘治年间(1488—1505)开始,官府在每年的霜降日,都要架起大炮,朝瘦狗岭猛轰,以驱散“王气”。有明一代,广东确实没出过乱臣贼子。
朱元璋虽然信奉佛教,但以他的性格,必须把一切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很担心佛教会在他的视线范围外,自由发展,最终变成威胁。于是,为佛教设立条条框框,加以限制,成为当务之急。洪武六年(1373),官府把净慧寺南边一大半的面积,割去做了永丰仓,只剩下千佛塔和观音殿。这是压抑佛教的一个表示。两年后,寺院新筑了觉皇殿和山门。从此,净慧寺的山门, 从向南开改为向东开。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诏令各州府只准保留一所大寺观,和尚要集中居住;同时规定各府和尚不得超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男子40岁以下,女子50岁以下,不准出家。净慧寺与西禅寺合并,和尚全部搬到西禅寺栖身。明代广州的大小寺庙有一百多座,但城里的大寺庙,只保留光孝寺一家。这是朝廷整治佛教的举措之一。
正统六年(1441),北京正式被定为大明京师。在这一年前后,广州也对全城街道进行了全面修葺。广州自宋朝建三城以后,几乎没进行过大的整治,城里官衙如林,四方商贾麇集,人烟稠密,车水马龙,马路的损坏,日益严重,晴天满天灰尘,雨天一地泥泞。乡试之年,十郡士子到省城参加考试,看见破破烂烂的马路,也难免感到失望。
明人王莹的《重修羊城街记》写道:“然近世以来,街衢残缺,砖石龃龉,每风雨连绵则沮洳艰行。国家承平七十余年,未有能修治之者,岂非缺政欤?”一条烂马路不加修整,很容易就变成十条烂马路,十条烂马路再不修整,城市就会弥漫起衰败的气息。于是,在参布政使司事王扬与城中各位方伯缙绅、文官官属、郡邑义士商议,得到大家支持,踊跃捐输,募工伐石,重新铺砌主要的街道。经过整治的马路,“广二丈五尺,延袤约数十里,平衍坚完。非惟利于行者,而城池为之增观,省府为之增胜,居民第宇为之增丽,厥功伟哉”。
03
火后重建改名“镇海楼”
成化年间(1465—1487),广州发生了一件惊人事件:望海楼被一场熊熊大火烧毁了。起火之时,从城里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山上火势冲天,宛如燃起了一堆巨大的篝火,散射出的深红与金黄火光,交相辉映,充满了梦幻的色彩。大街小巷弥漫着烟燎火气。人们纷纷跑到街道上,眺望越秀山,呆若木鸡,惊恐战栗。火灾永远是广州人的梦魇和诅咒,几乎所有灾难的记忆,都与火有关。
由于重建望海楼的费用过于巨大,无人承担得起。这是很可悲的,要放在“琛赆充溢,宝物委积”的唐、宋时代,这费用不过小菜一碟,但现在竟然英雄金尽,壮士无颜,可见由于实行禁海,市场萧条至极。广州人每年九九重阳上越秀山,只能欣赏到一堆断垣残壁、碎瓦烂砖。拖了几十年,直到嘉靖二十四年(1545),才筹到足够的资金,照原样重建,楼前加建一座“仰高亭”,左右耸立华表,左称“驾鳌”,右称“飞蜃”,比旧楼更显雄壮。竣工后改称“镇海楼”,也比旧名更响亮。屈大均描述这座新楼,“巍然五重,下视朝台,高临雁翅,实可以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
现在的镇海楼
但广州人对文雅的名字,历来都没有特别感觉。望海也罢, 镇海也罢,还不如叫“五层楼”,更简单好记。广州人就是喜欢把文人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优雅名字,改一个通俗粗鄙的“别名”,比如把菖蒲涧、甘溪叫作韸韸水,因为溪水“韸韸”作响;越王井的井盖上有九个窟窿,就叫九眼井;芝兰湖面积够大,所以叫大坑。广州人见到芝兰湖时,兴奋地嚷道:“好大一个坑,里面的鱼十年都吃不完啊!”广州人起名字,就是这么无趣。在市井里,“五层楼”的知名度,远大于“镇海楼”。
后来清军攻陷广州,平南王尚可喜根据风水先生的意见,修复了镇海楼,把越秀山圈起来做养鹿院,变成了他的私家园林。平南王有蓄养信鸽的嗜好,每逢春秋佳日,就在镇海楼前放鸽传书,从越秀山至清远飞来峡,一天数次往返。平藩以后,广东巡抚李士桢重新修建镇海楼,并加筑了几座炮台,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事要塞。
民国初年,历尽风尘之变的镇海楼,又再次倾圮,沦为废墟。1928年,林云陔任广州市长,废旧立新,重建镇海楼,在旧基上盖起了一座新楼,把木楼变成了钢筋水泥楼。镇海楼重建后,不再具有要塞功能了,改做广州博物院,1950年改名为广州博物馆至今。
经过先后五次大修和重建,五层楼除了还保留着红墙绿瓦、复檐五层这个特点外,外形与最初的望海楼,已不尽相同了,但砌墙壁的砖石,则大多仍属明代旧物。雄踞在五层楼前的一对石狮,是民国初年开筑马路时,从双门底移来的。楼西侧存有嘉靖年间的《镇海楼记》碑和1928年的《重修镇海楼记》碑,记录了这个“岭南第一胜概”六百年来的废兴成毁,记录着这个城市的朝来寒雨晚来风。
在镇海楼的顶层,有一副对联,是清末李棣华所撰,令多少东西南北客,瞻望咨嗟,拍遍阑干:
(0)

相关推荐

  • 从广州镇海楼的修建看风水压胜的斗法

    从广州镇海楼的修建 看风水压胜的斗法 伍岳峰老师 风水好多压胜的例子. 经常有朋友问,家里面有杀气,用什么化解?摆个麒麟可以吗?  其实,不同层面的风水化解,从风水学上看,其实有五行生克制化的应用:也 ...

  • 游广州越秀公园

    苍莽秀美的越秀山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它位于广州市的北侧,以山水秀丽.文物古迹众多.风景优美而著称.越秀山是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址而得名的,早在秦汉时期越秀山就是广州的风景名胜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 ...

  • ​清末的广州越秀山

    晚清实景临摹油画,广州越秀山南麓,可见观音阁.百步梯.镇海楼以及古城墙. 清末照片,广州越秀山山脚.这张照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拍摄的,拍摄点就在今天的越秀山体育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拍摄的,广州越 ...

  • 老照片:1910年的广州,110多年前商贸鼎盛、中西合璧的番禺古城

    这是一组拍摄于1910年的广州的老照片,19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收集了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摄影集,名为< Views of China>.我们从中选取了九张关于广州的老照片,希望大家 ...

  • 明清时期的羊城八景与广州城市变迁

    羊城八景之选始于宋代,此后历朝都有八景之选. 宋代羊城八景: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① 元代羊城八景: 扶胥浴日.石门返照.粤台秋月.白云远望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越秀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镇海楼

    广州越秀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越秀公园越秀山小蟠龙冈上.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广州古城墙东北360米. 镇海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 ...

  • 讲古仔丨没有海的广州,为什么会有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五层楼,位于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岭南第一胜揽"之称,并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qu ...

  • 八十年代讲究辛苦揾嚟自在食的广州人 最爱的还是家里那碗糯米饭

    粤语中有句俗话叫作"辛苦揾嚟自在食",说的就是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目的就是让自己吃得自在一些.所以广州人一向"重吃轻穿"的消费心理和生活追求也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 ...

  • 全国吃货去广州吃饭,广州人却爱来这儿(上)

    大家好啊(*´▽`)ノノ,今天值班的是天一冷.就开始到处找温泉泡的磊磊. 之前末末小姐姐盘点了一下江浙沪地区的温泉地图,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泡汤积极性最高的,居然是来自广东的小伙伴们! 毕竟印象里一直 ...

  • 636万广州人都完成了,你不能再爱答不理了!

    2021年6月19日 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2021年6月19日0时至24时,广州市无新增境内确诊病例和境内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和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1例.新增出院病例6例. 截至 ...

  • 高伟全(加籍华人):我爱广州人乐然(外四首)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据说四川人最爱睡觉,广州人最能熬夜?

    JZ 近期定制一份睡眠交互信息图,数据源来自 Sleep Cycle,美利亚酒店官方发布.在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浪潮下,哪个省份的人睡眠最多/最少?哪个城市的人睡眠最多/最少?不同年龄段的睡眠质量差异是 ...

  • 广州人爱吃的西北菜,西北人没听过

    美食届总有一些冷知识让人对这个世界产生怀疑,比如椰子鸡火锅不是海南的,其实是深圳特产:海南鸡饭也不是海南的,而是新加坡的:重庆没有鸡公煲:台湾的手抓饼其实是天津葱抓饼-- 同样,如果一个广州人去大西北 ...

  • 2020广州人爱开什么车?Top15只有两款非日系:Aion S和Model 3|聚数

    更真实.更独立.更开放 丨 www.autoju.com 引言 | 破局者,电动车 2020广州车展即将开幕,作为主场的广州,当地人民都爱买什么车呢?我们用数据说话,一起来聊聊. 广州,是国内四大一线 ...

  • 北京路附近的老街巷,几乎消失在广州地图,老广人却爱到骨子里…

    在广州最热闹的北京路以西.泰康路以北.高第街以南,有条不起眼的巷子叫"木排头" 入眼可见的石板路.趟栊门.红砖洋房等老广风貌,吸引着游人继续往深巷走,一探究竟~ 木排头 历史的见证 ...

  • 7把天价紫砂杯,藏壶人都爱疯了!

    提到紫砂杯,不得不说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被奉为神品的圣思桃杯. 顾景舟先生曾盛赞此杯:"制作技巧之精细,形象之完美,结构之纤密,在古今陶瓷工艺技巧中,视为观止." ▲圣思桃杯 圣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