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坤/不忘初心 坚守一生(通讯)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不忘初心  坚守一生

      ——郑州市监狱民警王松峰背后的故事

王明坤

每天早晨的太阳还未露出面孔,华丽的都市还沉浸在睡梦之中,上班早的人们在家里煮着牛奶准备早饭,酒吧里狂欢了一夜的年轻人正醉眼朦胧往家回。此刻,坚守在郑州市监狱的一线监狱民警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高高的围墙,紧密的电网,封闭的区域,每天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罪犯,组织罪犯有秩序的一日生活与劳动,施以及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一线监狱民警的工作,“罪犯是有期的,监狱民警是无期的”人们常常会这样诙谐的调侃监狱民警,监狱机械化、重复化且时间长的工作特点造就了这个职业的平凡、单调、枯燥。临近退休的老王就是这个职业中一名普通的老民警,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35年,为了曾经庄严的承诺,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无私的奉献给了监狱事业。

老王本名王松峰,今年59岁, 22岁那年通过招警考试,分配到郑州市监狱参加工作,老王实在太平凡了,35年的狱警生活,在基层呆了大半辈子,至今无任何一官半职。

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一脸的憨厚之气,制服颜色不那么新亮,一看就洗了很多水,一副老管教的形象。

“西流湖的每寸土地我都熟悉”,1983年西流湖劳教所成立,后来改名郑州市监狱,老王是郑州市监狱的新一代开创者。披荆斩棘,呕心沥血,从老监狱的断壁残垣到新监狱的繁花似锦,从器械老化的监管设施到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每一间监舍,每一扇门窗,都记载着老王从警三十多年的经历。

老王说刚参加工作那会,自己还是个稚气未脱的毛头小伙子,对监狱工作也是一知半解,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责任,他就白天上班,晚上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还购买了大量的心理学和监狱管理方面的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执法水平。通过潜心钻研和不懈努力,老王很快的掌握了许多管理罪犯的技巧与方法,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心得,用他自己的话说,管理罪犯关键就是六字方针“学习,细节,热情”,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在日常管理的细节中发现问题,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排除安全隐患。监狱工作35年,老王谈起工作经验一套一套,工作给他带来的成就与快乐是他人生中最美丽的一面。

破镜重圆  大爱无疆

“别看老王总是笑眯眯的,可他的眼睛毒。”监区长竖起了大拇指。每名入监的罪犯,老王要反复谈话,平均每年包教罪犯二百余人,光谈话记录就写了上千份,服刑人员的一个眼神,一次谈话,老王都会发现苗头。

服刑人员杨某,入监后情绪不稳定,经常与他犯发生争执,多次违纪。老王看在眼里,一次次找他谈话,杨某道出实情。原来,杨某的妻子一直要和他闹离婚,心里濒临崩溃,对改造出狱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此时,正值监狱开展“让爱涌入大墙内”亲情帮交会餐活动,老王汇报监区,将本不在名单的杨某家人列入帮教。帮教活动正值入夏。杨某的妻子抱着一岁多的孩子顶着太阳的直晒来到监狱会餐厅。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有些慌恐,嚎啕大哭,夫妻俩见面后来不及说话,光顾着哄孩子,为了让夫妻俩能尽情表达,重归于好,老王帮忙抱起了孩子,“再给他一次机会吧,谁能不犯错呢”,老王一边劝说夫妻俩一边哄着孩子,一个多小时的会餐活动,老王的警服衬衣全部湿透……面对妻儿,杨某声泪俱下,痛心的忏悔打动了妻子,妻子当场表示不再谈离婚,在家照顾好老人孩子,等杨某回家。

“像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但对于罪犯来说却是关系一生的大事。”多年来,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情执法,消除了不少思想隐患,让顽石逐渐融化,老王经常收到刑释人员不远千里送来的感谢信和礼物。“我这个年纪早不图什么了,只想做好具体事情,心里踏实”。

浪子回头 情满人间

“你好,我叫张海,曾经在这里服刑改造,现已刑满释放,回来感谢我的管教干警,我想找一下王松峰警官。”一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背着一个大行李包站在监狱门口,警卫联系了老王。小伙子再次见到老王有些激动,眼含热泪,“谢谢您王警官,没有您,我无法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子,我给您带了一些家里的土特产,您一定要收下。”张某拉着老王的手鞠躬致谢。。。。。张某是个九零后,家中独子,由于父母过分溺爱,性格孤僻,好逸恶劳,初中辍学即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终因盗窃判刑入狱,入监后张某对严格的管束和规范的劳动生活极不适应,一度郁郁寡欢,情绪消沉,经常借口身体不适,逃避劳动改造,是监区反省教育的重点对象。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张某觉得在监狱没有亲属关心,出狱后没有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对于张某的异常心理,老王高度重视,在加强管理控制的同时,利用掌握的心理矫治知识稳定张某的思想情绪,鼓励张某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其危险念头。老王还通过当地司法局联系上张某的父母,将张某情绪波动较大,有自杀倾向的思想状况告知亲属。张某父母因为孩子误入歧途互相埋怨闹离婚,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没有意识到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亲情的关怀,经过老王多次劝解,张某的父母共同来到监狱承诺给张某一个完整的家庭,叮嘱张某认真改造,早日回家重新做人。老王的努力让张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渐渐树立了改造的信心,改造动力逐步提高,一年半后,获得减刑奖励,提前刑满释放回家与父母团聚。

“监狱工作时间长了就是那些重复的事情,心要沉下去,把重复的事情做好,把具体的事情做细,服刑人员思想复杂,需要细致观察,你用诚心才能换来他们的真心”。作为管教,老王不怕苦不怕累,经常加班加点扎实做好前期的基础工作,值班时,他经常深入监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医德医心  爱党爱民

老王管理的分监区老弱病残多,经常有服刑人员需要外诊,入监不到三个月的李某突发急性肺炎,胸腔有少量积水,呼吸困难。由于监狱的医疗水平和医疗器械有限,需要到社会医院诊治,老王主动要求去医院执行看押任务。急性肺炎具有高度传染性,老王顾不上感染疾病的危险,一心想着看押安全和照顾李某的生活饮食。 医生嘱咐李某为了加快病情的康复,需要下床活动,老王就陪着一起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散步,从最开始的十分钟到一个多小时,老王脚跟部有骨质增生,长时间走路会有压痛,多次痛得汗流浃背。为了增加营养,老王将看押任务交接好,经常外出给李某买饭,他怕医院附近的不卫生,步行到几条街外的饭店给李某买了一碗面。“赶紧吃了吧,吃完饭,觉得身体能适应,我接着陪你散步,很想听听你在监狱外面的故事”,快步跑回的老王说笑着把一碗还淌着热气的面条递到李某手上,李某狼吞虎咽,没有回答老王的话,眼含热泪,心存感激。长达四个月的治疗李某康复出院回到监狱,老王和其他干警一起圆满完成了此次外诊看押任务,事后李某的家属给监区打来感谢电话说“感谢警官关心照顾我丈夫,有你们这样的警官,他一定能改好,我们全家都很有信心。”

做一件事很难,做好一件事更难,但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做好同一件事,却是难上加难,三十五年里,七万人次的谈话教育,数百万字的谈话记录,两千多名服刑人员被改造,上百次的外诊看押任务,无声的文字、数字与静谧的岁月一起,成了老王工作最直白的见证。他是一个儿子、一个父亲、一个丈夫,是社会普通一员,走进高墙的那一刻,他只记住了唯一的身份:监狱警察。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头发白了,额头上的皱纹也多了,那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也变的老气横秋了,人生最美好的光景饱含老王对党的监狱事业的忠诚,谈到自己即将走下工作岗位,他既有欣慰,更有不舍。老王说,随着国家法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监狱押犯结构逐步多元化、复杂化,监管形势日趋严峻,对于一些监狱突发事件,自己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对于监狱工作办公信息化、自动化有些心余力拙。监狱文化建设和监管安全的万无一失需要新生的力量,他们会做的更加精彩,我相信。为了自己的奋斗大半生的监狱工作不留遗憾,站好最后一班岗,给年轻的干警做好榜样。

夜深了,凌晨两点,都市里的人们大多进入了梦乡,但在高墙之内,老王正坐在监控电脑面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时刻监视着监舍内的一举一动是否正常……

老王在监狱警察平凡而又艰辛的岗位上用行动诠释着坚守的真谛,践行着一个老共产党员入党誓言的初心。

作  者  简  介

王明坤,80后。郑州市监狱干警。业余时间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近几年来有多篇作品见诸各种媒体。系《河南法制报》《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和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

“河南文学”是河南省阅读学会下属的一个纯文学公众平台。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国各界征稿(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

本平台每周一、三、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达   林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