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总局旧址
天一总局旧址位于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天一总局”全称“郭有品天一汇兑银信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邮局,系由旅居菲律宾华侨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清光绪六年)在其家乡(时称龙溪县流传社,即现在的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创办的。初办时称“天一批郊”。1892年扩大为四个局、设总局于流传社,外设厦门、安海(晋江)、吕宋(菲律宾)等三个分局。1896年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为郭有品“天一汇总银信局”。天一总局的设立,专为海内外华侨和侨属办理书信投递和钱币汇兑接送,提供服务和方便,全盛时期每年资金流转达1500万银元。
导航寻到流传村,依旧看不到任何相关标示,在沿着村道前行,路越来越狭窄,看看不对,想要找人问路,正午时分,村巷里寂静得看不到人影。调头出村,路过村口小桥时见两辆摩托车骑过来,遂停车打听,前面那位中年男子很爽快地指着村内方向说:带你去,跟着我。等我又调好头,他们前面带路还往村中开去。
在村子深处宽仅能通一部车的道路上兜了几个弯,男子示意我们在一户人家门口稍宽敞处停好车,指着旁边的巷弄说:从这里过去走到头就看见了。巷子狭长深邃而又破旧,很难和传说中辉煌的集团总部相联系,但既然来了,也只能进去看看了。道谢之后,对方又骑上摩托车穿村而去。
穿过长长幽静的巷子,一个拐角,一幢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层南洋风格楼房建筑赫然就出现眼前了,与其恢弘奢豪的气势相比,墙角这两块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多少显得有些寒酸。
天一总局旧址的“苑南楼”始建于1911年,后经购地扩建,于1921年又建成北楼和“陶园”(花园)。以北楼作为“天一总局”的办公业务经营大楼。“天一总局”总建筑面积4495m2,整座大楼别具“南洋”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结构优雅大方、雕花刻栋、古色古香。北楼向西并列是三进式大厝,两旁紧栓双边雨屋、屋后紧连“宛南楼”,北楼与宛南楼之间有钢筋混凝土天桥连接。原来的“陶园”占地3000多m2,建有亭台、楼榭、假山、猴洞、鱼池、花圃、石砌小道曲径通幽、群花争艳、草木显秀。在当时农村之中可谓鹤立鸡群、一花独秀。
天一批馆比清朝邮局早16年开办、是专营东南亚信汇、票汇、电汇的民间银信局。天一批馆以其注重信誉、严格管理、规范汇率及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海内外侨民、侨眷的信赖,华侨银信大都通过天一批馆汇寄,天一批馆的业务日益扩展,经营区域也日渐增多,在菲律宾的吕宋、宿务、怡朗、三宝土彦、苏洛、怡口六岸、甲答育,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马六甲、槟城、大吡叻,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井里汶、吧城、垄川、泗水、巨港、万隆,暹罗(今泰国)的曼谷、通口扣,安南(今越南)的西贡、把东,新加坡的实叻,缅甸的仰光和柬埔寨的金塔等8个国家先后设立24个分局,在中国的厦门、安海、香港、上海、漳州、浮宫、泉州、同安、港尾等地方先后设立9个分局。
天一批馆从1880年创办至1928年1月28日停业,历时48年,是中国邮政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家民间国际邮局,是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经营时间最长的早期民间侨批局,其信誉之卓著、影响之深远、创办年代之早在福建华侨史乃至中国邮政史、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天一批馆”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经营时间早,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银信传送从走单帮(水客)的初级、原始形式,向专业化和企业化商业经营的转换,建立起一整套批银揽收、承转交接、委托分解以及资金头寸调拨的合理机制,确保批银运作的效率和跨国企业的诚信,为后来的侨批经营奠定了基本模式。
“天一总局”的“天一”取自汉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的“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即“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合一”,用“天一”作为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表达郭有品创办侨批局的仁爱之心,也缩短了海外侨民与家乡眷属的万里之隔。
岁月桑沦、时代变迁,“天一总局”遗址历经百年,虽貌非昔比,但作为见证历史的时代产物,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2006年05月25日,天一总局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3年6月19日,福建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福建第一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
正午时分,四下寂静,偌大的天一总局只有我和玲的脚步声。北楼大门紧锁,南苑二楼还晾晒着衣物被单,似乎还有人居住,只是同样的门扉关闭,不便打扰,资料中的鱼池花圃等等也就无缘得见了。四下观摩一番,我们便原路返回了,惟幽巷之斑驳光影,一如尘世之沧桑,变化不定。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谁能知道还埋藏着一段这么辉煌的历史呢?
家姐凭海临风前年探访时曾入内参观, 附几张她当时拍摄的内部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