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

常言道:“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中国文化当中,天地一词具有非常宽泛的内涵,从远古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地到做人立世的顶天立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天地观,就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化格局和人生境界。

那么,中国人的天地观是从何而来,这种天地观的根本价值是什么?当代国学家、道医学家、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熊春锦先生在《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一书当中,明确提出了“外天地”与“内天地”这两个概念,对中国人的天地观给予了明晰的解答。

从熊春锦先生的讲解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当中的天地观既属于宇宙观,也属于生命观;中国人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既是全息的、立体的,也是运动的、多维的。正如老子所指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社会能够把文化格局提升到什么样的层级,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生命状态提升到什么样的境界,都可以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答案。就看我们是否愿意摆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状,敞开心灵去拥抱这无限天地。

以下为《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当中关于天地观的详细讲解。因本文内容丰富,涉及不少传统文化术语,编者对一些术语做了注释,奉于文后,以飨读者。

外天地与内天地

——选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

熊春锦

  “人法地,地法天”是修身实践必经的途径。“地法天”,首先要知道何为地,何为天。天地的物相[i]与质象[ii],就是天机所在。

  天地的奥秘,就在于它们无为地恭顺着大道,运用“德一”的能量,无私无欲地上下往来,运行不息,因而可以长久坚固,岁月绵长。我们需要向天地学习的,首先是天地的这种品质,其次是天地阴阳能量的升降运行机制。

一、自然界的天与地

“玄之有玄”的宇宙能量场

  整个银河系虚悬在天中,即虚悬在天下,而天是摸不着的22%质象物元暗物质和74%质元能量暗能量。质象物元暗物质和质元能量暗能量共同构成“天”,而4%的物相各类星球都是“地”。地球、太阳系,在银河系当中只有一颗芥子那么大,甚至比芥子还要小,但我们仍然摸不着天的边。那么,天的秩序又是怎么形成的?“玄之有玄”的度、数、信在“执一明三定二”就是答案。在图中,右边的双螺旋图像,是现代物理学中对宇宙能量场的一种图形描述,从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其变化规律,正如老子所定义和描述的:“玄之有玄,众眇之门。”[iii]

  太阳系中,围绕在太阳周边的这些行星都是地。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守天地法则秩序而脱离轨道的地,比如流星、彗星等。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地,什么又是坏的地呢?

一方土地,假如没有水,也没有肥沃的土壤,更缺乏阳光火的照耀,这样的地,就称之为死地,自然是最坏的地。水、土、光皆备的星球之地,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具备,而且温煦光明朗照,才是适宜生命、具有活力之地。这三者缺一不可。

  宇宙之间虽然有广袤的地,亿万个星球分布在宇空之中,在天之下存在并且转动、运行着,有的恪守度、数、信运转,有的不遵守天赋予的秩序和规律而脱了轨,乱行于宇空之中,但是可以看到,能够具有像地球这样好品质的地,非常罕见。不过宇宙广袤巨大,地球并不孤独。正如《论语·里仁》所载:“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大道既判而有物器之形,万物因形而必然有数。

  天,居于乾道,以“德一”为体,而轻清在上,故而呈现出物相的空态,质象的虚态。这也是我们无法穷尽天穹的关键原因。虽然现在很多科学家努力想看到天边,但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他们的后天愿望可能是遥不可及的。天运用的是阳性的质元能量,天所释放的“德一”能量,既可能是一而未散的纯阳“德一”能量,也可能是因为受体所居住层级的高低不同而分解成的具备五行与五德属性的能量。

  地,所居的是坤道,以二为体,因而具有阴阳、短长、明晦这三种二数的重要特征。以地球为例,地球上的阴阳属性表现得非常典型;而短长的这些数值变化也被人们所熟知;明晦现象,是指白昼光明、夜晚黑暗等。这些二数的重要特征全部都在地球的运动之中表露无遗。而且,因为其具有物相与质象相结合的属性,也就重浊而居于天内的下位。

所有星球,包括地球,都属于地而存在于天的大环境内。地所运用的能量,相对于天而言,属于阴。天德能量进入一切物相之内以后,形名变化成为炁(气),故而在天地之间存在着天德下降、地炁上升的运动。而地球本身的能量则是阳升阴降,交换于天地之间,从而与天的能量进行相互交合。天乾而地坤的这种能量作用不会偏离大道的法则和秩序,在年度周期律当中,其开始有时间节点,而发生的作用、产生的功效也有时间的递进与空间的变化。

二、身国内天地  

人体是宇宙的缩影,古人对于人体内在的天地曾经作过很多形象的描述,例如《灵宝毕法·比喻》中就说:“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于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五臟中,心为天,肾为地,这是体内的一天一地。这里所言的肾为地,并不是指解剖学定位的肾,而是肾水化炁生发之地,是水土融合之地;而中丹田心场区与阴蹻肾炁枢纽区,亦是人体的另一重内天地。

  古人发现,在自然界的太阳系中,有七颗星球与地球的关系极为密切,人类的健康活力非常明显地受到它们的影响。这七颗星就是太阳、月亮以及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古称七曜。

为什么叫作“曜”?曜,主要是指质象之光,同时,对于除了太阳之外的其他六颗星,还指它们本身所反射的物相之光。例如,月亮,就叫作月曜星。这七星在我们体内都有对应。

  七矅与人体的对应,有着整体与局部、大与小的不同关系,例如与臟腑的对应:最上面的是金曜之星,其下是日曜星,也称太阳曜;我们身体肝内是木曜星,脾内是土曜星,左肾内是水曜星,右肾是通向命门的火曜星,这是身体内天地的六颗星,它们所处的位置比较高。在体内最下面的阴蹻处,是一颗地球,地球旁边刚好是月曜星,这就是身国内的内陆境和内天境。我们的头面部对应于七曜也都有分形定位,各自有名,例如耳朵又名为水星。伸开我们的手掌,掌中肌肉有分丘,也同样有七曜星球的定名。人的生命就是宇宙万物的全息缩影,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网络互联性。

  月亮本身绕着地球转,在转到体内中线上时,月光很有可能被我们吸收进入丹田,然后分配到肾里面,如此肾臟之“肾”字下面的“月”就名副其实地有光了。如果是肝臟里获得了月光,那么肝的“月”字旁也就名副其实了,脾和肺也是同样的原理。唯独我们的心不需要此光,因为心臟属于太阳曜,它必须自己发光,才能使月球生光以及其他四臟光明。这就是其中的辩证关系。

  在修身过程中,如果盲目地去求体内陆球旁边的月光朗照体内,是不可能产生月亮的,我们自己的心一定要光明磊落,产生出生物光和质元光来,当质象光诞生以后,体内的月亮自然就会生出光来,所以古人才说“太阳栽在明月中”。体内月亮的光一旦生成,其他四臟也就会像月亮那样,同样享受到太阳的余晖,诞生出臟腑之光。所以,体内之月光是否产生,是其他四臟能否内明的前提与见验指标。

  在内天地与七曜的能量关系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天地阴阳能量升降所产生的四季变换,其中的能量是怎样作用于我们生命体内的。

  第二,掌握日月躔度变化能量对人的影响与作用。

  第三,七曜星球能量对地球与人类的影响和作用力。其整体性,对应性,分理性,与得一之德的内在联系,以及在沐浴中的正确应用。

  第四,把握以北极星为核心的能量场和以银河系中心为核心的能量场,逐层级综整归一。

   日月躔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心和小腹腔区域的月亮,决定着月华是否能产生。除了心以外,其他四臟是伴着月亮求月光,需要靠卯酉沐浴,使阴全部敛藏消失,实现阴转阳;再通过修心实现心这颗太阳自然发出光;然后通过修品格、品质、品行,增添质元能量,产生太阳的强光,朗照月亮,月亮同时生光。因为月光中含有充沛的肾炁(气),月华的产生也就意味着心阳能够支撑起其他四臟,同样使它们名副其实地成为带“月”字旁的四臟。所以,把持住“四臟伴月求月光,卯酉沐浴阴尽藏;心为太阳自发光,修品添质出光芒”,就能够解决修身实践过程出现的众多问题。

  七曜星与五臟,它们相互之间的能量影响既受制于外天地中太阳系七颗星,更重要的是还同时受制于体内修心(太阳)的水平。其他几颗星之间本身还有能量的输布,虽然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物相型的连线进行传导,但是质象的传导路径就像人体经络的传输系统一样,同样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质象上我们还要把能量的对流、传导和辐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体内进行比照。

  在完整把握七曜星在体内的运用,建立起一元性论证框架的基础上,我们的认知还需要上升到以北极星为核心的能量场。因为整个太阳系以及其他一些星系,都是绕着北极星在运转,对于它的能量影响作用不能不关注。再往上一级,就要上升到银河系进行认知,掌握以银河系核心为中心的能量场对我们的作用和影响。科学研究发现,整个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已经实现了由远及近的轨道抬升,正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现在许许多多的变化来得非常神速,时间好像也过得特别快了。我们需要将这些认知都逐层级地进行综整归一,用一元论,也就是用德和道进行整体把握;同时,运用五行、五德、五臟、五方、五色原理进行系统研究,用好“五”之数,分析它们的实质,分别把握住每一个臟腑的修证。

内天地中,除了七曜星的对应之外,外天地自然界的五湖四海在身内亦有对应。例如,在我们身国内天地中的五湖四海之四海:心,名为血海;肾,名为炁(气)海;脑,名为髓海;脾胃则是水谷之海。五湖:因为五臟内各有大量体液循环,而且五臟在身中所分列的位置具有东西南北中的特征,所以也就具有身内五湖之名。四海与五湖中包含的形名有所重叠,是因为职能范围有大小之别,所以在修证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整体把握。


参考文献:

《老子·德道经》,熊春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熊春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版。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下卷》,明·高濂著。

《生命的光色-观色学·超速记忆训练》,熊春锦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

[i] 物相:传统文化概念。当代国学家、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熊春锦先生在《道德教育贵修身》和《德道行天下(2013版)第一册 》当中,对物相概念给予了界定:相,为目之所见。物相,指人类通过肉眼的生理功能及其外延物理功能,所能观察到的有形有相的物形世界。传统道德根文化根据物相系统的构成特点,用质源、物源、体源“三源”系统的概念对物相的万物进行了分类。

[ii] 质象:传统文化概念。当代国学家、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熊春锦先生在《道德教育贵修身》和《生命的光色 》当中,对质象概念给予了界定:近代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证明,一切物质都是能量,有相世界的一切都表现出具有能量形态,这其实就是道学揭示的质象属性。道德根文化的研究显示,人们的双眼所认识的都是“物”,而物的后面藏着“质”。“质”的一切表现称为质象,传统道德根文化根据质象系统的构成特点,用质元、物元、体元“三元”系统的概念对质象的存在进行了分类。质象与物相结合而构成了万物。物相与质象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iii] “玄之有玄,众眇之门”:出自《老子·德道经》,熊春锦校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玄:《說文解字》:“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隐蔽而深远。黑而带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盖着。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维空间的现象,突破太极双重弦线才能观察到的现象统称之为玄象。玄,古与弦通假共用,双玄共构时古代称其为“幾”。有:与“又”古相通。在马王堆帛书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中,都是“玄之有玄”。通行本《道德经》中作“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之有玄,众眇之门”的含义是,把握太极阳鱼弦线和太极阴鱼弦线,同时把握双玄结构的能量性,知白守黑地从太极中央突破这两重玄,使太极复归于德的“⊙”态和道的“○”态,这个突破点,就是淳德归道之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