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线上展览 | 笔下生风——中国古代扇面画及成扇作品展
前 言
扇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夏季谁都离不开它,即便是空调十分普及的当下,也时常能看到有人手持扇子享受着“清风徐来”之感。据相关文献记载,夏代之前或虞舜时期便有扇子(已无实物可考),而且被赋予了非常贴切的雅号“摇风”与“凉友”。扇子不仅是一种摇风纳凉的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意蕴颇丰的文化器物。
唐代白居易曾作诗咏扇:
白羽扇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本次展览分为三大模块:形似明月,摇动生风——团扇、怀袖雅物,开合有度——折扇、丝绸之路,广为传播——外销扇,遴选扇面及成扇共三十五件,以此来展示中国古代扇面画及成扇的演变及传播历史,愿您在观赏的同时也能在炎炎夏日感受到阵阵凉风,优游于斯。
Part 01
形似明月,摇动生风——团扇
团扇,又称纨扇。“纨素”,是指一种细密的绢。扇形如一轮满月,故称“团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团扇出现于羽扇之后、折扇之前。从历代散见咏扇的诗赋散文来看,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它又与折扇并驾齐驱,深受妃嫔仕女、文人雅士的喜爱。
历代书画家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他人收藏或赠友人以诗留念。存字和画的扇子,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册页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圆形为团扇(纨扇)和折叠式的为折扇。
唐代 佚名 京畿瑞雪图纨扇轴
绢本设色 42.7cmx45.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为扇面画,本幅无款识,右裱边项子京题:“唐云麾将军李思训画京畿瑞雪图,宋宣和御府藏物也,定为神品第一。古胥山樵项圣谟获于梅花和尚塔前,得秘玩焉,百金亦勿与易。”
裱边钤收藏印“平书珍赏”、“平泉书屋主人审定印”2方。
扇面绘雪景楼阁,山水重青绿敷色,画法古拙,明显带有所谓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与故宫收藏的另外两件传为唐人的楼阁作品《宫苑图》卷、《九成避暑图》页画风相近,并都曾被题为李思训作。这三幅画在清代以前均未见著录,也缺乏早期的收藏印记和题跋作为断代的佐证,而且目前尚无公认的唐代同类作品可资比较,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其勾勒填色为主的质朴画法和追求简古的生拙风格便简单地断定为唐人作品。正因为缺乏断代依据,这三件作品的时代归属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画面上大量古代建筑所反映出的宫室形制来判定作品的创作时代就成为较为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学者将画面中建筑装饰的细部,如:琉璃瓦、格子门、木牌坊和斗拱的形制作为“详辨古今之物,商较土风之宜”的有力物证,认为这三幅画所表现的建筑群非唐非宋,进而得出结论,断定它们不是唐人的作品,而是南宋“临安以外地区或民间画家所绘的装饰画”。
宋代 佚名 柳院消暑图页
绢本设色 29cmx2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垂柳、古柏掩映下的庭院一角,一老翁在执扇侍童的陪同下坐室内赏景纳凉。门前湖面宽阔,钱荷点缀其间,远山云务变幻莫测。院侧十数簇庭花盛开,绿草如茵,有侍者捧盒而来。图中柳树的婀娜多姿,建筑界画的严整缜密,点点荷叶和简洁的远山处理得富有节奏感,人物的悠闲形态和白色衣装十分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此画为扇中有扇。主人身后的仆人手执长柄扇,为主人扇风。
在其他画作中也可见↓
唐代 周昉 纨扇仕女图(局部)
宋代 佚名 缂丝牡丹图页
缂丝 31cmx32cm
宋代 佚名 缂丝牡丹纨扇图页
缂丝 32cmx28cm
缂丝作品一般以经线作底,用墨线勾勒图案轮廓,再用纬线一点点织就图案与色彩。一寸缂丝一寸金。古代缂丝织物制造过程极其细致,每件都堪称艺术精品,但流传下来的缂丝作品十分稀少。且不说缂丝工艺的繁复,在原料的选择上也需精益求精。比如,从蚕种开始,就要选择上好的品种,以保证吐丝的均匀度和含胶度。即使是上好的蚕种吐出的丝,也要掐头去尾,最开始和最后吐出的丝都要舍弃。
宋代 佚名 长桥卧波图页
绢本设色 23.9cmx26.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印。 钤收藏印“仪周珍藏”一方。
图中高架平湖的木桥刻画精微,与波澜不兴的水纹相映成趣。画面大片的空白使得作品兼具坚实与空灵之美,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给观者以“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想象空间。
宋代 佚名 深堂琴趣图页
绢本设色 23.6cmx24.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印。钤收藏印 “仪周珍藏”一方。
此图描写山斋数楹,葱树掩映,一人于堂中抚琴,二鹤在琴声中闲步。远山一带,巨壑空茫。建筑用笔粗浑,轻刻画,重意境,形象概括,细部脱略简化而不失准确真实。整幅画面清新明净的情境赋予作为绘画主体的建筑含蓄而富于想象的空间依托,使之具有了诗一般和谐浑融的意境。
清代 乾隆帝绘荷花图
并书恭奉皇太后御园赏荷诗木柄团扇
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巡甫廻跸,弥月值愁霖。
晴定农民庆,荷开圣母临。
得申欢养志,久鉴敬勤心。
试听龙池乐,都成角征音。
这是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乾隆帝陪母亲崇庆皇太后到御园赏荷后所作的诗句,并亲自以无骨法画荷花图做成木柄团扇一把,将此诗题于扇面背后,进与太后展清夏之忱。一把绢扇透露出殷殷母子深情。
清代 乾隆帝绘兰石图
并书恭奉皇太后赏荷即景诗玉柄团扇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上这把扇子所用的材料是藏经纸。扇正面是乾隆帝御笔绘兰石,并自题“暑雨时霁,幽兰自系,与芳沼荷风共延清馥。因写生数朵以佐夏清”。而背面则是乾隆御书:“庆值惟时若雨旸,红荷芳茂亦殊常。花台叶屿承欢豫,万岁千秋奉寿康。暎座晃曦晨露润,开轩却暑晓风凉。収来沆瀣烹仙茗,即是瑶池介祉觞。己丑六月上瀚,恭奉皇太后赏荷即景成什书团扇以进。御笔。”
清代 董邦达绘山水图木柄团扇
北京故宫博物院
董邦达绘山水图木柄团扇,绘远山近渚,岸石林木,草堂屋舍掩映其间,一派恬淡的世外田园之景。
清代 佚名 鱼藻成扇
绢本设色 19cmx1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 佚名 鱼藻成扇
绢本设色 19cmx1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两柄圆形团扇,分别画了一黑、一红两条金鱼(品种为龙睛蝶尾),形象异常逼真。
画家利用水草与彩笔晕染,重现金鱼在水中优游的场景;搭配团扇形的外框,令人联想到放大镜的效果。画家将金鱼的动感,收纳到静态的扇面中,无论是欣赏或实用,都非常方便。
扇上没有画家的签名,但是扇柄系着的黄色签纸,有写着是由马骏和徐国祥进献。二人生平不详,据查为同治、光绪年间如意馆的画师,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清代宫廷审美传统的延续。
清代 黄色缂丝花蝶图面红木雕花柄团扇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所用织绣团扇有绸、缎、纱、绢、罗等多种质地,其中尤以缂丝最为精美。
Part 02
怀袖雅物,开合有度——折扇
关于折扇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一说是本土所产,南北朝时已有折叠扇;二说是外来日本,由北宋初年传入中国。明清折扇盛行,一改宋元流行纨扇风气。
折扇的出现,是古代文人雅士才情的浓缩。其扇骨多由竹制。竹子高节挺拔,素有君子之称,最是气节风骨的代表。因此,手执折扇,开合把玩,不仅流露了君子风度,更有道不尽的文士风流,可谓风骨才情一扇间。
开合自如,皆在于扇骨支撑转换,开则成半规形,合则入袖藏携。怀袖雅物,开合有度。
明代 沈周 江亭避暑图扇页
金笺设色 18cmx4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扇页有自题:“池上一亭好,夕阳松影中。正无避暑地,认是水晶宫。沈周。”钤“启南”朱文印。
此图是幅笔笔紧贴诗意的画作。图绘夕阳下,高士策杖至江亭避暑的小景。扇面构图为左右开合式,设色以绿色为主,其青翠明洁的色调与简约的景致相呼应。清爽、平淡的审美意趣与消除烦燥求得清凉的避暑主题相契合,烘托出远离市俗寻幽独行高士其清逸雅淡的心境。
明代 沈周 明人画扇册之蕉阴横琴
纸本设色 16.5cmx50.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蕉倚湖石而生,蕉下一高士抱琴而坐,意态萧散闲适,怡然自得,正是题中“抱琴未须鼓,天地自知音”之写照,诗极有致,画亦极有致。本幅为《明人画扇》册第二开。
明代 陆治 蔷薇图扇面
金笺设色 15.9cmx4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蔷薇在古代花鸟画中并不多见。图中蔷薇枝条纤长,姿态自然生动,色彩柔和,真实而又艺术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俏丽多姿。
明代 崔子忠 问道图扇页
金笺设色 20.8cmx60.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扇页有自题:“崔子忠。”钤“子忠”朱文印。
图绘一年轻男子正向老者作揖行礼,老者则举手指点作回答状的场景,因此,本幅又名《说法图》。崔子忠的人物画在师法顾恺之、陆探微、阎立本、吴道子等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而有创新。他注重人物表情的刻画,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其《洗象图》、《藏云图》及《渔家图》中,都能准确地画出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特征。
在此图中,他将年轻人问询时谦卑的表情和老者自信淡定的神态均表现得生动传神。衣纹用笔圆润细劲,线条颤掣,虬折多变,突出了衣服质料的柔软质感和随风飘的动势。树木的枝叶以双线勾边填色,用笔工细,富装饰性。
明代 张路 观瀑图扇页
金笺墨笔 18cmx50.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扇页款署:“平山。”钤“张路”朱文印。
图绘二人登山观瀑的情景。画中的山石杂木以饱含水分的润墨表现,用笔奔放豪爽,线条方折顿挫,富于缓疾、浓淡的变化,显然受到宋元时期粗笔水墨一派及吴伟等人水墨写意画风的影响。此作是张路在山水题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小而精之作。
明代 唐寅 墨竹图扇页
洒金笺墨笔 17.3cm×49.8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唐寅自题:春雷轰起碧筤簹,拂地龙毸凤尾长。篷底仰看吹尺八,满天明月下潇湘。唐寅。
唐寅在这幅作品中画的是“凤尾竹”,浓密犹如羽毛,像传说中的鸟的长羽毛一样优雅地弯折。此幅写风雨中之竹随风飘动,富有动感。伴随着唐寅在画面中的这首诗,你会感受到一场震耳欲聋的暴风雨正在倾盆而下。
明代 王铎 雪竹图扇
纸本墨笔 17cm×52cm
画家描写了竹子覆雪后的景色。江南雪后之竹,严寒中依旧生机勃发。
款识:静清词丈正。王铎。
钤印:铎(朱文)。
鉴藏印:归安吴氏两垒画家藏书画之印(白文)、何曼庵鉴藏(朱文)。
源起
明初洪武年间日本朝贡使节进贡日本扇,太祖朱元璋(1328-1398)将折扇赐予群臣。成祖朱棣(1360-1424)喜爱折扇卷舒自如,命工仿之;臣子们于端午时节获赐翰林名公书写格言的折扇,如沐仁风。宣宗朱瞻基(1399-1435)时沿袭宫廷端午赐扇传统,更于扇面亲洒宸翰。
明代 朱瞻基 明宣宗御笔花鸟成扇
纸本设色 18.5cmx4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幅为宣宗御笔花鸟,泥金扇面绘双鸟伫立山茶花间。画风承袭南宋院体风格,设色鲜丽典雅。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宣宗《山水人物图》双面扇,同为明代宫廷早期折扇的珍贵作品。
源起
明朝宫廷赏赐折扇,官员持扇、写扇风气亦日渐盛行。折扇具上宽下窄的优美弧形平面,明代中叶起受书画家青睐,成为独特艺术形式。吴门书画名家沈周(1427-1509)、祝允明(1461-1527)、文征明(1470-1559)、唐寅(1470-1524)等,皆有折扇佳作传世。
明代 文征明 七言律诗成扇
纸本墨笔 16.3cmx44.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征明自书《金山寺待月》七律:“浮玉山前玉露凉,晚潮微上月洋洋;鱼龙深夜浮光怪,云树摇空带渺茫。水国题诗酬一宿,中泠裹茗荐新尝;江风吟酒不能寐,起踏松阴自绕廊。”江风月夜下赏景品茗饮酒,诗作似为酬赠友人借宿。行书结字修长,行间紧密,用笔劲健豪放。“玉华”虽不知何人,书于扇面显然为文氏赠答或应求对象。
源起
折扇用纸有泥金笺、洒金笺、素笺、色笺等变化,扇骨包括竹、木、象牙、漆等多样材质。尺幅虽小,职业画家发挥巧思,搭配纸质扇骨表现,繁简均美。晚明职业画家丁云鹏(1547-1628之后)、吴彬(约活动于1573-1620)、陈洪绶(1599-1652)等,融入个人风格,时见技艺精湛的折扇作品。
明代 丁云鹏 画后赤壁 姜贞吉 书后赤壁赋成扇
纸本墨笔 22cmx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扇与《画前赤壁》尺幅大小相同,扇骨皆以湘妃竹制作,分绘《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很可能为预设的精美设计,或原为双面扇,经过清宫重裱而成。
画面呈现苏轼携酒重游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文本中东坡独自摄衣登岩长啸,之后复登舟而放乎中流,夜半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文字叙述原具先后顺序。丁云鹏因应弧形扇面,将二段叙事合为一画面,既呈显画家巧思,也反映当时观者对于赤壁题材相当熟悉。
源起
清圣祖玄烨(1654-1722)雅好书法,将御书诗扇赐给臣下,亦让翰林词臣进呈书扇、画扇。清高宗弘历(1711-1799)在位期间,君臣翰墨,作品丰富,同时积极整理宫中旧扇,对折扇的修护重裱不遗余力。
清代 杨大章 仿仇英笔意楼阁成扇
纸本墨笔 20.3cmx5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杨大章,乾隆时供奉内廷,作品见于乾隆卅一年(1766)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间,工人物、花鸟画。根据《活计档》,杨大章于乾隆卅三年(1768)即有画扇记录。
此柄画扇为杨大章奉敕仿明代仇英(约1494-1552)笔意画宫殿楼阁,工笔细腻,山石用青绿重彩画于金笺上,倍显华丽。
折扇另一面为乾隆五十一年(1786)《御笔赋得蓬瀛不可望》。书扇金笺夹贴于扇骨之下,突显扇骨镶嵌花草、人物等纹样,亦作为行间隔栏,设计制作极为精巧。
清代 吴大澂 荷汀泛艇扇
纸本设色 19.5cmx53.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吴大澂[chéng](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题跋:旧藏宋人集册,有此一帧,不署画款,爱其疏散有致,约略拟此。黼卿大兄大人雅鉴。吴大澂。
画中的文人坐于船上泛舟荷汀欣赏夏季美景,船上放着一函书,渔夫轻快地划着船,好一个闲适的生活!
Part 03
外销扇,是在清代中西海上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外销工艺品。16世纪,东西航线的开通催生了大规模海上贸易。茶、丝绸和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从古老的中国输往西方国家,一同漂洋过海的,还有神秘的东方文化。中国趣味和中国风,在西方市场引发了广泛的好奇与向往。中国工匠将中式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台,创作出了大量中西风格共融,专供外销的扇子。
同时,为适应批量化生产,外销工艺品上的大量图像逐渐形成了“程式化” 的特征,出现了如“满大人”“庭园雅集”“楼阁山水”等一些独属于外销工艺品的图像类型——它们既不是真实中国的再现,也不是中国古典审美理念的反映,而是中西物质与文化交流中,西方人对中国的想像。
清雍正(1723-1735) 象牙镂空彩绘渔家乐图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中国出口的折扇以象牙材质为主,工艺精湛。这些象牙折扇利用密而宽的扇骨相叠而形成扇面,欧洲人把这样形制的折扇称为卜瑞斯扇(Brise Fans)。
这件象牙镂空彩绘“渔家乐”图折扇,长25.8cm,展幅宽39cm,展开时呈90度左右,共28叶。扇叶之间用丝绳连接。扇面镂空几何格子纹作地,上有三个开光,中间菱花形开光用红彩、蓝彩、褐彩等多种颜色绘以渔民打鱼为主题的“渔家乐”图,两旁的为海棠形开光,彩绘花蝶图。三个开光的四角对称彩绘有喜鹊、锦鸡、蝴蝶、花卉等吉祥图案。边骨正面浮雕山水小景和折技花卉,背面绘描金缠枝花卉纹。扇谷描金人物风景纹。整扇背面纹饰与正面大致相同。这些都是康熙雍正年间象牙折扇的鲜明特色。
由于康熙和雍正年间的象牙折扇现在传世极少,因此这把雍正年间的象牙折扇显得非常珍贵。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黑漆描金庭园人物纹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清代嘉庆初年即19世纪早期,漆扇尤其是黑漆描金折扇开始大量制作并出口西方。
这件黑漆描金庭园人物纹折扇,长22.5cm,展幅宽39.5cn,共21叶。扇叶顶端呈半圆形。扇面的主题纹饰分成三组,呈书卷形,内绘三组以清装人物及其家居为主题的“满大人”图案。“满大人”一词,最早出现于 17 世纪初,葡萄牙与中国开始通商之时,葡萄牙人开始用这个词汇称呼中国的官员,之后到东方贸易的西方人就沿用这个名词指代清朝各级地方官员。就广州外销成扇所见,“满大人”图案除了出现在漆面折扇上外,还在道光年间大量出现在纸面成扇上。主题纹饰外绕石榴、蝙蝠、花卉等吉祥纹饰。扇叶顶部及边骨均绘风景人物纹;扇骨绘葡萄纹。纹样局部加红、紫两色作人物衣服及花卉装饰,更显得鲜艳夺目。背面纹饰与正面大致相同。
黑漆描金折扇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50年左右,于道光晚期日渐式微,被纸面折扇所取代。
19世纪 描金开光山水纹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在十八、十九世纪时,外国官员和水手都喜欢在华购买彩绘的折扇,作为馈赠亲友的纪念品。大批销往外地的折扇既有普通的花鸟纹、山水纹饰,亦有部分绘画珠江沿岸景致,扇的物料以棕榈叶、檀香木、漆皮及羽毛为主。
19世纪 澳门风景图折扇(附盒)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港口风景绘画出现以后,港口题材不断出现在外销工艺品上,尤其以折扇居多,这件折扇就是典型的一例。一般典型的港口风景为澳门、虎门、黄埔和广州四个。
这件扇盒内有HOU=CHONG字样,应为葡萄牙文商标,扇面上描绘的风影可能是与澳门相关的场景。
19世纪 山水花鸟纹帽章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这件玳瑁帽章扇扇面展开后呈现团扇造型,中央有一椭圆形开光,开光内雕刻“MBGH"字样,属于西方专门定制。扇骨整体雕刻山水花鸟纹。
“帽章扇"(Cockade Fan)被誉为“外销扇中的皇族,因其用料昂贵,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多为欧洲皇室贵族旧藏,一般采用象牙、玳瑁、檀香木等材质。
清晚期( 1840-1911年) 孔雀花鸟图团扇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这把团扇一面刺绣孔雀花卉图案,另一面设色绘花鸟图。
四周饰以八宝吉祥纹,整体吉祥富贵。这件团扇无论刺绣还是彩绘,用色艳丽,受到西方市场的欢迎。
清道光晚期(约1840——1850年前后)
象牙纸面绘竹纹折扇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这把象牙纸面绘竹纹折扇,长29.5cm,展幅宽50cm,共20档。扇骨由象牙制成,采用浅浮雕及镂雕手法,镂雕处中间雕有两对翩翩起舞的西洋男女,他们分别身穿礼服和长裙,两侧各雕有一位裸体的西洋女性。边骨用浮雕、镂通雕等手法雕刻了一个身着礼服的西洋人物以及大卷叶纹和花篮。纸质扇面上绘传统中国画风格的翠竹图。
△象牙纸面绘竹纹折扇 (附扇套)
值得一提的是这把折扇配有一个专门的扇套,采用广州刺绣的手法,一面绣制了两只螃蟹和水草,取“二甲传庐”之意;另一面绣上了“董昌器”、“董昌洗”、“鬳爵象形”,以及一个简化了的青铜甗(yǎn)图案和一个用红色线绣“花草”二字的图章,包含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把扇子和扇套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风格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清道光(1821-1850年)
象牙柄鹅毛彩绘花卉执扇(一对,其一)
象牙、羽、水粉
广东省博物馆
此扇集雕、绘、织、刻于一体,既是外销羽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进奉宫廷的地方贡品。
象牙骨鹅毛彩绘花蝶扇 广东省博物馆
此扇由二十一支鹅毛与象牙扇骨组合而成。两大骨剔地浅浮雕柳亭人物;小骨双面通雕拉丝锦地,浅浮雕通景庭院人物;鹅毛扇面,矿物颜料双面彩绘花蝶纹样。在质洁且柔的鹅毛映衬下,蝴蝶花卉愈发娇艳,栩栩如生。中国传统式样的羽扇多为不可开合折叠的平扇,羽折扇是按照西方式样加工定制的品种。
象牙骨彩绘欧洲田园聚会图扇 广东省博物馆
透雕象牙扇骨以描金装饰,大骨透雕卷草纹,居中处椭圆形开光内剔地浮雕折枝花卉,并加以描金。
小骨呈哥特式塔尖造型,两道描金弧线自成另一扇面,四圆形开光内描金浅刻各式花篮。纸本扇面一面通景彩绘欧洲田园风光、贵族男女郊外聚会场景,另一面描金彩绘欧洲花卉。
清道光(1821-1850年)
黑漆描金柄绣绘戏曲人物扇(一对,其一)
丝绸、漆、金、木
广东省博物馆
由八角形扇面与木质髹黑漆描金扇框、扇柄组成。
扇柄中部做海棠形开光,外绘花草、人物;八角形扇面绣绘结合,扇面主体双面彩绘《红楼梦》人物故事,辅以彩色绒线绣山石、花草、树木,突出立体质感。集漆、绣、绘技艺于一体,画工细腻、构图饱满、层次分明、色彩亮丽。
结 语
画家们把山川河流、亭台楼榭绘于扇面之上,将满腔情意隐于笔墨勾勒间。通过画面、诗文,将幽微心曲巧妙地表露出来。
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皆可成为扇中之景,扇面书画,千姿百态,多是心中所向往。
一把扇子,两种画面,两种韵味。一面历史,承载了现实;一面书画,写意了盛世。一扇之间,可容天地。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扇子史话[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
[2]白文贵.蕉窗话扇[M].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3]庄申.扇子与中国文化[M].中国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92.
[4]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M].北京:三联书店,2005.
[5]杨祥民.扇子的故事:传统造物的礼仪性与审美性蠡测[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吕欣欣.唐诗中的扇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2.
[7]关智文. 从历史人文角度对明清折扇文化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8]刘颖颖.18—19世纪广州外销艺术品中的女性图像浅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53-158+177.
[9]杨祥民.“文中有扇”与“扇中有文”——刍议中国扇子与文学的关系及其文化艺术品格[J].学术探索,2019(08):98-108.
[10]白芳.“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展览解析[J].民艺,2020(05):91-95.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