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埋头苦干的员工越容易被抛弃,这个时代只看你的核心竞争力

带你解读职场,与我一起成长

华裔艺术家陈志勇的新作《蝉》,已于近日出版了中文简体版。

《蝉》讲述了一只来到人类钢筋水泥世界的蝉,在打拼中迷失自我的故事。

他像人类一样,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在小格子间中任劳任怨的工作,他是一名数字录入员,17年来,他没有犯过错误,没有请过病假,也从没有融入到人群之中,他的工作得不到认同,他忍受着同事们的霸凌,得不到应有的福利待遇,也没有得到任何晋升。

17年来,蝉勤勤恳恳地工作,任劳任怨,忍气吞声,但始终没被人类接纳为同伴,不被认可,不被尊重。

故事的最后,没有工作、没有家、没有钱的蝉,走向了摩天大楼的顶端……

书中的蝉,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职场人的缩影:没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出卖着自己的时间。

但是,由于可替代性太强,没有多少竞争力,导致自身随时有被淘汰的风险。用现在网络流行的一个词来描绘的话,那就是社畜。

“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拿来工作了。”鲁迅先生恐怕没有料到,他的这句话,真的在当今职场应验。

大企业996已成家常便饭,职场上的年轻人们,没有太多时间花在思考和成长上,每个人都拼命的让自己忙碌起来,被动的听从组织的安排,生怕一不小心就遭遇裁员危机。

但即使已经足够拼命,大多数职场人仍旧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弱。

由于没有太强的不可替代性,所以选择了通过让自己拼命忙碌起来的方式,妄图用工作量和工作时长,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殊不知,这样是非常错的。机械的重复低价值的劳动,只会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却无法让自己从中得到提升。

罗辑思维罗振宇曾说:你的报酬不是和你的劳动成正比,而是和你的劳动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那么,所谓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是什么呢?

1、岗位的稀缺性

比如:如果老板可以从简历中,找到一个薪资要求是5千的人,来替代你的工作,那么你的价值最高就是5千。

但如果你所处区块链行业,就大不一样了。

由于前几年处于风口,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是有相关经验的人极少,直接导致很多只有1年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的新人,就可以拿到5万月薪,虽然他们此前可能并没有创造过任何价值。

2、解决当下问题的能力

每个公司都不招闲人,所以每一个岗位,都有对应的问题需要来解决。问题的数量和难度,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比如,公司的地面,每天都需要清洁。

但这个工作毫无难度,小学生都可以做的,所以清洁工的价值就很低;

再比如,公司的推广方案,直接影响到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涉及多部门的协调,涉及对外的沟通,涉及团队协作。

这样的工作,光是调动多人协作,就非常有难度,更别说把控好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了。有完成这样工作的能力,自身价值自然就会提高。

3、对公司发展的辅助能力

每一个企业,都希望能越做越好,规模越做越大,甚至开拓更多的业务领域。

在职场有句话,能者多劳,能者多得。

如果一个人,不仅能完成本职工作,还有对未来规划的项目有支撑的潜力,那么他的竞争力就会高出他人一筹。

你的潜力越大,就意味着对公司的价值越高,老板对替换掉你的欲望,就越低,你的职业发展就越好。

其实,职场从不缺有能力的人,而是缺有“主人翁精神”的人。多为老板思考的人,不可替代性就越高。

4、个人的稀缺性资源

公司的本质是商业合作。

大部分员工的资源,都是由公司提供,并协助对接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螺丝钉”员工,在公司设置好的孔里,完成自己的固定作用。而如果这个螺丝钉掉了,坏了,只需要换一根即可,没有差异。

但是很多总监以上级别的员工,都是自带资源的,这也是老板花大价钱来雇佣他们的原因。

公司自有资源是有限的,谁能带来新的资源池,就能提供新的合作机会。你所带来的资源越多,那么你在公司内的根基也就越牢固。

企业是要盈利的,而资源的稀缺性,就是你在公司立足的最大底气。

而很多人之所以工作多年后,依然没有太强的竞争力,就是因为得过且过的心态,只是在应付自己的工作、同事、老板,而不是在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

没有人初入职场,就是不可替代的,他们都是在职场生涯中慢慢练级,从“小白兔”慢慢蜕变成“大咖”的。过程中,老板不会逼你,同事不会逼你,朋友不会逼你,没人会逼你。

奇葩说里薛兆丰曾说:“你不是为企业打工,你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

只有当你自己意识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时候,你才会真的蜕变。

文 | 毒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