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质低耗能的矿热炉料面应如何合理布料和下料?

合理的料面,能够有效的改善电极周围料层质量结构,大幅度改善炉况(避免在加料嘴外侧形成物料堆积)从而有效地减少热损失,降低料面温度,减少电极裸露部分,降低电极电阻热损失,有助于增加炉料的预热及大坩埚区的形成,保证炉况的良好性,避免塌料、翻料频繁发生,从而有利于电炉的工艺操作控制及高产量高质量低耗能。

随着国家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在铁合金、电石等领域,大型的密闭炉已经逐渐取代了开放炉、内燃炉。对于开放炉,工人可以根据料面情况进行加料,灵活调节加料位置及料量,而对于密闭电炉,加料完全由炉顶料仓通过加料管加入炉内,无法进行人工调整。

影响炉内料面分布的基本因索包括下料嘴的形状及数量、下料点位置、炉料的堆角等,这些均与料嘴本身及其加料点布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目前密闭炉装备正在走大型化道路,如何适应加大的炉膛以形成合理的料面是值得研究的。

料面合理分布的原则

合理的料面可以使下料速度和反应速度相平衡,入炉物料和出炉物料相平衡,三相电参数平衡,炉内三相畅通,电极会处在合适位置,生产稳定。

其中衡量合理料面的关键指标之一是减少电极裸露长度。

根据经验公式可推出每100mm裸露电极可产生的电阻热:

式中,Q-每一根电极电阻热,kWh/h;

K-附加损耗系数,一般取1.3;

I-变压器二次额定电流,A,以40.5MVA电石炉为例,二次额定电流102000A;

ρ-电极电阻率,查资料为79.8;

L-裸露电极长度,m,取100mm,即0.1m;

D-电极直径,mm,取1400mm;

α-温度系数,一般取-0.0005;

T-电极平均温度,℃,一般取1000℃。

代入数值得Q=110.13kWh/h,即每根直径为1400mm的电极每裸露100mm可产生电阻热约为110.13kWh/h。

裸露电极损失的热量通过周围介质散失,其中一部分以辐射方式返回炉料。返回炉内的热量会提高炉面温度,使支路电流增加,电极上抬,引起更多的料面辐射热损失。所以合理的料面应尽量减少电极裸露长度。

由于炉膛内部对物料的消耗速度不一致,通常炉心区域吃料最快,电极相间区域次之,其他区域最慢,不合理的料面会形成料嘴外侧料面高,危及炉盖等通水部件,造成料面温度升高;料嘴内侧即电极侧料面下陷,电极裸露长度增加,增加电阻热损及电耗,电极上抬,影响正常生产等问题。

料面优化途径

2.1  下料点布置

国内最先引起挪威25.5MVA密闭电石炉组合式把持器技术时,电极直径为1250mm,每根电极周围布置4个下料点,共计12个下料点。后来在生产实践摸索过程中,发现炉膛中心区域温度高,吃料多,在原来的12个下料点不变的基础上把炉盖中心防爆孔改为中心下料点。增加中心下料点后,炉况更平稳,可以降低电耗。但增加的中心料管因安装在炉盖中心正上方,与炉盖吊挂干涉,所以在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在40.5MVA密闭电石炉系统中,电极直径为1400mm,极心圆直径为3900mm.与25.5MV密闭电石炉相比,40.5MVA电石炉下料点路径圆周加长,每根电极周围4个下料点可改为5个下料点,其中1个下料点靠近炉中心,这样炉中心三角区域耗料快的地方有3个下料点,极心圆上有6个下料点。6个下料点布置在极心圆外,以实现更均匀的布料(下料点布置见图1、图2)。

图1   25.5~30MVA电石炉下料点布置

(25.5~30MVA calcium  carbide  furnace blanking layout)

图2   40.5MVA电石炉下料点布置

(40.5 MVAcalcium  carbide  fumace  blanking  layout)

炉心区域电流路径短且电极之间辐射热密集,不仅熔池电阻小,而且炉料电阻也很小,因而该区域电流密度最大,温度最高,吃料最快;电极相间区域次之,极心圆外电流路径长,熔池电阻和炉料电阻最大,吃料最慢。因此,15根料管的布置可促使整个炉内料面均匀下沉,对稳定炉况起着很大的作用。

2.2料嘴形状及高度

炉盖与料层之间的空间是由下料嘴及炉盖共同决定的,所以料嘴的高度确定也非常关键。实际生产中,料嘴是随着时间消耗的,下料嘴会越来越短,料嘴设计高度应以底环最低限位为依据进行设计,以料面不覆盖底环下缘为原则。料嘴还应保证一定的工作长度,以保证料面与炉盖之间有足够的空间,料嘴在一定后要及时更换,以防止由于料嘴短导致料面上升,影响电极深入和电极自身绝缘,而损坏炉盖及其他设备。

料嘴形式有2种,圆形料嘴和组合式料嘴,组合料嘴的形状由两个半圆及连接它们的弧段组成。

生产实践证明,料嘴易发生烧损的位置不是靠近电极侧,而是相邻两个料嘴相对侧。这是因为传统的料嘴布置设计中,考虑物料对电极的覆盖时,往往忽略了两个料嘴间料面的连贯性。

圆形料嘴由于尺寸较小,要实现均匀布料,就必须使料嘴底端远离料面以实现料堆的连续,该情况较适用于高炉盖,因为矮炉盖中,炉盖顶面距离平台较近,若采用圆形料嘴,形成的料堆将占用炉盖与料面的大部分空间,不利于气体的排除。若降低料嘴高度则会使料面高度下降,从而使电极工作段裸露部分增加,使料面温度升高,导致附加电耗增加,使设备处于恶劣的环境中,以上种种情形都不利于生产,会降低设备寿命。

组合型料嘴相比于圆形料嘴来说,组合式料嘴加长了电极周围的布料长度,可以使物料有效地围绕电极,减少电极工作段裸露部分;堆高低,包围电极物料高度较平均,减少电极周围高料位与低料位之间的落差。因矿热炉为埋弧电炉,炉料在炉底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炉内料位差的减少,可避免在料面最低最薄弱处喷火,对稳定炉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可通过在料嘴底部朝向电极方向开坡口来调节料嘴内外侧料层高度。开坡口后可使电极周围温度高的区域料面适当增高,可减少热量损失,以便充分利用其热量预热炉料,提高热效率。

图3 料面分布平面图

(Material surface distribution plan)

图3和图4为15个组合式料嘴在极心圆为3900mm,炉膛内径为9000mm的炉内面料的情况,料嘴内侧及外侧下缘分别高出二层平台约400mm、700mm。在图3中,1区表示在二层平台标高上形成的连续料面分布,2区表示低于二层平台标高约300mm处形成的的连续料面分布;

图4  料面分布

(Material surface distribution)

图4为料面分布立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炉膛内大部分区域形成了连续料面,只有在远离反应区的料面略低,此区域恰恰正是反应缓慢,料面低的区域。整个料面高差基本控制在300mm内,物料对电极的覆盖效果较好,电极裸露少,这种布料是比较合理的方式。

总 结

大型密闭矿热炉都是靠物料自重往炉膛内加料。炉内料面均匀合理,可降低炉膛内料面,使炉况更加稳定,对电石炉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分析表明,为实现合理料面控制,必须要同时满足2个条件:一是加料点的合理布置;二是控制料嘴合理的高底与形状。在30MVA以上容量的电石炉以及相应规格的矿热炉中建议采用15个加料点的布置及合理工作高度的组合式料嘴。

(本文彩配为热心群友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