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古韵浓厚品乌镇 | 漫游

导语

我忘了俞悦究竟是在主编《中国之韵》之前还是之后去的《航空旅游指南》,总之,那段时间,我因差旅去的那些古镇在她编辑的鞭策下组织成一些零散的文字,被放到飞机上去了。回想起来,旅游的心态其实只是即时的拥有。文字图片的留存远远不足以表达行走的收获。短暂的流动的总是旅行,漫长的恒远的才是人生。

关于乌镇我前后应该有去过三五次,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扩张,从最初的一见亲切到后面的再见寻常,内心慢涌一种渐行渐远的遗憾。好在这篇文章写在十五年前,那时候,我对乌镇是认真的,而乌镇也确实值得每一位游客用心品味。

“置身于古铜色的木板与高高的骑马墙上,踩着踏过多少人步履的青石板路,真有时空错乱之感。尤其是逢街口的戏台演出一些地方戏,更不知今夕何夕。”

窄窄弯弯的青石板小巷,蜿蜒细长得似乎没有尽头;小街两侧栉比鳞次的是清一色的乌檐青瓦,古老的门窗上是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绕着房子流过的小河缓缓,碧波涟漪上小船往返,橹声咿呀。水乡古镇的淳朴、自然感染了每一位匆匆的游客,让人驻足难移,但其中的味道如品茶一样是需要慢慢享受的……

漫游家,心随自然

痒 黄龄 - 国色天香 Live合集

乌镇之独特

总结来看乌镇相对于其它江南古镇来说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原真性。已经修复的乌镇老街,地下铺设旧石板,两边全是旧木店板。由于控制了环境污染和商业污染,拔除了电线杆,传统民居建筑里,地道的乌镇人过着类似于先人的闲适恬静的生活,仿佛19世纪末、20世纪初江南古镇的生活还在继续。东市河沿岸的“乌镇水阁”,即“水上吊脚楼”,是乌镇最具特色的景致之一,有别于一般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观。

二是参与性。乌镇传统作坊区的众多手工作坊可供游客参与操作,增加游兴。如充满乡土气息的蓝印花布作坊,让你一睹传统蓝印花布印染的每道工序;纺纱织布作坊、手绘扇面、竹根雕、木雕、蓝印花布、刨烟、陶艺坊、酒作坊等等由你挑着看个够。

三是文化活动丰富。乌镇拳船、古戏台花鼓戏、皮影戏以及各种作坊的动态展演或生产,充分体现了乌镇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使游客耳目一新。

乌镇之韵味

作为杭嘉湖平原上一方古朴、清雅之地,乌镇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镇上至今依然树繁叶茂的唐代银杏便是明证。穿过景区入口绕了个半圆,期待中的水乡呈现在眼前,墨绿的河面上乌龙船在桨声中缓缓漂移,岸边一面是拂动的杨柳,一面是傍河的民居,民居的倒影在水面上晃动着,饱经时光打磨的木质门窗在阴天里更显得幽暗,乌镇也是名副其实了。

过了逢源双桥便是对岸了,那是一条小街。说其小,因为它只有一米多宽,准确的说应该是小巷;说其是街,因为两边有着各式各样的店铺:药店里的柜子上仍然陈列着各式药罐,多半是空的,但悬挂的纸包着的药方、一米高的柜台和挂着的招牌让人感觉还是在营业的;一家名为高公生酒坊的造酒作坊,从远处就能闻到酒香,诱人进巷寻访。作坊仍按着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大缸里储存着新酿出来的美酒,没有掺兑,味道醇厚,厂家称其为“三白酒”;还有一家蓝印花布作坊,前店的柜台里放着各种制成品,小到两条小鱼的玩物,大到各式衣物,穿过店堂可见有一座大院落,高高的晾架上飘荡着成条的蓝印花布,风舞中更显一份神韵,自然是女生的爱物。

两边也有民居的,此时会比较安静,让人也放轻了脚步,但在脚踏青石板的声音中仍然让你感觉踩到的也是历史。两旁的居民多半是老人,或是四人兴然堆起长城,或是听着老式收音机,或是半躺着聊天,一份怡然,让人羡慕。

接着是一些文化古迹,江南百床馆是一座专门收藏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内有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多半是雕工精湛、装饰华丽的,在各种花纹和图案中显示着民间工匠技艺的高超。其中的小姐床显然是会吸引同行女生的,分层中透漏着几分小家碧玉的样子;余榴梁钱币馆珍藏着古今中外数万种钱币,纸的、金属的都有,匆匆中领略着货币世界的另一种魅力;江南木雕陈列馆里件件展品以精巧细腻的表现手法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江南民俗风情。

乌镇之人文

最具有人文特色的便是茅盾故居和立志书院,1896年,文学家沈雁冰就诞生在这里,600多平方米的日式建筑,几间大屋可见茅盾当年也应该是富贵人家,但他仍然跨出了门槛,以笔为枪痛击着摇摇欲坠的旧社会;书院的中央是茅盾先生的石像,目光还是炯炯有神,也仿佛在眺望远方,旁边的一些照片让人像是听见一位志在报国的少年的朗朗书声。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抬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过了我的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

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来支撑起这里的头面的。只是现在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物,人亦非了,这里没有为从上海逃难人准备的“一元货”了,有的是为从上海旅游的人准备的工艺纪念品;没有了林老板的盘算,有的是林老板从来没有的富足。

出了“林家铺子,往西走出十来步,眼前豁然开朗。被江南小镇的拘谨和局促所压抑的心情一下豁达起来。前方一块空的场地,象是当地人用来集会用的。场地右边是”修真观“,应该是这里最有气派的建筑了,观门是十六开雕花木门,门前树着五六丈高的旗杆,观门左右手有着数十米的红木游廊,廊下和旗杆下挂这一溜红灯笼,为这素色的水乡平添了点姿色。”修真观“是江南三座名观之一,和苏州的玄妙观齐名。但这个观前却很古怪的没有悬挂匾额,却挂了一个大算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是警示人们为人不可太斤斤计算呢,还是提醒人们为自己多打算打算呢?

门前的路称为观前街,让人想起了苏州的一条步行街,只不过后者是那样的喧嚣和世俗,这里就更多了一点水乡柔情,几丝文化底蕴。

当然,前面还是有商业街的,大量游客的到来又呈现出当年繁华的景象。走在这样的街上,耳边传来各种吆喝声,店铺飘出来诱人的香味,你会被各式各样的小吃所吸引,特别是姑嫂饼,肯定要买几个尝一下的,好像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品味到乌镇的韵味。还有戏台,表演的是中国卡通片——皮影戏,只可惜时间没有让我们等到表演的时间,只能凭空想象台上的羊皮在灯光强烈照射下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台下是叫好声与掌声交织着。

返程最好是莫过于租一条小船了,否则也枉为到水乡了。同行的几人坐在小船上,或是聊天,或是拍照,在走了半天之后给人丝丝惬意。摇橹的是一位船公,自然不会有渔歌,但放声歌唱或许应该在山区,这里稍微大声一点仿佛就会惊动旁边的居民;橹在船工的手中缓缓摆动,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规律的,这样应该可以省力;木橹击起层层的涟漪,向两岸悠悠地荡漾开去,小船就这样在河中轻轻地滑行。一边就是民居,水中的倒影与地面民居相映成趣。大家都十分羡慕居住在这里的人,大概这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清净人的思维吧。还有淘米的老人,轻轻走下石阶开始准备晚饭。没多远就会有座小桥,据说历史上曾经有过百步一桥的景象,现在也有好几座的。拱形的小桥横卧河上,旁边的杨柳风中拂摆,还有倚窗而坐的老人,成了一副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

尽管我们是有几分不舍与留恋,但匆匆行程已到尽头。乌墙飞檐、雕窗青瓦的老屋,古老斑驳的石板,烟柳与画桥……回首的刹那,希望这画卷能永恒。

2006年7月 《中国航空旅游指南》

文、图 / 张哲

漫游,

是一种寻找,

也是一种重温;

每一次旅程都在

开启你生命的奇迹。

慈悲满怀,

心随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