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底铺村概述暨要氏简史
山底铺村概述暨要氏简史
山底铺村,地处山西省寿阳、孟县两县交界,依傍国家级森林公园方山,乃古代山西东去通往河北的官道驿站之一。方山山势雄伟,层峦叠翠,气候宜人,为五台山佛教圣地“南埵之门”。唐朝皇亲李通玄曾在此隐居修道,实为禅修之佳处,避暑之胜地。山底铺村因位于方山脚下而得名,为要氏宗族之发祥地。
是村也,依山傍水,林木葱茏,春来鸟语花香,夏至芳草萋萋,乃人们寻胜纳凉之佳处。又兼扼守方山交通要道,大清年间,朝廷常有公文、粮帛运送,遂为翻山越岭必经之处,故官府亦视其为风水宝地。朝廷于此设立车马店、驿站,公差们可在此歇息食宿,交接公文粮帛。若遇有紧急公文、差人亦可在此换乘马匹,昼夜赶路。如是至晚清,山地铺村车水马龙、商铺兴旺,处处渗透晋商气息,遂成北乡一带小有名气之经济文化中心。
山底铺村之传说,感人心者莫外乎牛王庙之由来。史载早年之山底铺,森林茂密,雨水充沛,村落因处谷底而常遭山洪侵扰。或一日夜深,民已安睡,天降骤雨,举村已呈灭顶之势。千钧一发之际,天空炸雷惊起,火光四射,一神牛从天而降,以硕大身躯阻汹涌山洪,百姓终幸免于难。此神牛者,自此静卧于河床,守护山底铺村。白驹过隙,神牛受河水冲刷吞噬,渐不复初始模样。山底铺村要氏先祖感神牛之恩,自发捐款捐物,盖牛王庙,塑神牛像,供后人供奉瞻仰。清嘉庆年间,要氏子孙亦重修牛王庙,以延香火。至若文革,牛王庙虽遭破坏,然则庙宇尚存,当年村民捐银捐物捐工纪念碑犹在,见证山底铺之历史钩沉,牛王庙之历史兴衰。
牛王庙正前方有油松一株。是树者,直径约四尺,高数丈,占地面积约七十平米。此一奇。是树者,树龄虽不可考,然据村人代代相传推断,距今当有四百余年之久。此二奇。是树者,盘根错节,树枝蜿蜒绵长十米有余,宛如虬曲卧龙汲水于河床。此三奇。是树者,冠如巨幢,荫庇牛王庙,纵然闻名遐迩如黄山迎客松,亦不能与之比肩。此四奇。据村中耄耋老人云,当年侵华日军进山伐木,见此树竟不敢伐,反跪拜祭树,可见神松之威。此五奇。是故山底铺村人乃以神奇松之名冠之也。时至今日,各地画家、摄影家及旅行爱好者亦来此写生拍照,络绎不绝。神奇松已然成为远近闻名之自然奇观。
山底铺村现有人家九十余户,凡两百余人。合村土地九百余亩,耕地过两百,林地三百有余。因大火毁林地数百,殊为可惜。然村人不以村小而妄自菲薄,不因灾祸而怨天尤人,勤勉持家,躬耕劳作,开山辟地,植树造林,为山底铺村之发展,虽九死而不悔也。是村者,乃要氏子孙祖辈聚居之地也,举村尽皆要氏。要氏,乃吾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可谓源远流长。据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要姓为“吴人要离之后,望出鲁国。”以名为氏。始为要氏先祖也。近有《中国姓氏大辞典》载,要,春秋时周邑,故地在今河南新安西北,或以邑名为姓。果如是,要氏之溯源或可推前至春秋早期也。
要离者,春秋吴国著名剑客也。离不堪吴国王位之争,断臂毁家,使“苦肉计”舍身为国,助吴王阖闾成功刺杀公子庆忌。其过程并结果,悲壮惨烈,实居春秋诸刺客之首。揣离之心也,独在免人民于杀伐屠戮,保国家得长治久安,故其 “忠君、护国、佑民”之气节,亦当传颂百世,流芳千古尔。
要氏历代,名人辈出。汉有河南令要兢;唐有镇守山西晋州的朔方大将军要廷珍,元有湖广省臣要束木,明有光禄署正要秀。此皆要氏之精英者也。及至当代,要氏一族中受教育者愈众,则名人雅士亦如雨后春笋,不胜枚举矣。
明洪武初年,朝廷谋开疆辟土,乃有河东郡之洪洞大槐树下集体迁徙之举。吾要氏先祖持朝廷所发盘缠种子,牵牛一路奔波东来,先至寿阳县太安驿站,后辗转至方山脚下山底铺驿站,观方山风水宝地,遂于此定居。先祖只知姓要而不知其名,盖因牵牛而来,故名要牵牛者也。
昔年寿阳籍名人、道咸同三代帝王师太子太保祁寯藻(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曾陪道光皇帝回寿阳方山避暑,并多次游览山底铺村。至今村中尚留祁隽藻手书“松风竹韵” 牌匾,其与要姓家族之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山底铺村之要氏后人,血脉纯正,向无杂姓,故有一村一姓一条心之说。始祖要牵牛公生二子,分东西两股,世代耕耘,繁衍生息。后世子孙茂盛,寿阳诸如盘湾底、郑家庄、温家庄、宗艾镇等要氏皆为本村后人。要氏一族前十三世,子孙名讳并无统一规则,繁乱无序,难于记录。前清寿阳名宿、山底铺村举人要守绪(14世),乃为本族立下辈分规矩十字,是为“守、本、占、士、秀、立、志、述、先、绍”,自始要氏子孙恪守十字守则,及今已传至21世矣。要氏家族于本县并他乡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为吾宗族之大幸也。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要氏子孙怀先贤,仰先祖,每言昔日之荣耀,无不击节叹惋。为铭其功,彰其德,以昭后人,故立碑记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