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头悲尾”小品模式遭到陈佩斯痛批,这种模式的源头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小沈阳退出喜剧界时说:“小品我放弃了!喜头悲尾,我不喜欢。”小沈阳宣布放弃小品。这是在《我就是演员》的舞台上,当漂亮的女主持人问小沈阳,还会回去演小品吗时,小沈阳说的一句话。

《金牌喜剧班》中,陈佩斯对王喳喳的《电梯奇遇》进行了深入灵魂的痛批

认为这是一个缺少喜剧内核,强行煽情的半成品。而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喜头悲尾这种低劣的处理手法作祟。如果把所有前面的过程再缩短还能好看,你看一遇到鬼就好看了,观众知道,你们不知道,于是就出现了喜剧情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如何保持它,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发展就更好了,其实我特别反感这种所谓“光明的尾巴”,光明这两个字用的是一个借口,是我们能力不足。

春晚语言类节目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其实就是“喜头悲尾”作品大行其道开始,打着喜剧的幌子,包袱笑料少之又少,于是将戏核放在了结尾,用一个强行泪点来试图升华主题,但观众感受到的,只是满屏的尴尬。

喜剧小品首先应该突出的就是喜剧效果

能够通过喜剧小品的情节冲突、演员的语言和表演逗得观众开怀大笑,就算达成了喜剧效果。喜剧小品的主要功能就是逗人一笑,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小品中特别强调要突出一个什么主题。只要够滑稽幽默,让人们捧腹大笑,就达到了喜剧小品的目的。看喜剧大师卓别林的那些小品,哪个作品要突出一个什么主题了?只要把人们的笑声从心底引爆出来就是最好的作品!

看我们早期的很多喜剧小品比如《拔牙》、《主角与配角》、《捐助》等等,哪部作品有多么鲜明的主题了?只要让人忍俊不禁 回味无穷就足够了。看了这些小品,生活中的烦恼一下子就抛到了九霄云外,能够振奋人们精神,让人们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生活当中,其喜剧小品的意义还不够大吗?有些故意通过煽情催泪的手法,要突出一个什么主题的做法,实在是在画蛇添足!以前的小品好看。

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范伟、赵丽蓉、巩汉林,牛群、冯巩等等这些大师级人物才是真正逗我们笑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品都开始煽情了,好像不让你掉点眼泪就不罢休一样。比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小品版本就是一会笑一会哭的,虽然整体演的也很好,但是还是电影这么看比较好,小品主要还是搞笑比较好。

如果是电影的话,我看的一会哭一会笑,我觉得这个电影是成功的,它带我进入到了它的情绪里。但是这是个小品啊,我看小品的初衷就是为了开心啊!就是想看搞笑的,仅此而已。

喜头悲尾的作品很多都是那种所谓主旋律具有说教性质的作品,有时甚至去强制煽情,看得特别尴尬!春晚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作品,当然可以给观众所启发和感悟,我们希望出现更多这样的作品,但是前提你要知道,你是一个喜剧节目,你有没有让观众笑了,得到放松了!最基本的前提都没有做到,再煽情也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只要这个作品没有涉及违法和道德底线,能你让观众笑了,就是成功的作品。再进一步,如果还能让观众有所思考,那是锦上添花的作品。至于感悟到什么,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得到的启发也不一样。

陈佩斯表示了大体的意思

现在的作品大多都是这种喜头悲尾的剧情,观众乐不起来,这不是观众的笑点高了,是创作本身出了问题,这并不是观众想要的效果。只有能力不足的人才会想要用这种强行煽情的方式烘托气氛。观众不是来听道理的,你只需做好分内事让大家开心就够了,毕竟“笑”才是喜剧的最初心。

希望陈佩斯老师的点评能够给这些只懂以煽情结尾的喜剧制作人敲个警钟,在往后的日子里带给我们更多的欢乐和优秀的作品,保留经典。

小品是文艺作品的一种,也是为大众服务的

最终目的是人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开心一笑,小品成功的关键是给人欢乐,宣传正能量。无论哪一类文艺作品,首先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弘扬正气。其次表演的技艺与其内容 。充满正能量,有教育意义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要融于社会,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弘扬正气,宣传道德规范,倡导诚信友爱、爱岗敬业精神、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抨击社会各种不良现象,弘扬英雄事迹。小品好坏主要是内容要充满正气,通俗易懂适于大众,表演给人们带欢乐与开心的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