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缺乏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

(注:本文中的“亲密关系”不仅指两性情感,还指更为宽泛的友谊。)

2016年的第一天,睡了个舒服的懒觉。吃过早午饭,坐在阳台上看了会儿书,太阳晒得身体暖烘烘的,又开始昏昏欲睡。难得晴朗好天气,没有理由都便宜给“周公”,于是梳妆打扮,带上微笑出门去。

坐上公交车,准备去西湖溜达一圈。午后阳光透过车窗进入车厢,车上也没几个人,很安静,好似大家都有些懒懒的。可是,思维不太愿意闲着,此间,就有一个人闯进我的大脑,准确说是一个小说人物。

此人正是东野圭吾《X嫌疑人》里那位其貌不扬的数学家。在此刻,我竟然觉得自己和他有一种奇异的雷同。除了他是数学天才,我是数学白痴之外;我们简直是同一种人。每日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几乎不接触工作之外的任何人,下班回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几乎没有什么人会闯进生活里,也没有什么朋友会上门拜访。我们都过着简单、自由、“无人交互”的生活。

可数学家平静的生活,最终被一对母女打破。这对母女是他的新邻居,见到她们的第一眼,他就无可救药的迷恋上了那位母亲,一个当过坐台女的半老徐娘。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帮助杀了人的母女逃脱罪责。

虽然,我非常不赞同数学家,为了一相情愿的爱,做出如此大的牺牲。但是,我隐约发现一丝危机,因为,我和他似乎有着类似的症结:我们都没有可以“现实交互”的朋友。数学家就因如此,才会为那一点稀薄的爱,铤而走险。

那什么是“现实交互的朋友”?我的定义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生交往互动的朋友。如一起吃饭、聊天、玩闹;或者说是那些你随意call一个电话,就可以约起的朋友。我为什么没有这类朋友?数学家是一心沉迷数学世界,不喜言谈,生活严肃。可我不是这样的人啊。我不禁迷惑。

看着窗外的风景,我细思量了一会儿。第一个念头冒出:是不是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可又一想,这样说似乎不公平。我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甚至可以和陌生人随意的聊天。谈不上是人际交往糟糕的人啊。再仔细想,我恐怕是欠缺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具体说是缺乏将认识的人发展成朋友、知己甚至是恋人的能力。那些需要更深入一步的交往,我好像力不从心。我相信,别人对我的初印象,不会差,但是,我却不能将还不错的印象,发展成为更加稳固的友谊。无法将关系加持或许是缺乏朋友的重要原因。

从小到大,我也曾有过一些要好的朋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每个阶段都有一两个非常投缘的朋友。可是一旦过了那个阶段,好像就无法继续和她们保持亲密关系。到后来,与谁都变成了点头之交。自然,也不会有人出现在生活总,经常可以发生“交互”了。

我曾经写过一遍文章,表示,不需要人陪是一种能力;而发展亲密关系也是一种能力。这两者其实并不冲突。有朋友可陪,但是还是能享受独处;与没有人陪,然后告诉自己不需要别人陪,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好比,我有原子弹,但是我不愿意使用,与我没有原子弹,所以不能使用原子弹,两者大为不同,前者是有选择权的,后者则完全被动,只能等待别人的选择。

我很想知道,叔本华有没有朋友?有没有可经常见面交谈的朋友?据他的理论推测应该是没有什么朋友的。他说沉迷社交的人都是低智商者。可是我很好奇,他是有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而不屑,还是像我一样,缺乏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只能将其理论解释为酸葡萄心理了。

不知道,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着多少与我相类似的人;同样缺乏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我猜,这个数量应该不少,而且这样的人在单身人群中的比例应该更高。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能勉强应付;在需要更深入的交际圈中,便难以自如运作。这样的人,便很容易单身。我能解释的心理学原因,无非就是过于严密的自我保护,或者是类似的心理创伤。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如果没有男女朋友,要保证正常的心理满足,人在现实中,至少需要4位朋友“经常交互”。吃的朋友、玩的朋友、聊天的朋友、交心的朋友。或者,如果有那么幸运,碰到4合一,那么恭喜,找到知己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