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神秘学:多角度认知世界,跨界引领创新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过一句:「科学是相信专家也会无知。」

在量子理论刚进入大众视野的1920年代,就有欧洲学者探讨它的超自然意义。

名气最大的是薛定谔(提出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他当时就认为人类意识在量子论里是关键。二战后,薛定谔还演讲谈量子论与人类意识的超经验联系。相信人类意识影响量子物理的薛定谔发明了一个词,叫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量子微粒(比如光子)可以隔开几百万光年仍保持同步。

爱因斯坦不相信,批评说是「幽灵般的超距作用」。但爱因斯坦到美国后跟人合作了一篇论文,倒是为量子纠缠做实验铺平了道路。结果实验证明,量子纠缠这事儿,真的有!

「东西结合」的量子神秘学

1967年,诺贝尔奖得主尤金·维格纳的一篇讨论身心问题的哲学论文,也强调有意识的观察者在量子力学里的未定角色。他后来跟冯·诺依曼在此问题上的讨论,给量子神秘学提供了最初的依据。

今天的量子神秘学,与半个世纪前美国发源的赫赫有名、于今尤盛的「新时代运动」脱不开关系。

研究「新时代运动」的学者杨波说:「新时代运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形成于英美并传播到全世界各地的一场社会运动,它以自我灵性成长为核心目的,包括各种哲学观念、社会政治主张、宗教实践、另类医疗实践、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等各方面内容,它带有宗教特征,但没有统一的教义和统一的组织。」

有研究者认为量子力学与神秘主义相结合是因为:

量子力学与相对论对世界观念和人类思维方式提出了颠覆性的变革要求。一些物理学家发现了一条与传统东方神秘主义相契合的思想渊源,它们有着相同世界观的物理学之道——以直觉体验达致天人合一、梵我一如的东方神秘主义,揭示出西方哲学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理性思辨的意识思维模型的缺陷。

这一思维模型长期停留在显性意识的逻辑推理和外在感观层面,无法进入深层意识结构,遮蔽了内在心灵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的一元认知视野,当然也就无法解释在认知层面出现的物质与意识之间新的关系问题,这是西方现代科学和主流哲学的共同困境。

「量子佛学」也认为科学分「外观」和「内观」,强调可观测实验证据的科学属于「外观」一派,光靠外观不能达到真理,必须要获得禅修「内观」一派的体验才能融会、证道。

「出口转内销」的东方智慧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1970年代「开悟」,迷上了印度和中国的智慧,其著作《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在中国多次再版。卡普拉推崇中国的老子,认为他早已表明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

据说,卡普拉这部半自然哲学半神秘主义著作揭示了「当人们的探究进入到物质的更深层次,进入到神秘主义更深的意识领域时,在肤浅的机械论的日常生活外表的后面有一个不同的实在。」

网上传播的朱清时演讲中说: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所谓关系者,缘也,关系实在论其实与佛学缘起说的基本思想一致。总之,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与卡普拉的悟道颇有相合之处。

总之,中西方的量子灵学者都以「意识到现代科学局限」为出发点,尊崇各种古传的神秘学。

前述研究者说:后现代科学在量子物理学、宇宙科学、生物学、心灵与意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折射出传统科学理论范式的历史局限性,展示出后现代复魅的自然主义和灵性科学的发展趋势……

这些理论的共同主张是,在每个个体理性自我意识模型的另一面,是一个剥离个人思维模型的人类共同潜意识原型,这一共同潜意识原型是与世界本体和宇宙信息场相链接的。而世界各大传统宗教和神秘主义都有着相关的记述和体验。

迷信和科学「难解难分」

从19世纪开始,在科学活动最昌盛的英美,灵学也最活跃,颇具创新精神。

写入教科书的成就看起来很「科学」,但科学家本人往往不科学,这部分常语焉不详。

比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恩·约瑟夫森,他说「电流幽灵般穿越」就来自超自然现象的启示。再比如牛顿,花费大量时间在炼金术,后来研究却显示,炼金术跟他的自然哲学有内在联系,牛顿从来严肃地一以视之。

心智研究,迷信和科学曾难解难分。

发明脑电图的汉斯·伯格,年轻时骑马摔下来,差点被旁边的车队给碾死,他姐姐同时在几百公里外突感不祥和焦虑,发来电报询问。这事极大地影响了伯格。他由此相信心灵感应,并最终发明记录脑电图的方法,用于研究心灵感应。

爱因斯坦曾说,没有哪个真正成功的理论是单靠思辨的。

在许多旁观者看来,把量子神秘学或量子灵学叫做科学理论颇为勉强,因为它与公认的科学不同,不能提供可重复的实验操作指南。

无论如何,当物理学家们如鲠在喉之时,使用科学概念的灵学,的确刺激和部分满足了许多现代人的好奇心。

喜好神秘或许是人性倾向(科学传播者同样利用它来招徕顾客),有哲学家认为:神秘像真实、美好和善良一样,是一种基础价值,人们渴望神秘和超自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