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潼路上A牌房

天潼路A牌房

2020-0419 20:16

天潼路754弄向东到山西北路,有一排沿街房子,这排房子的门牌号都带A字,啥天潼路742A号,744A号。这排房子的后面倒是正牌号,啥天潼路746弄,天潼路748号。这两排房子中间有一条小巷,无名。我最近才知道,这排房子有人称坑棚房,猜想其原因就是其最西头就是一个公共厕所。厕所,也叫坑棚。
所以有A牌房,那是因为当年东唐家弄在这里向北弯了一点,后来天潼路拓展取直,这弯进去的地方就成了空地。后来这空地上造起了房子,遂成A牌房,这些A牌房成了街面房子(图一)。
图一 A牌房子
一 先说正牌房子
印象中从西到东这正牌房有肉店,住宅(大饼摊老板的家),荐头店,746弄,零剪点,酱油店(成衣铺),理发店,煤球店,木匠间,烟纸店,老虎灶,葆青坊,协志里,染整厂等。
这些店当然早就没了,而有些名称,现在好像也都没了。
1 荐头店
荐就是推荐,荐头就是以介绍佣工为业的人,这店现在叫保姆介绍所,或者家政中介店。
总记得店客堂里坐着不少想当佣人娘姨奶妈的女人。
这个店我进去过,一条通道黑乎乎的可以到达上楼的楼梯,客堂的背后就是荐头店老板睡觉的地方。

图二 荐头店

2 零剪店
小时候不懂,总将零剪店写成令箭店或者翎箭店,实际上这零剪店就是服装的辅料商店,当然还要卖其他东西,譬如雪花膏等。啥都可以拆零卖的,比如做鞋的滚条,橡皮筋啥的,揿钮,钮子等。
图三 零剪店商品
3 酱油店
当然是卖酱油麻油生油豆油啥的,还有米醋等。这家酱油店两开间门面,靠西边当街一个柜子。我们小时候常常将香烟牌子偷偷地在光滑打油的台面上擦一下,台面上的油就会被香烟牌子吸进去,而香烟牌子能弄得很薄很挺,刮起来赢的机会多一些。柜子的西面空挡里,有一个裁缝铺,也就一张案板而已,估计是租酱油店的空间。

图四 裁缝摊

4 理发店
我们都叫剃头店,据说文雅人说理发,粗鄙人说剃头。小时候剃头时,坐在理发椅子上,看前面的镜子,好玩得不得了。为啥,我背后的墙上也是镜子,这样两边的镜子反射,竟然可以看到好多好多的物件。
剃头店再忙,师傅总是笑嘻嘻的说,侬稍微等一息息,马上就好。隔壁的裁缝摊呢,那裁缝总是说最近老忙的,你的衣服要迟一点做。所以当时有句话,叫裁缝总说忙,剃头总说快。这一快一慢好像很有公关意识。

图五 剃头店,这家镜子不是全墙的

5 煤球店
我们那时都烧煤球的,煤和泥混一起做成球。这煤球店不做光买,好像只有一个店员,生意不很忙。买一次煤球可以用好几天。后来买煤球要用卡了,煤球卡。买一次记一次,不过好像从来没有不够用的情况。再后来出现煤饼,这店里就有两种煤制品了。煤饼都一格一格放好的,要几个取几个。不像煤球那样堆在一个角落,你要多少就用铁锹取点煤球称过分量后给你。
想想也蛮作孽的,每天升煤炉时,总要将烧过的煤球再拿来捏一下,去掉外面燃尽的煤泥,看看有没有发黑的煤球核,如果有,那一定得再利用,绝不扔掉。
当然是省钱,但我总感觉主要还是一种习惯,不浪费可用的资源,就像随手关灯一样。

图六 煤球店

6 木匠作
我已经记不起这木匠作的具体情况了,好像只是一个空闲的房子,里面虽然有人,但没在干木匠的活。这个店后来好像是被居委征用了,连同煤球店(?)改成了食堂。
7 烟纸店
应该叫烟杂店吧,不知为啥,我们都叫成烟纸店。除了卖烟外还卖其他东西。这家店因为靠近葆青坊,加上我又不吸烟,很少光顾。走过路过,但没停留过。
8 老虎灶
老虎灶是卖开水的地方,一个老虎似的灶头蹲着,上面有几个锅,出卖开水。你拿着热水瓶,灌满一瓶一分钱。灌满一铜吊,两分钱。后来改进了,不用漏勺灌而是龙头放水了。
灶头的对面有两张茶桌,每天有人喝茶。
往里走,就是混堂了,洗澡的地方。
这是一种最简陋的浴室,地上几个长腰盆,一段放着一个木板,可以坐人。给你一块毛巾,一小块肥皂就成了,热水现成的,你要用就用木桶勺。也没喷淋装置。就像家里一样,最后用清水冲一下就算洗好了。记得价钱是每位八分吧。

图七  老虎灶

9 葆青坊
葆青坊是后来出现的弄堂,大约是二三十年代的事情。
葆青坊南端在这无名小巷中,北端在七浦路上。边上顺庆里也通七浦路,后来顺庆里弄堂口被封,葆青坊破墙开门,可以从葆青坊直接走到顺庆里。
图八 葆青坊
葆青坊弄堂过街楼下有一个烫衣摊,承接各种衣服的熨烫,生意满好的,总见他含水喷撒在衣服上,当时还没喷气熨斗。
他的案板上,有一个小搁板,搁板上一个浴缸,金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图九 火熨斗

葆青坊的北出口,秋天有卖蟋蟀的摊头,总是围着不少小孩。
10 染整厂
葆青坊向东还有一些房子,好像都是住家,没店铺。小巷走到底就是染整厂的围墙。
染整厂的大门总是开着的,可以看见一个机器将布匹来回铺放在地上。有一股热烘烘的气味传出来。
厂门口的东面围墙边,有一个小书摊。我常常在这里弯着腰在人家背后蹲看小书。有时坐着看书者不让我看,我只得走开。这里不行别处看,总有人不嫌蹲看的。
二 天潼路上A牌房子
1 公共厕所
天潼路754弄西侧的山墙上有很大的三个字,歸仁里,楷体,有点像颜体。弄堂的东侧就是一个公共厕所,蛮大的。
2 咸鱼摊
厕所的北面就是那条无名小巷。紧挨着厕所的北墙就是咸鱼摊,摊主我们叫他钱福老三。他卖的北洋咸黄鱼那绝对货真价实。鱼的质量非常好,那鱼肉竟然是一瓣一瓣的,有嚼劲,口感很好。
3 小酒店
这个小店光卖酒,不能在里面喝酒的。店很小,一瓮一瓮的酒放着,都贴着标签,啥酒啥酒。
4 皮匠摊
这个不是摊,是有房子的。小皮匠住在里面,又十就在门口的空地上干活。修皮鞋,也帮人家鞋面配鞋底成鞋。
有一天,人家都说小皮匠自杀了。我去看时只见地上全是血。也不知是为啥自杀。年纪也不大。
5 厕所的东山墙下就是大饼摊,一个棚遮着。
大饼油条是五分钱(旧币五百元)一副,生意蛮好的。
大饼摊就在天潼路746弄的出口处,过弄口,又有几间住宅,这些住宅也分别有门,但应该属于建筑的后半部。
6 柴爿行
住宅的边上有一个柴爿行,老板是个小脚老太,里面卖钢炭木柴啥的。当年不少人家除了煤球炉以外还与有一个烧木柴的灶,有时需要用灶烧东西,譬如走油肉之类的,煤球炉不行,太小。
这间几幢房子的前部,就是天潼路上的街面房子。
7 天潼路746弄的出口东面第一家就是阿胡子鸡鸭血汤店,店的东隔壁还有一家啥店,好像是个闲置房。
8 羌饼摊
这闲置房的东边是一条很小很小的通道,通道的另一边是羌饼摊,老板我们叫他老山东。羌饼有两种,一种油饼,上面有芝麻的,很松软,还有一种硬羌饼。老山东很和善的,记得一百元变成一分钱的时候,报纸上刊出了新版钞票的图片,我就将五分钱的图片剪了下来,正反面粘好,到处炫耀,我有新钞票。
我将这个图片给老山东说能买羌饼吗,老山东拿着钞票看了看,说能,于是切了一小块羌饼给我。现在想想,这老山东应该是知道这是图片,但他却不愿意败我的兴。
再向东,就是绒线店,金龙馆,烟杂店,文具店,再过去还有一家华民医院(诊所),还有一些店我记不清了。
9 金龙馆
金龙馆是一家两开间的饭店,生意很好,里面总是挤满人的。60年代初,乡下的舅舅来上海,同时还带来了他的远房堂兄弟,老爸就请他们上金龙馆吃饭。腰细,当时要凭粮票的啊,乡下那个远房舅舅本来就是种田汉,满手的老茧,半斤米饭哪里够啊,只好回家再煮饭。
10 这烟杂店里有卖肥皂,记得固本肥皂要比双箭的好,价钱也贵一点。
11 铅皮匠摊
这A牌房子一直到染厂这里终止,最后一家店的东山墙下,有一个铅皮匠摊。摊主是为老汉,人蛮胖的。那时,家里烧开水的铜吊,钢精锅子有时需要修理,有的要换底,这些事情都是这里做的,叫托一个底。底一托,锅子就深了一寸,吊子容量就大了不少。
后来她的儿媳接班了,生意还是很好的。

图十 铅皮匠

三 福建路西面的天潼路
先说北面。
1 杨白眼小书摊
福建路口拐弯角上有一个小书摊,我们叫它杨白眼小书摊。它的两边是一些很乱的小店。

图十一 点心店当时是小书店 老板叫羊白眼

2 新合盛米店
最近几年,我才知道这米店早在1865年就开了,也就是说唐家弄出现后这米店就出现了,比徐园(1883年)还要早。米店的出现,毫无疑问说明周围已经有不少的居民了。
我们家买米就是在新合盛里。仿佛有两三间门面大吧。西面靠墙处是收钱的,东面是放米的柜子,洋籼米和大米分开的。台秤柜边有个泻米的木箱,木箱的正面有一个小嘴,买米的就将米袋套住这嘴,伙计称好米后就将米倒入这木箱内,米就自嘴孔流入米袋,此时你自己拿一根放在台秤边上的麻绳将袋口扎紧,扛着回家就是了。
后来,大该是在大跃进那时期吧,新合盛出现了自动按数量发米的机器,铅皮做的输送管,直接将米倒进木箱里,不再是人工称米了。

图十二 米店 新合盛米店比它大

3 五福馆
新合盛再往西,一家叫五福馆的饭店。
我的《上海摊上阳春面》就是根据小时候在这五福馆里吃面的情景写的。一开间吧,很小,但生意很好。
6 竟成南货店
竟成南货店大概是两开间的,靠近浙江路了。我家一般不上那边去买,因为远了些,唐家弄小菜场边上就有一家也不小的南货店。
7 河北大戏院
天潼路的南福建路以西,第一个门面就是河北大戏院。当年听我老妈说王文娟就在河北大戏院唱戏,老妈是她的粉丝,本来打算拜王为师的,后来不晓得为啥没花头了。
再向西,印象中也就是天福牛肉面店了。这个店好多博客都提到,不过我印象不深,只是后来去吃过多次牛肉面。
8 慎余里
慎余里房子很好,弄堂最南部有一家人家养火鸡的,脖子这里很好玩,小时候我们常去看。不知还有人记得起这火鸡吗?

图十三 火鸡

小杜先生说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不过天潼路被拆了个精光,哪里还有残垣断墙可以认前朝啊,我等也只有凭记忆说当年的天潼路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