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答题格式更重要的
很多语文老师在考试前都会说:“把答题格式都记住,答题时会套用就行了!”谁知许多孩子能把答题格式背得滚瓜烂熟,阅读题照样得不到好分数。
原因何在?
其实语文的阅读理解,不仅需要记住答题技巧,也不仅是读文本,更是在读人情世故,读人性,读社会。格式好记,而文字之外的社会与人性,才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们最难以把控的。
如讲到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的第一段: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我让孩子们品析“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中的“踱”字。
在咸亨酒店里喝酒的一般有两类人及两种方式:穷者如短衣帮站着喝酒,阔绰者如长衫客踱进里屋坐着喝酒。
我问孩子们:一个“踱”字,写出了长衫客的什么特点?
孩子们很快就给出几个词:自命不凡,傲慢,得意,倨傲……
我让他们再想想。但他们又说的不少词,依然跳不出上述之词的圈子。
我想,不能再勉强他们了,有些东西老师必须要点出来。
我知道,他们之所以一致选用类似于“傲慢”的词,是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这类词是富人经过穷人身边时的第一或许也是唯一反应。他们脑中的“富人”与“穷人”是两个生而就有仇的对立的抽象概念,而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两个抽象的概念化成具体可感的人,重现他们所处的场景,再让学生去读懂这些人。
师:好吧,我们先把“自命不凡”、“傲慢”等词放在一边。我提一些问题,你们根据文章来回答……咸亨酒店在鲁镇是不是很特殊?
(生在第一段找依据)
生:不是,因为文章说,鲁镇酒店的格局都是一样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师:对,这个酒店就好像是我们街头随便可寻的一家饭店,并不高档,接待的都是些就近的客。短衣帮干活累了,靠在柜台前喝点酒,吃点豆,解解乏,消磨一些时间。文中有一句话可以看出他们还是很熟悉的。请找出来。
生:“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这种不约而同说明他们很熟。
师:对。短衣帮之间很熟,长衫客与短衣帮熟吗?
(生思索)
师:长衫客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吃饭的吗?
生:应该不是。
师:对,可以想象也应该是就近。他们其实与短衣帮也就是街坊邻居,只不过经济条件或者社会地位有所不同。他们走进酒店,必然从站在门口柜台边的短衣帮身边经过。即使从前不认识,但次数一多,脸会自然熟。经过时或许他们并无对话,或许也有一笑,或许更有数言。所以,他们是敌人吗?
生:不是。
师:我们再来看鲁迅先生给他们下的这个“踱”字。“踱”,说明走得快,还是慢?
生:慢。
师:还有哪些特征?
生:挺胸……
师:手?
生:背在后面……
师:脸上的表情?
生:微笑……
师:眼睛?
生:朝前……
生:也会与认识的短衣帮打声招呼……
师:会不会自命不凡、倨傲?
生:不会?
师:如果是自命不凡,那脸?
生:朝向天了……
师:眼睛?
生:也朝向天了……
师:你的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邻居见了你会这样走路么?
生(笑):不会!
师:马云见了别人都这样走路?
生:(笑):不会!
师:自然不会!他傻呀,那多累呀!
(生大笑)
师:背着手慢慢地走,说明他们——
生:很悠闲!
师:他们或许旁若无人地直接进屋,或许也会对熟脸的短衣帮一笑,估计那个短衣帮也笑。
(生笑)
师:但两个笑一样么?
生:不一样。长衫客的是礼貌性的,而短衣帮的可能是惊喜:居然有富人冲我笑了!
师:所以,不管是旁若无人的“踱”,还是微微一笑的“踱”,都能充分体现出长衫客的——
生:优越感!
师:所以,一个“踱”字,既见长衫客的悠闲自得,又见他们无时不在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建立在有钱而有闲上。不过他们虽有钱,也只是那个社会的普通存在,并不一定就是短衣帮的对立面,所以也不会在短衣帮面前过于张扬傲慢,不可一世。这才是世之常态,人之常情!
由此我们看到,比记住答题格式更重要的就是对社会、对人性人情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