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开设(二)6:“望”与“望仪”: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天地开设 华夏本土起源概论 第二篇 天文历法

第六章  “望”与“望仪”: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文|黄饮冰

一、大地观测与天文观测的起点:贾湖遗址中的甲骨文“望”

在贾湖甲骨文中,我早就明确指出其中一个文字就是“望”:

贾湖甲骨文解析图(黄饮冰制作)

贾湖时代,人们有没有观测意识呢?我认为是有的。那时的人们主要进行的是大地物候交节观测,对日的观测也是以观测日影的形式借助观测仪器在地面观测台完成。用什么证明贾湖时代就有观测意识呢?因为贾湖遗址证明贾湖时代有水稻种植业存在,贾湖时代必然具有初步的历法,“二分二至”历法就是最基础的太阳历。不识“四时”(冬至、夏至、春秋分)不能种植五谷。历法是大地物候测观和太阳日影观测合一的结果,即物候交节与日影长短匹配的结果。

那么什么来体现观测呢?就是“望”。贾湖甲骨文中,就有“望”的甲骨文存在,如下图我的解释就是“望”:

贾湖甲骨文中的“望”

贾湖甲骨中的“目”字。认识“目”,才能衍生出“望”

贾湖契刻符号

这个我早就解释过了:我认为这是“目举望日”四字。第一个字明显是“目”。第二个字要想一下,我想是“举”字。第三个是一个“望”字。第四个是明显的“日”字。

殷墟甲骨文“望”

殷墟甲骨文“望”是人站在土堆上,眼睛圆鼓眺望远方的样子。这个时期“望”已经脱离了“望”的观测古意了,是远望的意思了。

2.眼睛暴突出来,无非是为了“望”

根据殷墟甲骨文“望”,我们也可以理解,瞪圆眼睛,睁大眼睛,眼睛暴突出来,无非是为了“望”。在谈考古中发现的“凸眼”(纵目)造型,就能够很正常地理解了。在《昌意西迁监察西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眼睛(凸眼)”崇拜对昌意及其后裔的影响》中,我列举了中国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凸眼(纵目):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凸眼

齐家文化玉人面,凸眼

石峁古城遗址,凸眼

石家河遗址 ,凸眼

三星堆遗址,凸眼

凸眼(纵目),就是要表达古人“望”的欲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人们渴望视力的延伸,凸眼(纵目)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愿。有些人还在问我,他们觉得三星堆铜人的凸眼是大脖子病,眼凸脖子粗。我再次强调,凸眼不是记录病态。因为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和青铜人头可以看到脖子,他们的脖子是正常的。

二、贾湖时代的“望仪”和日历(“二分二至”历)

对于贾湖甲骨文解析图(黄饮冰制作)的解析,我现在先纠正一个错误:

我对这个符号的解释是错误的。这个符号的完整图如下:

这个图,贾湖日影观测仪器说明书。鹤骨、骨笛、叉形器组成。

对这个图的解释,请参看神都俗人发布于天涯社区的《火与鸟——从龙凤起源来解读中华文明3万年》一文:此文说这个符号,是世界上目前已发现最早的,8000年前的“产品使用说明书”,它用最简洁的方式,把贾湖骨龠和叉形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原理完美地记录下来,并且把这个“说明书”保存在“龟脑”中,从而使得我们在数千年后,得以了解贾湖人的智慧。  “说明书”告诉我们,贾湖骨龠和叉形器,是一整套“日影测量仪”的2个零件,要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具体的使用方面见下面图片:

具体图解如下图所示:

以上神都俗人的解释,结合贾湖农业的存在可以证明贾湖历法的存在(贾湖历法也是“二分二至”历法)进行分析,我认为是目前对此图解释的最合理的解释。

三、“望仪”:浑天仪上的“窥管”与“窥衡”

古籍记载的“璇玑玉衡”“窥管”,都是观测仪器。

古代浑天仪上观察星体用的管状器就是“窥管”,也称“望筒”。在浑天仪中有通过南北极轴的赤经双环,双环中夹着观测天体的四方管,可以绕双环中心自由转动,此管就是窥管。赤经双环和窥管合称“四游仪”。窥管管径一寸,外方内圆,内圆就是窥天孔。四游仪可以绕极轴旋转,所以窥管可以可以指向天空任意方向进行观测。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记载:“以玑衡求'极星’,初夜在窥管中,少时复出,不能容'极星’游转。乃稍展窥管候之,凡历三月,'极星’方游于窥管之内,常见不隐。”。到元代郭守敬制简仪时,把窥管改成去其三面管壁,成为一条两头带有横片的铜条,横片上有圆洞用以瞄准,称为“窥衡”。

四、远距离“望仪”的影子: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1.贾湖甲骨文“望”的造型本身就呈现“仪器”形态

贾湖甲骨文“望”

贾湖甲骨文中的“望”,借助仪器瞄准“观测”,观测仪器就是“叉形器”。

2.距今5300年前,古人可能已经发明了观测工具“望远镜”

这个推测,我已经在《昌意西迁监察西方与上古中国西部的“眼睛”(凸眼)崇拜对昌意及其后裔的影响》一文中论述过了。

在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到4300年)就出现了如下图徽: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图,我已经把它解释成“虞”。但是对于良渚神人首面图中的一双“旋凸眼”一直不能释怀,那突出的“横杠相连的两个的眼睛”让我产生深邃的畅想。这个突出的眼睛恐怕不是真实的眼睛,而是古人发明出来的延伸人的视线以实现远距离观测的工具,这个延伸古人视线以视线远距离观测的工具,恐怕就是古人发明的“望远镜”,“望远镜”的直面就是这个形态。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台,专门负责钦天监,那么丰富的天文观测发现,恐怕仅仅依靠人的眼睛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古籍记载了“璇玑玉衡”、“窥管(望筒)”、“窥衡”。

中国古代没有“望远镜”这个词汇的记载,但是有“千里眼”和“望筒”词汇的记载,“千里眼”是民间语言。我们对于“千里眼”的理解可能可能是错误的,“千里眼”不是指能看千里的人眼,而是延伸人的眼睛视力的工具。所以我认为“千里眼”可能就是“望远镜”。我的这个推测不是玩笑话。

三星堆文化纵目人

我们再仔细看看三星堆纵目人双眼前的一对器物,我觉得除了“望远镜”解释就没有合理的解释。

三星堆纵目人望远镜

五、几千年的古代天文观测,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天文学专著和关于天文的观测记录用以皇帝星占之用。其中楚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取名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记录了我国最早的恒星变化位置图表,石氏部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与外官,甘氏部分系统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的出没规律,记载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方位。《甘石星经》中的《甘石星表》所载星座的测量形式,是中国天文测量学上独特的赤道坐标系。这么巨大的天文观测成果的取得,没有观测工具的辅助是不可想象的;天文学著作的出现必然是对历代天文学观测成果的总结,没有漫长的天文观测历史,是难以形成专著的。

黄饮冰2021年4月2日星期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