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七:浅谈中医思维(下)
中医传承,承传中医(第七期)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甲寅年生于新疆和田,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1996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2006年10月起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曾多次获和田市人民医院个人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和田市年度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获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2013年3月人才引进至北京藏医院,任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主任。2016年3月正式成立马新童中医传承工作室。现任中医协会皮科分会理事、深圳颐仁中医基金会高级顾问,是“春播行动”专家组成员。现特邀在孔医堂、国医堂、葆德堂、行知堂、博爱堂等地限号出诊,为北京彭城堂中医馆特聘专家。
在我们中医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六经辨证的方法对于外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而用内伤式法,现在所谓的脏腑学说,其实是用“五”的这种思路,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实除此之外,我们中医还有其他的辨证方法,比如说气血津液精神的辨证方法,比如说三焦的辨证方法,比如说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再比如说经络的辨证方法,这些方法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同式法之间的一些区别。而作为我们中医的传承人来说,每一种式法都应该努力去学习,完整地去继承,而不是说学了外感式法就认为天下无敌,学了内伤式法就认为别的都不对。当来一个病人的时候,如果说我们学的这种辨证方法都可以解决,那么我们选择最简洁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岂不是更好!
今天我们在群里面就有很多的病案、病例,有些人用六经的方法就非常地快,有些用五行立极的方法就非常地快。有些人来一看,他就是个三焦的式法,有些人来一看就是气血津液的辩证方法。那么该用什么式法,我们就用什么式法。这其实就是事物的多样性,这其实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它不单一、不唯一,多种多样,但是相互之间有联系,也有差别。那我们看病人,病有病象,人有人象,天有天象,地有地象,各有各的象。那治病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以象解象的方法,这就是传统思维。比如说我们用药,就是以药的偏性来解除病人的病的偏性,使其归于和平。因此《黄帝内经》中说:“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这里的“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阳的这一面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对面就是阴;我们看到春天的时候,就想到对面就是秋天;我们看到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对面肯定是冬天。他是“观”的一种思想,而绝对不是“看”。我们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作为一个中医,必须要变成这样才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行。当我们来一个病人的时候,我们临证一观象,如果说你真的能够透过这个人的时候,这个病其实看起来就非常的简单了。如果你说达不到透过去的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病看起来就比较麻烦了,有可能这个病看不好了。因为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也不知道它后面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病势是如何的,那你这个病肯定看不好;如果这个病好了,那肯定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绝对不是明明白白地,清清楚楚地,了了分明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们刚才谈到了象,其实方子就有方的象,方子里面寓的是圆的思维。因为“人法地”,我们开的药方是法地的。人法地,用方子来以偏纠偏,用方子的方向来纠病的这个方向。那么方里面寓的圆,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我们吃的这个药,其实按照我们古人的想法,是禀天地之气而生的,是禀天地阴阳四时之气,换句话说,禀了天地日月星辰之气而生的。我要这么讲,大家就会想到了,所以说我们方子当中就有什么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勾陈、腾蛇、阳旦、阴旦、天后(神后)、天阿等等,这些名字,是所谓的“十神”。
其实我们中医的看病,就是看“神、色、形、态”,看人的神色形态来观察的,换句话来说,就是看人的精气神。对于一个药物来说,药有药象,我们从哪些地方观测呢,我们“观”药物怎么去“观”呢?也从四个方面,“形、色、气、味”。那我们现在光讲四气五味,其实丢了一半的东西。还有啥呢?“形”和“色”没有讲,其实把“形”和“色”放在气味里面了,一块儿去讲。
《伤寒杂病论》当中有《胎胪药录》,那是通过内证实修而来,是药物在人体的一些运行变化,通过内视实证的方法、内修实证的方法,来确定它的走行,以及它的功效等等方面。而绝不是光嘴尝一尝那么简单。那么流传下来的,现在只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流传下来有好几个的版本呢,到了陶弘景的时候,他把六七个版本,做了个《神农本草经集注》。完了之后,他又写了一本《名医别录》,就这样《神农本草经》被流传下来了。那么各个后面的后世的药典就引经据典,都从这里来引申出来的。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真的要学习《伤寒杂病论》,应该研究的是《胎胪药录》。但是这本书丢失了。我们只能通过,大概同一个级别的或者同一个时代的,同一个水平的《神农本草经》来揣测我们制方者的一些用意。其实还不是本义,那没办法,只好用《神农本草经》来代替。
因此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一般要用《神农本草经》或者用《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性来解读它的方子。那么《辅行诀》的出现,对于研究《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的一些冲击,把许多人的一些想法全部打乱了。好多人就说《辅行诀》来的太蹊跷,是伪书,我们不去研究。其实,你真正去研究的人会发现,它里面和《伤寒杂病论》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个是不能够否认的。同时研究《伤寒杂病论》,我个人认为应该把十个版本统统搁在一块儿,反复地去研究,从中找出对我们有意义的东西,用于临床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
我们天天讲科研、科研,我觉得这些不是科研吗?这就是一种科研。我们把精力应该放在这些地方。我们现在给别人说,“我们去如何如何”“中医如何如何”,说的头头是道,纸上千般妙,临证却不灵。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真信”,就不会“真学”,就不会“真用”,就不会“真效”。
我们讲无论中医、西医,他的生命力在于疗效。
那么疗效的核心是什么呢?是学术。学术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经典。那我们老师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经典,来源于对经典的理解。那么学生的信心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老师。你把经典的东西,在临床当中能够做出来,把那些我们讲的大道理,所谓虚的东西,全部变成“实的东西”,临床上都能够可操作,那么你的疗效好了,学生自然就信了。所以说老师的信心来源经典,而学生的信心来源于老师。我们中医的思维离不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太极、周易、八卦、河图、洛书、《黄帝内经》《外经》《道德经》《黄庭经》等等,这些经典的著作。我们有精力的都要去很好的学习,认认真真的给古人当学生。
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不知不觉咱们一个多小时已经过去了。今天的话题我们暂时到此。其实中医的思维、方法,我才刚刚起了个头,有机会我还会给大家继续地去分享。今天就到此,谢谢大家!最后呢,临结束的时候,我给大家发一个东西,大家看一看是什么东西?“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
谢谢大家的聆听!非常感谢大家!
整理:韩庆利 李敏 魏赈权
校对:魏赈权 罗远黛
编辑:罗远黛
审核:黄静